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

鎖定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是宋代詞人葉夢得創作的一首詞。這是一首懷人之詞,是作者早期作品。詞的上片寫主人公初夏午睡後醒來,天暖尋扇,見扇上所畫之美人而產生對意中人的深深的思念;下片寫遙望江上,煙雨迷檬,伊人歸舟卻渺無蹤影的悵嘆。這首詞借暮春景色抒發悵恨失意的無限相思、青春虛擲的無限感慨,寫景清新明快,詞風婉麗,抒情深婉,情深意長。
作品名稱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
作    者
葉夢得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詞》
文學體裁
詞    牌
賀新郎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作品原文

賀新郎1
睡起流鶯語,掩蒼苔房櫳向晚2,亂紅無數3。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漸暖靄、初回輕暑4,寶扇重尋明月影5,暗塵侵、上有乘鸞女6。驚舊恨7,遽如許8
江南夢斷橫江渚9,浪粘天、葡萄漲綠10,半空煙雨11。無限樓前滄波意12,誰採蘋花寄取13?但悵望、蘭舟容與14,萬里雲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誰為我,唱金縷15 [1]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註釋譯文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詞語註釋

  1. 賀新郎:詞牌名,原名《賀新涼》,又名《金縷曲》等,雙調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韻。
  2. 房櫳(lóng):窗户。向晚:傍晚。
  3. 亂紅:零落的花朵。
  4. 暖靄(ǎi):天氣日暖。輕暑:初夏的暑氣。
  5. 寶扇:指團扇。此扇形狀如明月。明月影:此指團扇的影子。
  6. 乘鸞(luán)女:指扇上所繪的仕女圖畫。
  7. 舊恨:指與戀人的別恨。
  8. 遽(jù)如許:如此強烈。遽,急迫。
  9. 渚(zhǔ):水中小塊陸地。
  10. 葡萄漲綠:綠水新漲,如葡萄初釀之色。
  11. 半空煙雨:形容浪花向空中飛濺,像雨霧一般。
  12. 滄波意:指樓前的悠悠江水,別意無窮。
  13. 採蘋(píng)花寄取:古詩文中常用,採蘋花寄贈故人來表示作者的相思之情。
  14. 蘭舟:舟船的美稱。容與:徘徊。
  15. 金縷:即《金縷曲》,古曲名,或認為這裏指此首《賀新郎》。 [2]  [3-4]  [5]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白話譯文

午睡醒來,聽流鶯嬌聲軟語,天色漸漸向晚,房門外,蒼苔滿地,落紅片片堆砌。沒人看見殘花已被吹盡,只有垂楊迎風自舞,庭院幽靜空寂。暮靄中漸漸帶着暖意,我感到了初夏的暑氣。尋找從前用過的那把明月般圓圓的寶扇,它已經灰塵沽滿,扇子上畫着騎鳳的仙女,那久已沉積的離愁別怨,猛然將我的心強烈震撼。
江南美好的舊夢已斷,洲諸橫靠着她的小舟,碧綠的清水漲滿,像一江新釀的葡萄酒。波浪粘連着遠天,化半空煙雨蒼茫。她樓前綠水悠悠,是否也在把我深深想望,準備採一束蘋花寄上?我悵然地遙望,她的木蘭舟不知浮游何方。雲帆在萬里以外,幾時才能來到我的近旁?我久久地目送着天邊孤鴻,視線盡頭,只見千山阻擋,有誰為我把《金縷》曲歌唱? [4]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創作背景

宋人盧憲嘉定鎮江志》記有一個故事:葉夢得“初登第潤州丹徒尉,郡守器重之,俾檢察徵税之出人。務亭在西津上,葉嘗以休日往,與監官並欄杆立,望江中有彩舫依亭而南,滿載皆婦女。詣亭上,見葉,再拜致詞曰:‘學士雋聲滿江表,妾輩乃真州妓也。今日太守私忌,故相約絕江此來。不度鄙賤,敢以一杯為公壽,願得公妙語持歸,誇示淮人,為無窮光榮。’酒數行,其魁捧花箋以請,葉命筆立成,即今所傳《賀新郎》詞也。”可知這首詞是作者早期作品,宋人劉昌詩以為“賦此詞時年方十八”。 [1]  [2]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作品鑑賞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文學賞析

關德在《題石林詞》一文中,對葉夢得詞下了這樣的評語:“味其詞婉麗,綽有温、李之風。晚歲落其華而實之,能於簡淡時出雄傑。”此篇正體現其早期詞作的特點。這首詞借暮春景色抒發悵恨失意的無限相思、青春虛擲的無限感慨,寫景清新明快,詞風婉麗,抒情深婉,情深意長。
上片是靜景,並在靜景中體現出作者的內心幽情。起首三句描繪自己午睡乍醒,已是傍晚時分,忽聞鶯聲婉轉,“流鶯語”以細聆鶯囀來突出環境的幽寂,也即“鳥鳴山更幽”之意。環顧四周,但見地上點點青苔,片片落花,説明春光已盡,令人不勝惋惜。“吹盡”兩句,進一層描寫庭院景象,長調寫景不似小令,並非勾勒點染,抓取景物特點即可,而是需要細緻地鋪展開來,工筆描繪。這兩句將“殘花”與“垂楊”並提,表現春末特有的景色;由花開到花落,都是悄悄地沒人注意,只有柳條還在隨風輕擺,這是靜中見動;一“自”字寫出四周無人的寂寥況味,用來襯托作者徘徊四顧的孤獨心情。
“漸暖靄”三句,光從時節轉移寫起,春去夏來,暖風帶來初夏的暑熱,由於想到消暑而引出了寶扇;這是一把佈滿塵灰的扇子,但它上面那隱約可見的那位月宮“乘鸞女”卻使他陷入沉思。關於“乘鸞女”,原來有着一個月中仙女的傳説,據説唐明皇在九月十五日遊月宮,“見素娥千餘人,皆皓衣乘白鸞”(《龍城錄》),那扇面上模糊的素衣仙女畫像,引起他的聯想,勾起了他隱藏於內心深處的“舊恨”,使他自己也感到驚訝的是那“舊恨”,竟會如此猛烈地湧上心頭,這裏極其隱晦地表現出作者對宋朝衰落的遺恨。
下片為想象,承上“舊恨”展示心頭感情波濤。“江南”三句,是説昔年樂事已成而今“舊恨”,伊人遠去,猶如乘鸞仙女,無由再見,只有在夢中來到她所在的江南:江上碧浪連天,遠望如同正在潑醅上漲的葡萄綠酒。李白就曾有詩讚道:“遙看江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潑醅。”(《襄陽歌》)這連天江浪,再加上瀰漫空中的煙雨,真好似一幅水墨畫。這裏先寫景,然後引出下面景中之人。
“無限樓前滄波意”,“滄波”照應前句江景,描繪出一幅想象中的畫面:情人在江邊高樓倚欄悵望,卻只見細浪粘天,煙波浩渺。作者想象情人遙對滄波的情懷,不禁道出“誰採蘋花寄與?”採蘋花有寄託相思的用意,二人相隔萬里,雖想採蘋花寄給對方以託相思,但作者卻言“誰採”,透露出“夢斷”之恨。“但悵望”三句,更深一層,寫兩人之間隔着千山萬水,舟船難通,只能隔着遙遠的距離相互“悵望”,但無論如何相望,視線也會被“千山”所阻。問“萬里雲帆何時到?”即含有“不能到”的意思,因此只能與“孤鴻”相伴,在這種悽清的景況中獨自品嚐離愁別恨。柳永玉蝴蝶》詞末幾句境界與此相似:“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裏,立盡斜陽。”結末兩句深恨無人為自己唱起《金縷曲》,由曲及人,興起對美好往日的懷念。又着一“誰”字,進一步表現作者失去情人之後的孤苦。“金縷”曲詞中有勸人珍惜年華的句子,作者藉此嘆息往日美好不再,而自己如今無人相伴,年華也只是虛度,將對遠方伊人的惓惓深情藴藏於短短六字中,顯得曲致深長。 [6-8]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名家評價

宋·張侃拙軒集》:葉石林“睡起流鶯語”詞,平日得意之作也。名震一時,雖遊女亦知愛重。帥潁日,其侶乞詞,石林書此詞贈之。後人亦取‘“金縷”二字名詞。雖然豪逸而迫近人情,纖麗而搖動閨思;二公之名俱不朽,識者盍深考焉。
宋·黃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石林葉少藴“睡起流鶯語”詞,人人能道之,集中未有勝此者。蓋得意之作也。
宋·周密浩然齋雅談》:石林詞“誰採蘋花寄與”,又“悵望蘭舟容與”,或以為重押韻,遂改為“寄取”,殊無義理。蓋“容與”之“與”自音“預”,乃去聲也。
明·楊慎詞品》:《賀新郎》“睡起流鶯語”、《虞美人》“落花已作風前舞”,皆其詞之入選者也。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一意一機,自語自話。草木花鳥字面疊來,不見質實,受知於蔡元長,宜也。
清·黃蘇《蓼園詞選》:夢得理學名臣,晚年致政家居而作。此詞自有所指,可細玩之。《文選》:“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龍城錄》:“八月望日,明皇遊月宮,見素娥千餘人,皆皓衣,乘白鶯。”李太白詩:“離恨滿滄波。”柳子厚詩:“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採蘋花”,即《離騷》擷芳草之意也。
清·陳廷焯詞則·別調集》:低迴哀怨,寄託遙深。
近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殘花”二句喻無限離懷,只堪獨喻。下闋“樓前”五句寫臨江望遠之神,寄情綿遠,筆復空靈。詞有以真氣為尚者,如明鏡中不著塵沙一點也。
近代·餘嘉錫《四庫提要辨正》:宋人之詞,本是歌曲,妓女不甚通文義,以“啼鶯語”詞中少見,遂隨意改之,猶之改“寄與”為“寄取”,彼惡知所謂《禽經》《漢志》者耶。觀詞中“江南夢斷橫江清”以下,明是敍真州過江相見之事,洪邁所記,蓋得其實。葉筠乃力謂詳味句意,全不相干,殆由年幼不知本事,故曲為之説云爾。
近代·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纖麗而豪逸。上片,幽境幽情。起三句,言睡起時間與睡起見聞。向晚房櫳,鶯語花飛,是幽靜之境。“吹盡”兩句,更言庭院無人,惟有垂楊自舞。“漸暖靄”數句,言因暖而尋扇,因扇有乘鴦女,遂引起舊恨。下片,另從對面推論,人去遠,無由重見。“江南”三句,寫江天空闊之景。“無限”二句,寫人遠路遠,深意難寄。“但悵望”三句,寫千山阻隔,望亦徒然。末句,悵無人歌唱,振起全篇。 [1] 

賀新郎·睡起流鶯語作者簡介

葉夢得(1077—1148),宋代詞人。字少藴,號石林居士。蘇州吳縣人。紹聖四年進士。翰林學士、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工詞,詞風早年婉麗,中年學蘇軾,南渡後多感懷國事,轉向簡淡宏闊,晚年簡潔。著有《建康集》《石林詞》《石林燕語》《石林詩話》等。 [9] 
參考資料
  • 1.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07-1210
  • 2.    凌楓.宋詞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85
  • 3.    周娜.唐詩宋詞三百首: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321-322
  • 4.    沙靈娜.宋詞三百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98-299
  • 5.    蔡義江.宋詞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55-156
  • 6.    劉默.宋詞鑑賞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319
  • 7.    王德先.宋詞鑑賞大典: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373-374
  • 8.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086-1088
  • 9.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