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桂梅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賀桂梅,女,1970年生於湖北,祖籍湖南 [6]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6]  中文系黨委書記。兼任中國丁玲研究會會長 [4-5] 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副會長。 [3] 
1994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文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史思想史、女性文學史研究與當代文化批評。2015年度教育部首屆青年長江學者。 [3]  2022年9月2日,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22年新會員名單。 [2] 
主要著作有《時間的疊印——作為思想者的現當代作家》、《“新啓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女性文學與性別政治的變遷》等,另有學術隨筆《西日本時間》出版,發表論文百餘篇。 [3] 
中文名
賀桂梅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70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師
出生地
湖北
代表作品
《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人文學的想象力——當代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問題》
職    稱
教授

賀桂梅人物經歷

1970年,生於湖北。父親是鄉村知識分子,愛好明清小説,家裏有一大箱子書,這是她和姐姐們的啓蒙讀物。 [7-8] 
1989年考入北京大學。
人物經歷
人物經歷(6張)
1993年,加入當時北大當代文學教研室的“批評家週末”。“批評家週末”是由謝冕洪子誠牽頭組建的,集結了包括孟繁華、陳順馨、孫民樂高秀芹周瓚、徐文海、畢光明等一批博士生和訪問學者。 [7-8] 
1994年獲文學學士學位。憑藉論文《性別的神話與陷落》受到學界關注,正式進入文學評論圈。隨後,她發表了包括《有性別的文學》《個體的生存經驗與女性寫作》等系列評論文章,成為當時女性文學“熱潮”的一部分。 [8]  隨後近10年的時間,進入文學史與思想史研究。在導師洪子誠的影響下,賀桂梅深入歷史,做史料分析,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視野理解當代中國問題和文學問題。 [8] 
1997年獲文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3] 
2010年,賀桂梅出版由博士論文改寫的著作《“新啓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被國內學界認為是80年代研究的典範之作。 [3]  [8] 
現今的社會職務:擔任中國丁玲研究會會長 [4-5] 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20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雜誌《現代中國》(2000-2013)編輯、《中國文學學報》(北京大學中文系與香港中文大學)編輯、《現代中文學刊》(上海)通訊編委、《localities》(韓國)編委、《新文學評論》(中國新文學學會會刊)編委。 [3] 

賀桂梅著述

賀桂梅專著

2021年
“新啓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第2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2月。
《時間的疊印——作為思想者的現當代作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9月。
2020年
《書寫“中國氣派”——當代文學與民族形式建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
打開中國視野——當代文學與思想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0月。
2017年
打開文學的視野》,山東文藝出版社,2017年4月。
2016年
《趙樹理文學與鄉土中國現代性》,北嶽文藝出版社,2016年7月。
2014年
女性文學與性別政治的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
思想中國——批判的當代視野》,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
西日本時間》,三聯書店,2014年8月。
2010年
“新啓蒙”知識檔案——8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2008年
歷史與現實之間》,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
2005年
人文學的想象力——當代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問題》,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2003年
《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1999年
批評的增長與危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3] 

賀桂梅參與編寫或編著

2018年
“50-70年代文學”研究讀本》(賀桂梅主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6月。
2010年
《新中國北京文藝60年:1949-2009·文藝理論卷》,撰寫3卷(7、10、15),孟繁華主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12月。
2006年
《北大年選·2005批評卷》(張頤武、賀桂梅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2005年
參與寫作《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温儒敏主編),其中的第十一章“當代文學的歷史敍述與學科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002年
參與寫作《中國現代文學名著導讀》(錢理羣主編,錢理羣、王風、賀桂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3] 

賀桂梅論文

2016年
《傳統文化何以成為中國社會不同力量的“共識”》,《社會科學報》,2016年1月28日。
《村莊裏的中國:趙樹理與〈三里灣〉》,《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
《文學批評的使命與視野》,《長江文藝評論》,2016年第2期。
《趙樹理的歷史意義》,《太行文學》,2016年第5期。
《反思80年代,重構批判話語的活力》,《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年第5期。
《文學史傳統與大學文學教育》,《文藝爭鳴》,2016年第10期。
2015年
《趙樹理的鄉村烏托邦》,《中華讀書報》,2015年4月29日。
《丁玲的邏輯》,《讀書雜誌》,2015年第5期。
《日本海戰電影與“治癒式民族主義”》,《天涯》,2015年第6期。
《日本海戰電影與“治癒式民族主義”》,《天涯雜誌》,2015年6月15日。
《<三里灣>與趙樹理鄉村烏托邦的另類書寫》,《台灣社會科學研究》,2015年6月30日。
《丁玲非常重要》,《光明日報》,2015年7月28日。
《丁玲:只有20世紀才有這樣的精彩生命》,《北京青年報》,2015年7月30日。
《中國經驗:普遍的與特殊的》,《讀書雜誌》,2015年8月15日。
《洪子誠:燕園一甲子》,《中華文化畫報》,2015年第9期。
《“民族形式”建構與當代文學對五四現代性的超克》,《文藝爭鳴雜誌》,2015年9月15日。
《“民族形式”的風格化書寫:周立波與〈山鄉鉅變〉》,《中國文學學報》,2015年12月卷。
2014年
《“傳統文化熱”:“國家”與“文明”的交互塑造》,《社會科學報》,2014年1月9日。
《批判的想象力:代際與階級》,《中華讀書報》,2014年2月12日。
《馬年春晚舞台上的“中國/夢”》,《中華讀書報》,2014年3月12日。
《“個人的”如何是“政治的”——我的性別研究反思》,《南開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馬年春晚與“中國夢”想象》,《文藝爭鳴》,2014年第6期。
《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説的敍事分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8期。《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海戰電影與日本新民族主義》,《中華讀書報》,2014年9月3日。
《“中國”意識與當代文學(文化)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10期。
2013年
《超越“現代性”視野:趙樹理文學評價史反思》,《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記憶的消費與政治——〈南京!南京!〉與〈金陵十三釵〉的變奏》,《文化研究》,2013年第15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1月。
2012年
《“文化自覺”與“中國”敍述》,《天涯》,2012年第1期。
《重返80年代 打開中國視野》,《現代中文學刊》,2012年第3期。《社會科學報》,2012年6月14日轉載。收入《重構我們的文學圖景:70後的文學態度與精神立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開放文學研究——以“20世紀中國文學”為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收入《走向學術前沿》,武漢出版社,2012年4月。
《直面當代歷史的情感結構》,《現代中國》第1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2011年
《文學批評的“想象力”》,《南方文壇》,2011年第1期。
《激活歷史經驗與學術知識的力量——解讀劉復生》,《南方文壇》,2011年第1期。
《打開文學的歷史視野——浩然與當代文學的激進實踐重讀》,《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革命與“鄉愁”——〈紅旗譜〉與民族形式建構》,《文藝爭鳴》,2011年4月。
2010年
《打開60年的“原點”:重返八十年代文學》,《文藝研究》,2010年第2期。
《疊印着(古代與現代)兩個中國:1980年代“尋根”思潮重讀》,《上海文學》,2010年第3期。
《“20世紀中國文學”論與現代文學學科體制》,《現代中文學刊》,2010年第3期。
《“可見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3期。
《作為方法與政治的整體觀——解讀汪暉的“中國問題”論》,《天涯》,2010年第4期。
《文學性與當代性:洪子誠的當代文學史研究》,《文藝爭鳴》,2010年5月。
《二十年來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與現實關注》,《天涯》,2010年第5期。
《穿越當代的文學史寫作——洪子誠教授訪談》,《文藝研究》,2010年6月。
《親密的敵人——〈生死諜變〉、〈色戒〉中的性別/國族敍事》,《文藝爭鳴》,2010年第9期。
2009年
《“十九世紀的幽靈”——80年代人道主義思潮重讀》,《上海文學》,2009年第1期。
《當代女性文學批評的一個歷史輪廓》,《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7期轉載。《新華文摘》,2009年第21期轉載。
《1990年代中國危機與知識分子主體重建》,《天涯》,2009年第3期。
《從“春華”到“秋實”——嚴家炎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2009年第6期。
《重講“中國故事”》,《天涯》,2009年第6期。
《1950-1970年代詩歌的“四板塊”與“重寫詩歌史”》,《新詩評論》,2009年第1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80年代、“五四”傳統與“現代化範式”的耦合——知識社會學視角的考察》,《文藝爭鳴》2009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9期轉載)。
《70-80年代文化轉型和“五四”的重構》,《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4卷,胡星亮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當代文學的歷史敍述》,《文藝報》,2009年8月29日。
2008年
《想像“文化中國”的方法——“尋根”思潮的知識譜系與意識形態》,《現代中國》第十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重讀“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4期。
《重讀浩然:“金光”或“魅影”之外的文學世界》,《南方文壇》,2008年第4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9期轉載。
《1980年代“文化熱”的知識譜系與意識形態》(上),《勵耘學刊》(文學卷),2008年第1輯(總第7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7月。
《1980年代“文化熱”的知識譜系與意識形態》(下),《勵耘學刊》(文學卷),2008年第2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1月。
2007年
《“純文學”的知識譜系與意識形態》,《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文藝理論》,2007年第5期轉載。
《後/冷戰情境中現代主義文化政治——西方“現代派”與80年代中國文學》,《上海文學》,2007年第4期。
《趙樹理文學的現代性問題》,收入《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延安道路”中的性別問題——階級與性別問題的歷史思考》,《南開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轉載)。
《文化理論與經典重讀》,《文藝爭鳴》,2007年第8期。
2006年
《“當代文學”的建構及其合法性依據》,《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革命+戀愛”模式解析——早期普羅小説釋讀》,《文藝爭鳴》,2006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2006年第11期轉載。
《性/政治的轉換與張力——早期普羅小説中的“革命+戀愛”》,《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5期。
2005年
《知識分子、革命與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轉”問題的再思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2期。《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2005年第7期轉載。
《“現代文學”的確立與50-60年代大學體制》,《教育學報》,2005年第3期。收入《教育:知識生產與文學傳播》,陳平原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期
《新歷史語境下的“文學自主性”》討論,《上海文學》,2005年第4期。
《三個女人與三座城市——世紀之交懷舊視野中的城市書寫》,《南方文壇》,2005年第4期。《人文學者的想象力》,《南方文壇》,2005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先鋒小説的知識譜系與意識形態》,《文藝研究》,2005年第10期。《人大複印資料》,2006年第1期。收入《2005文學評論》,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趙樹理文學的現代性問題》,《現代中國》第六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2004年
《“再解讀”:文本分析與歷史解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6期。
《20世紀40至70年代文學研究:問題與方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2期。
《當代女性文學批評的三種資源》,《文藝研究》2003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3期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1期轉載。收入《當代中國女性文學文化批評文選》,陳惠芬、馬元曦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期。
《1990年代小説中的北京記憶》(刪節版),《讀書》,2004年第1期。《1980-1990年代小説中的北京記憶》(全文版),《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2004年第10期轉載。
《知識分子、女性與革命——從丁玲討論延安另類實踐中的文化衝突問題》,《Hwanghae Review》(《黃海文化》,韓國漢城),2003年。《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2004年第7期轉載。
《文學性:洞穴或飛地——關於文學“自足性”的簡略考察》,《南方文壇》,2004年第3期。
《挪用與重構——80年代文學與五四傳統》和《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上海文學》,2004年第5期。
2003年
《面對卑微者的不幸人生——解讀楊絳散文〈老王〉》,《語文建設》,2003年第1期。
《宗璞訪談錄:歷史滄桑與作家本色》,《小説評論》,2003年第5期。收入《宗璞文學創作評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20世紀90年代的“女性文學”與女作家出版物》,《現代中國》第三輯,2003年5月。收入《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陳平原、山口守主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女性文學的“現代傳統”》,《中華讀書報》,2003年5月18日。
2002年
《當代中國人文思想分化的要素及其過程》,《Korean Critical Review》(《文學評論》,韓國釜山),2002年。
2001年
《跨學科視域中的20世紀中國文化研究》,《文藝爭鳴》,2000年第1期。收入《2000中國年度論文選》,灕江出版社,2001年。
《“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研究的實踐和可能性》,《解放軍藝術學報》,2001年第3期。《東方》2001年第8期轉載。
《“現代”·“當代”與“五四”——新文學史寫作範式的變遷》,《現代中國》(集刊)第一輯,陳平原主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2000年
《從晚清説起——對陳平原90年代學術史研究的讀解》,《文藝爭鳴》,2000年第3期。
《世紀末的自我救贖之路——1998年“反右”書籍出版的文化分析》,《上海文學》,2000年第5期。
《鏡城地形圖》,《讀書》,2000年第5期。
《“沒有屋頂的房間”——讀解戴錦華》,《南方文壇》,2000年第8期。
1999年
《八十--九十年代對“五四”的重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4期。
1998年
《伊甸之光——徐小斌訪談》,《花城》,1998年第5期。
《九十年代女性文學面面觀》,《文藝報》,1998年6月18日。《新華文摘》,1998年9期轉載。
1997年
《沈從文〈看虹錄〉研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2期。收入錢理羣主編的《對話與漫遊——四十年代小説研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
1996年
《個體的生存經驗與寫作——陳染讀解》,《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3期。
《有性別的文學——女性話語的詩學實踐》,《北京文學》,1996年11期。
1995年
《性別的神話與陷落》,《東方》,1995年第4期。
1994年
《新話語的誕生——重讀〈班主任〉》,《文藝爭鳴》,1994年第1期。 [3] 

賀桂梅學術隨筆

2013年
《在神户感覺“鄉愁”》,《文匯報》,2013年8月19日。
《內裏封閉的日本社會》,《中華讀書報》,2013年9月13日。
《琵琶湖邊的山與寺》,《北京晚報》,2013年11月23日。
《“忠臣藏”的故鄉》,《中華讀書報》,2013年11月29日
《“寂”之美》,《文匯報》,2013年12月25日。 [3] 

賀桂梅專業領域

中國當代文學史
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研究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批評
當代中國思想研究 [3] 

賀桂梅擔任課程

1.中國當代文學
2.40-50年代作家研究
3.50-70年代文學專題
4.50-70年代作家與文學問題
5.80年代文學專題
6.90年代文學批評研究
7.新世紀中國文化熱點研究
8.大學語文
9.20世紀女性文學經典
10.文化理論導讀
11.中國當代文學與電影
12.當代文學與當代史
13.當代文學研究前沿專題 [3] 

賀桂梅科研項目

1.2015年,北京市社科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書寫“中國氣派”——當代文學(1940-1970)與“民族形式”建構。
2.2013年6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女性鏡像與當代中國的主體認同(1940-2010)”,批准號:13BZW129,一般項目。
3.2009年10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從“中國氣派”到“文化尋根”——當代文學的民族性建構及其文化認同,批准號:09YJC751006,青年基金項目。 [3] 

賀桂梅獲獎信息

獲獎信息
2002年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二等獎
2006年11月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10屆優秀成果表彰獎
2003年
年度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三等獎
2010年
“華語傳媒文學大獎·年度批評家”提名獎
2013-2014年
2013-2014年度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表彰獎
2014年
年度北京大學人文傑出青年學者獎
北京大學第十二屆(2013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5年
第四屆“唐弢青年文學獎”
2016年
入選2015年度教育部首屆“青年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3] 
2020年11月3日
榮獲2019年度陳子昂詩歌獎“年度批評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