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

鎖定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是由母公司設立的一種子公司類型,用於融資或者開展某一特殊業務。因為子公司是獨立的法律實體,它的資產和負債不會顯示在母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或者會計報告中。資產負債表外實體確實擁有合法用途,但他們可被用於向母公司股東隱藏負債狀況。在次貸危機中,金融公司運用這些實體從事高風險業務,例如出售以次級貸款抵押抵押擔保證券。當實體受損時,母公司根據法律無須提供幫助,但有些母公司為了保護與那些投資於此類實體而受損的客户關係而被迫伸出援手。因此,母公司也遭受了其股東所沒有預見到的損失。
中文名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
性    質
由母公司設立的一種子公司類型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
Off-Balance-Sheet Entities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資產負債表外項目和操作方法

若使用資產負債表外會計,公司則不必在其資產負債表中包含特定資產和負債,它是“資產負債表外”的,因此不必包含在公司財務報表中。後面將詳細介紹薩班斯-奧克斯利法如何更改這種實踐操作。儘管資產負債表外會計有合法的理由,但這種會計通常用於隱瞞公司債務。某些類型的資產負債表外會計會專門針對此目的將負債轉移到新建的公司,安然公司便如此,這些新建公司稱為特殊目的實體(SPE),也稱為可變利益實體(VIE)。 創辦資產負債表外項目實體可能出於多個原因,例如,公司需要為某個有風險的經營項目投資,但卻不想承擔風險,或負債過多,無法獲得貸款。而通過創辦一個新的SPE,公司就可以通過新實體來獲得貸款。在某些情況下,開辦SPE很有意義。如果公司要將業務拓展到其核心業務以外的其他領域,那麼SPE會防止該風險影響公司的主資產負債表和盈利能力。在2003年之前,一個公司最多可以擁有SPE的97%,而不必在其資產負債表上報告SPE的債務。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合成租賃

合成租賃通常使用SPE所擁有公司的財產並將該資產回租給公司。由於使用了資產負債表外會計,因此公司可以使用合成租賃獲得所有權的納税利益,卻不必在其資產負債表上將其作為負債列出。
公司還可以利用SPE以外的某個實體簽署同步租賃。例如,銀行通常購買公司財產,並通過合成租賃將其回租給公司。租賃此財產的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上避開負債,但仍可以從其税單中減免利息和折舊。
“捉迷藏”把戲的終結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現在要求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列出SPE。薩班斯-奧克斯利法的第401(a)款規定,年度和季度財務報表應公開所有重要的資產負債表外的交易、約定和義務。這些規則還規定,大多數公司應以“易於閲讀的表格格式”[參考]提供已知合同義務的概述。
這個新規定已經從根本上結束了SPE和合成租賃的年代,儘管它們仍是合法方法。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開支控制

增加公司的開支似乎不是增加收益的方法,但它依賴於何時需要增加這些收益。增加開支存在合法和非法的動機,在收益高於預期時購買設備則屬於合法動機。
下面是一個有關非法增加收益的示例。經理的紅利取決於他是否實現了特定的收益目標。超過目標收益水平後,該經理可能決定立即投入計劃要在下一年投入的資金,這是因為獲得更高的收入並不意味着他的紅利更高。但就投入計劃要在下一年投入的資金卻有助於確保他在下一年仍能達到收益目標。
儘管這表面上看來與在收益較高時進行購買行為相同,但它取決於具體情況。如果早於計劃時間進行購買不會對業務產生負面影響,那麼可能沒有問題。但在很多情況下卻存在負面影響,例如,對於計算機設備而言,如果比預期時間提前六個月購買,實際購買的設備可能會有很大不同,六個月後電源、功能和價格可能發生顯著變化。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延遲開支

進行會計欺詐的公司會將實際的日常開支計入資本開支時代華納公司被指控於1992年至1996年之間從事各種證券欺詐(以及其他欺詐)行為。在一宗大型案件的一部分中,時代華納被指控將廣告開支(創建那些分發的CD和軟盤的費用)列為資本開支而不是日常開支。這種行為虛報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並導致股價上升,而磁盤本應在郵寄時支付費用。
在後面的案例研究中,您將瞭解到世通公司也將實際的運營開支列為資本開支,總額高達數十億美元。
當公司贏得一個長期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大訂單時,它們應基於勞務合同費用分攤收入。據悉,某些公司在簽註合同的季度內顯示了這筆銷售額和收入
下面是關於草率的收入核算的一些其他例子:
產品已被訂購但尚未交付給客户時就記錄銷售額 當銷售活動涉及允許客户返還商品的意外事件時也記錄收入 通過加快正在進行的項目的預計完成百分比來誇大收入 通過交付客户未訂購的產品或通過交付缺陷產品並以全價而不是折扣價格記錄收入來記錄收入。 在從製造廠發送未裝配的產品(必須建立一個單獨的裝配位置,並在產品實際交付給客户之前裝配產品)時記錄收入 另一個例子是嘗試通過“提前支付”未來開支並在當前季度記錄它們以增加未來收益,這已在公司收購過程中完成。公司將付清(甚至預付)開支以便增加合併後的公司前幾季度的每股盈餘(EPS)。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一次性開支

儘管此類開支僅用於只能發生一次以便使其不影響日常營運開支的事務,但它已在“受管理收入”領域遭到濫用。通過使“一次性”開支超出預算,公司隨後將預算外的資金作為收入進行挪用。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進行中研發銷帳

公司增加其每股收入的另一種方法是通過進行中RandD(研發)銷帳。以下是其運作方式:一家大公司收購了一家正在開發新技術的小公司,而該技術尚未商業化,因此這家大公司註銷了相關的成本。後來,此項技術得到進一步開發並準備出售,但其研發開支就低很多了。
現在,GAAP要求公司將該開支銷帳。此費用將導致收入降低,並且必須在財務報表中公開。
運營開支是公司運營的日常開銷,資本開支則是長期資產(如設備)的業務開支。它們不是課税減免的業務開支,但可用於折舊或攤銷,也就是説,可以通過在多年內分攤而延遲開支。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養老金計劃操作

許多公司為其僱員指定了養老金收入計劃,這些計劃在員工退休時用來支付特定數量的養老金。公司應在其退休帳户中保留足夠的資金,以便在公司破產時向每個員工支付養老金收入
公司投資這些資金很有意義,因為它會增加。某些公司並不投資於債券這樣安全的領域,而是投資股票市場。會計規則允許將資金賺得的任何“額外”資金聲明為公司利潤。公司可以“估計”這些資金每年的增長額,而不是提供實際數額。它們使用估計值計算出計劃向基金中投入的資金,以及它們可以帶來的利潤。
公司很有可能因為低估完全投資養老金所需的繳款而誇大其收入。即使假設一個百分比點或更少也可能意味着公司資產負債表出現數千萬元的差額。由於許多公司認為股市行情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相同,投資養老金遠不如股市回報率高,從而導致公司養老金計劃投資不足。
從操作公司收入角度而言,以上收入管理方法只是“冰山一角”。合法收入管理與“會計欺詐”之間有一個明顯的區分。下面我們將瞭解一些實際案例,並瞭解它們如何進行會計欺詐。
資產負債表的危機、傳導與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資產負債表的危機、傳導與修復

檢索相關文獻,學者們對2008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公允價值計量及報表列報,而對危機形成的財務機理、財務特徵等問題的關注和研究甚少。實際上,金融危機不管是在何種層面上理解,其實都是一場財務危機,更確切地説是資產負債表的危機。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資產負債表的膨脹與危機

在宏觀經濟學上,社會經濟被劃分為三大部門,即政府、企業和家庭,相應地筆者也把社會資產負債表區分為政府、企業和家庭三張。對美國的這三張資產負債表考察後不難發現,金融危機其實就是資產負債表的膨脹性危機。
近40年來,美國政府有35年都出現了預算赤字,目前的債務規模更是觸目驚心。2007年10月1日,美國審計署計算的美國政府長期債務高達52.7萬億美元。一年後,美國財政部發布的2008年美國聯邦政府累計債務升至65.5萬億美元,是美國國內總產值(GDP)的4倍還多,超過了全球各國年度GDP之和,聯邦政府的淨價值創-59.3萬億美元的記錄。當年美國政府基於現金計賬法的實際預算赤字高達5.1萬億美元而不是此前國會預算辦公室公佈的4 550億美元。
美國家庭也習慣了寅吃卯糧,透支度日。有資料顯示,自2002年以後美國家庭的資產負債率出現了快速攀升,由2002年年初的25.5%快速上升到2006年的31%左右。目前,美國家庭儲蓄率整體上也是負值。而上一次出現負值是在1933年和1934年的大蕭條時期。2009年3月,美國聯儲局發佈的報告顯示,2004年美國家庭的資產負債率為17.74%,2007年為19.48%,到2008年第四季度上升為21.54%。
20世紀90年代以後,受低息的誘惑,美國企業傾向於選擇銀行借款,融資的順序依次為內部積累、債務融資、發行股票。2000~2006年間,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信貸市場工具(如商業票據債券、貸款等)的年增長率為4.5%,股票則下降了3.8%。低息和資本市場繁榮使企業走上了快速債務融資擴張的道路,而借款擴張的後果是加快了資產負債表的膨脹與危機。美國經濟分析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06年美國非金融機構的淨值債務比率為40.32,連續5年呈下滑態勢,並且企業淨利息支出達到200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07年,非金融企業債務規模已佔GDP的70%。而金融業的槓桿化速度更是驚人。10年前,美國金融產業槓桿化是GDP的70%,5年前是100%,2007年則是137%,2007年金融企業的債務已佔GDP的100%。
歷史地看,資產負債表危機已經發生過很多次。如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及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都是資產負債表膨脹性危機的例證。儘管所有的經濟衰退都會使資產負債表受損,但資產負債表膨脹性危機的顯著特徵是:與資產價格上漲相關的經營主體的負債規模的快速增加;與資產價格下跌相關的負債率的急劇提升。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資產負債表危機的傳導效應

及公允價值的放大效應 問題不僅在於三張資產負債表都處於膨脹與危機狀態,還在於這三張資產負債表之間存在危機的相互傳導機制和效應,從而加重了危機的程度,加大了報表修復的難度。資產負債表的膨脹通常與經濟繁榮特別是資產價格(主要是房地產和股票)的上漲有關,正所謂繁榮孕育危機。然而資產價格並不會一味上升,一旦資產價格下跌特別是暴跌時,資產負債表的危機就難以避免並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或傳導反應。
仍以美國家庭資產負債表為例,對2002~2006年的數據分析顯示,家庭資產負債表膨脹的主要原因不是消費信貸而是住宅按揭貸款佔比的提升,因為家庭可以通過高負債經營謀求房價的上漲所帶來的可觀的資產增值收益。然而,從2005年夏天開始,美國住宅價格漲幅開始縮小,2006年進入下跌狀態。財富效應的消退使美國家庭不得不正視過高的償債負擔比,被迫通過節衣縮食來清償高額的債務。這種調整資產負債表的行為使美國家庭的消費增長自2005年秋季開始減速。2007年年底以來,由於經濟前景黯淡,家庭部門調整負債率和償債率的壓力更為迫切,由此造成消費增速的急劇下滑。
家庭資產負債表危機的直接後果是削弱了家庭的償債能力,次級按揭貸款的還款風險就由潛在變成現實。其實,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正是買不起房子的人買了房子卻還不起錢,由此產生的直接後果是金融機構的大量損失和資產負債表危機。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8月末,全球已披露報表的金融機構因次貸遭受的相關損失和撥備高達5 030億美元,其中又以美國金融機構遭受的虧損為最。鉅額的虧損及正常彌補的困難,必然制約金融機構資產規模的擴張,由此導致信用緊縮的環境。
房地產價格下跌影響房地產投資,而家庭資產負債表危機導致的消費低迷及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危機導致的信貸緊縮又會從市場和投資兩個方面影響實體經濟中的企業,並使這些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也進入膨脹和危機狀態。實體經濟的危機反過來又會影響家庭的工薪收入,並通過影響資產價格而增加家庭的資產損失,進而惡化家庭的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如此傳導與反覆,使三張資產負債表和社會整體經濟處在惡性循環之中。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公允價值在三張資產負債表危機的傳導中的作用。學界對此雖有爭議,但筆者始終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客觀上起到了“順週期放大效應”。如果把宏觀經濟分為兩種狀態,即資產價格上漲狀態和資產價格下跌狀態,則公允價值在兩種狀態中都具有顯著的順週期放大效應。當資產價格上漲時,按公允價值計量的結果必然導致資產負債率下降,出於投資擴張和優化資本結構的考慮,經營主體會紛紛擴大舉債和投資,從而推動經濟過熱並進一步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如此循環往復;而當資產價格下跌時,按公允價值計量的結果導致資產負債率上升和財務報表的惡化,出於優化資本結構和修補受損的資產負債表以避免破產的考慮,經營主體會紛紛加大償債力度以降低槓桿率,從而導致貨幣供應減少和經濟增速下降,並進一步推動資產價格下跌,如此循環往復。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資產負債表的修復

走出金融危機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過程。但問題是誰來主導修復?三張資產負債表能否平行修復,怎樣修復?
儘管資產負債表危機涉及三類運營主體—政府、企業和家庭,但處在危機時期的企業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在各自部門內部是難有修復能力的,政府主導修復似乎是必然的選擇,否則三張報表危機的傳導鏈就難以解開。現實也正是如此,面對這場罕見的資產負債表危機,各國都選擇了政府主導修復。2008年11月,中國政府推出40 000億元(約5 860億美元)的龐大經濟刺激計劃。2008年12月,歐盟制定了總額為2 000億歐元的歐盟刺激經濟計劃,出資規模相當於歐盟GDP的1.5%。2009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耗資7 89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其中35%用於減税,65%用於增加政府投資,每個美國納税人可望拿到400美元的退税。2009年4月,日本推出的新經濟刺激計劃的規模達15.4萬億日元,佔日本GDP的3%。這些都説明政府正在主導幫助企業和家庭修復受損的資產負債表。
但問題是,一旦由政府主導和推動企業和家庭去修補破損的資產負債表,三張資產負債表就不可能同步或平行修復。當社會總資產一定時,政府主導的修復活動實質上是總資本在三個部門間的再分配,換句話説,就是政府將其資本轉移到企業和家庭。這樣做的結果是,雖然企業和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得到了修補,但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會變得更加糟糕。以美國為例,政府主導救市的結果是政府收入減少但開支急劇增加,財政赤字政府債務急劇上升。美國財政部的報告資料顯示,2009年,金融危機導致美國政府財政收入只有2.1萬億美元,比上一財年下降16.6%;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和救市計劃導致政府開支達到3.52萬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加18.2%。奧巴馬政府估計,未來10年美國政府財政赤字總額將達9.1萬億美元。高財政赤字問題已成為美國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
由於經濟刺激計劃加重了政府資產負債表受損的程度,因此政府不可能持久地推進經濟刺激計劃。而且即使政府幫助企業和家庭修補了資產負債表,企業和家庭也需要自身的努力。對企業和家庭來説,理財的目標應該從“價值最大化”轉向“負債最小化”,以修補嚴重受損的資產負債表,這一時期,“去槓桿化”是重要的理財策略,它也被公認為等價於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包括金融產品的去槓桿化、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投資者的去槓桿化、消費者的去槓桿化等,實際上也就是家庭和企業兩類部門的去槓桿化。
去槓桿化的基本方法有兩類:一是減少子項,即壓縮負債規模;二是增加母項,即增加資產,主要是增加資本。諸如追加資本或注資、償還債務降低槓桿、調整投資計劃和壓縮投資規模、拋售資產和資產重組、精簡機構和裁減人員、緊縮開支和控制現金流等都是常見的去槓桿方法。觀察歷史和現實不難發現,每當經濟泡沫破滅時,陷入資產負債表危機的企業都會在這些方法中選擇一種或幾種實施。需要注意的是:去槓桿化僅是修補報表、應對危機的臨時舉措,不能作為持久的理財策略;去槓桿化不能單方面進行,而應與資產結構的調整優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