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

鎖定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南村的中心,位於蘇震桃公路西側。座北朝南,佔地面積為10000平米,建築面積為2200平米,總投資為兩千萬元人民幣。
中文名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
地    點
蘇州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
佔地面積
10000平米
總投資
兩千萬元人民幣

目錄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組成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
整個紀念館由六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費孝通紀念館、江村文化館、孝通廣場(包括費老塑像)、景觀池、碑廊和茶樓。紀念館房屋建築以地面一層為主,局部二層。分設“費孝通紀念館”和“江村文化館”兩大主題館。建築風格既有粉牆黛瓦亭台樓閣的水鄉特色,又具有氣派、流暢的現代化氣息。設計上彰顯人文理念,俯視是一個“人”字形,臨水而建,有親水平台走廊,充分體現費老腳踏實地躬身實踐的工作作風和他與江村那種難於割捨的情懷。
費孝通紀念館內,以費老社會調查的大量珍貴圖片和調研學術成果為主線,充分展示費老作為中國社會學泰斗級人物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偉大貢獻。展館學術性很強,展示了費老26次造訪江村的每一個足跡,展示了費老用畢生的精力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進行社會調研所取得的巨大學術成果。展館寓知識性、可觀性、教育性於一體,富有鮮明的展館特色。 [1]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展示

江村文化館共有四個展示廳組成,分別為“費達生與江村”、“蠶絲文化”、“農耕文化”和“江村風貌”。
紀念館展示 紀念館展示
費孝通的姐姐費達生,她是中國著名的蠶絲專家,堪稱現代“黃道婆”。早在1924年,當年只有21歲的費達生女士,從日本東京高等蠶絲學校畢業回國,抱着滿腔的愛國熱情和一顆鍾愛純樸的事業心,因“桑梓萬家,繭絲遍地”而莫名來到開弦弓,繼而開展科技下鄉和工業下鄉。同她的老師、愛人鄭壁疆先生一起推廣蠶桑改良和科學養蠶技術,並在開弦弓率先成立了中國農村第一家生絲精製運銷合作社,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農村工業合作股份制企業,而使開弦弓成了全國鄉鎮工業的發源地。費達生與開弦弓情愫未了,“費達生與江村”展示廳通過用費達生女士生前在江村的工作圖片和她的生活物品遺物的展示,來緬懷這位曾經關心支持江村的發展並與江村有着深厚感情的中國蠶絲專家。
展示館 展示館
江村,是費老為開弦弓所取的學名,也是後來成為江南農村的一個縮影。開弦弓,因流經小村那條小清河猶如一張拉滿的弓弦而得名,宋代詞人楊萬里曾深動描繪開弦弓“望中不着一山遮,回顧平田接水涯,柳樹行中分港汊,竹林多處近人家。”這一幅江南水鄉的風情畫卷。這裏自古就以“魚米之鄉”而著稱,唐朝詩人陸龜蒙的“處處倚蠶泊,家家下漁筌”是對江村的真實寫照。
“蠶絲文化”、“農耕文化”和“江村風貌”這三個展示廳通過夾沙陶(馬家浜文化晚期)、黑皮陶貫耳壺(良渚文化晚期)和新石器時代的三足陶鬲、骨質魚標、石斧等一些開弦弓出土文物的展示,反映江村悠久的歷史,同時用農耕、栽桑養蠶的工具實物展示,來凸顯幾千年來江村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淳樸的生活習俗。江村在發展在前進,它的每一步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背景介紹

費孝通 費孝通
吳江是費老的家鄉,開弦弓村(江村)是他兩次學術生命的起點,自1936年初訪江村開始,先後二十六次訪問江村,他用一生的精力去揭示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的規律,因勢利導,與時俱進,志在富民。自從費老的《江村經濟》問世後,江村已經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開弦弓村了,而是作為世界認識中國農村的一個窗口,已被賦予民族標誌,是中國農村對外的一個形象表徵。他留下了《江村經濟》、《重訪江村》、《三訪江村》、《江村五十年》等鴻篇鉅製,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使開弦弓村成為國內外開展農村社會學調查跟蹤時間最長、取得成果最多的實踐基地,他打造出的“江村”已成為吳江的一個重要文化品牌,並已成為社會科學研究者嚮往的聖地,這是費老留給開弦弓村和吳江一份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的建成,是紀念費孝通百年誕辰的一份厚禮,為吳江的文化旅遊增添了一個重要的特色資源,也是為續寫《江村經濟》樹起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