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

鎖定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這首贈詩高度讚美了李璡的才德,對李璡給予的款待表示由衷的感謝,並希望得到他的援引以步入仕途。
作品名稱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排律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作品原文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
特進羣公表,天人夙德升
霜蹄千里駿,風翮九霄鵬。
服禮求毫髮,推思忘寢興
聖情常有眷,朝退若無憑。
仙醴來浮蟻,奇毛或賜鷹。
清關塵不雜,中使日相乘
晚節嬉遊簡,平居孝義稱。
自多親棣萼,誰敢問山陵
學業醇儒富,詞華哲匠能。
筆飛鸞聳立,章罷鳳鶱騰。
精理通談笑,忘形向友朋。
寸長堪繾綣,一諾豈驕矜?
已忝歸曹植,何知對李膺
招要恩屢至,崇重力難勝。
披霧初歡夕,高秋爽氣澄。
樽罍臨極浦,鳧雁宿張燈。
花月窮遊宴,炎天避鬱蒸。
硯寒金井水,檐動玉壺冰。
瓢飲唯三徑,巖棲在百層。
謬持蠡測海,況邑酒如澠。
鴻寶寧全秘,丹梯庶可凌。
淮王門有客,終不愧孫登 [1]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註釋譯文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詞句註釋

①夙德:舊有的美德。
②寢興:夜寢晝興。
③醴(lǐ):甜酒。浮蟻:酒液上的泡沫。
④中使:宮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⑤棣萼:《詩經·小雅》:“常棣之華,萼不韡韡。”後因以“棣萼”為兄弟的代稱。
⑥“誰敢”句:《舊唐書》載,寧王死後,日讓皇帝,葬橋陵,號惠陵。李璡上表懇辭。
⑦曹植:三國時魏詩人,曹操次子,以文才為建安諸子所歸附,此處以曹植比李璡。
⑧李膺:東漢人,與杜密的人品、名望相當,時人稱為“李杜”此處巧借姓氏比李和自己。
⑨罍(léi):古時盛酒的容器。
⑩瓢飲:隱士許由用手捧水喝,有人送他一隻瓢,飲罷掛在樹上,因瓤搖作響,心煩而扔掉。三徑:王莽執政時,蔣辭官曰鄉,用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終日不出。後以指歸隱後所住的田園,
⑪鴻寶:淮南王劉安著有《內書》二十二篇,言神仙之事,名為鴻寶。
⑫孫登:晉朝隱士,好讀《易經》,曾勸嵇康警惕世禍,嵇康不聽,果遭非命,死前作詩表示愧對孫登的教誨。 [2]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白話譯文

特進是羣公的表率,傑出的人以夙德而登上高位。
您就像蹄踏霜雪的千里馬,您就像羽搏飆風的九霄鵬。
遵從禮節能做到絲毫無錯,敬獻忠心忘記了夜寢晝興。
皇上時常對您留心關照,而退朝後您卻謙恭待人像無官勢可憑。
皇上派人送來剛剛釀好的御酒,或者賜給您羽毛奇絕的雄鷹。
您的門户清潔沒有雜賓,中使每天相互追逐送來賜品。
晚年時您不以嬉遊為務,日常生活以孝義稱著。
您十分友愛自己的兄弟,誰敢過問您百年之後的陵墓!
您是一位學識精深的儒者,您是一位辭章華美的作家。
您的書法飛動,有回霄之勢;文章寫罷,有如綵鳳飛騰。
一言一笑通精理,朋友面前不拘形跡。
別人有一點長處,您就與他親切交往。
對別人的所求一諾千金,哪有華點驕矜!
我的才能不及建安諸子,卻幸運地歸依到曹植的門下。
我的人品、名望比不上杜密,怎能與李膺並稱?
您屢次邀請我,恩重如山啊,我的才力實在不堪這種殊榮。
披着霧氣,我們在秋夜初次歡聚,深秋時節氣爽天清。
在遙遠的水邊上設置豐盛的酒宴,野鴨和大雁棲宿在燈火叢中。
而後又在春天的花月下盡情遊宴,又在炎熱的夏天避暑乘涼。
硯台裏裝着金井的寒水,玉壺裏的水塊光映屋檐。
我是一個貧賤僻陋的隱士,住在遠離塵世的高山之巔。
我對您的贊評實在是以蠡測海,何況還享受了澠水一樣多的酒漿。
您的鴻寶奇書豈能總隱秘不露?我希望能登此丹梯進入仙境。
我作為您的門下之客,終究不會像嵇康那樣有愧於孫登。 [2]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創作背景

此詩當是天寶五載(746)以後作,時杜甫在長安。汝陽王李璡,天寶初年其父寧王死後,居父喪期滿,朝廷加封他為“特進”。特進,位名,僅在三公之下。 [2]  [3]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作品鑑賞

這首贈詩前半部分高度讚美了李璡的才德:説他又有才又忠誠;説皇上對他很禮遇,他卻很謙讓謹慎;説他學識淵博,文章華美而富哲理,書法飛動;説他談笑風生,對朋友很隨和、很熱情、很講信用。後半部分對李璡給予的款待表示由衷的感謝,並希望得到他的援引以步入仕途。措辭委婉,骨子裏卻不無李白那種“平交王侯”的氣概。 [2]  [3]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3
  • 2.    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5-27
  • 3.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97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