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貸(拼音:dài)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最古形體為《説文解字》小篆,也見於《左傳》等先秦著作。“貸”屬形聲字,古字形以“貝”表示錢財,“代”表聲。“貸”本義是施予、給予,引申指借出。貸又有借入之義,由借入又引申為貸款。由施予義引申為寬恕,又引申為推卸責任等。 [14] 
中文名
拼    音
dài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MAMU(86);MAYM(98) [1] 
倉    頡
OPBO [1] 
鄭    碼
NHLO [1] 
筆    順
撇、豎、橫、斜鈎、點、豎、橫折、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558) [2] 
平水韻
去聲·十一隊 [3] 
總筆畫
9(部首4,部首外5)
四角碼
2380₂
統一碼
8D37 [1] 
筆順編號
321542534
注音字母
ㄉㄞ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3]
形聲字。“貸”字由“代”“貝”兩部分組成,其中“”是形旁,上古時期的人們曾以貝殼為貨幣,因此“貝”在這裏表示與錢財有關;“代”字則為聲旁,指示讀音。在小篆中,“代”字是從左上右包圍“貝”字的(圖1),隸書階段則逐漸縮短“代”字的筆畫(圖2-4),整個字形趨為上下結構。
《説文解字》中説:“貸,施也。”段玉裁注:“謂我施人曰貸。”《廣雅·釋詁二》:“貸,予也。”可見“貸”的本義當是施予,側重於以物予人。《左傳·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鮑禮於國人,宋飢,竭其粟而貸之……夫人助之施。”“貸”和“施”常常前後連用,可見“貸”和“施”意義相近。“貸”在這類情況下指施捨救濟,是在位者以物予民,它是無需償還或不要利息的。
私有制興起後,私人間糧食、財物的借貸逐漸盛行起來。這樣一來,貸出的錢糧財物就由救濟變為臨時的接濟了。這種接濟式的貸與,過後是要償還,甚至是要加倍償還的。如此一來,“貸”的意義就由“施予”演變為“假借”了。《廣雅·釋詁二》:“貸,借也。”貸作為“借”義,又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思。其一,借入。如《周禮·地官·泉府》:“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國服為之息。”鄭玄注引鄭司農雲:“貸者,謂從官借本賈也。”《漢書·主父偃傳》:“家貧,假貸無所得。”其二,借出。如《左傳·昭公三年》:“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潛夫論·忠貴》:“寧積粟腐倉而不忍貸人一斗。”“貸”同時具有借入和借出兩種相反的意思。語言學家把這種一個詞兼含正反兩方面的意思的現象叫作“正反同辭”。
“貸”還有一個同源分化詞“貣(tè)”。“貸”是施於人,而“貣”是向人乞求。《説文》:“貣,從人求物也。”段玉裁注:“代弋同聲,古者無去入之別;求人施人無貣貸之分。由貣字或作貸,因分其義,又分其聲。”段玉裁認為上古“貣”“貸”是一對同聲同義字,“貣”“貸”的分化是後來的事情。但既經分化之後,它們就產生了相對的分工。施物於人曰“貸”,從人求物曰“貣”。如《荀子·儒效》:“今有人於此,屑然藏千溢之寶,雖行貣而食,人謂之富矣。”“行貣”即行乞。若“貣”“貸”合用則泛指借貸。如梁啓超《生計學學説沿革小史》:“資本非能人人具足也,於是乎有貸貣。”但是人們似乎更喜歡用“貸”來代替“貣”字。清代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經史內貣、貸錯出,恐皆俗增人旁。”説的就是這種情況。後來“貣”字完全被“貸”所取代,借入和借出義都由“貸”字來表示了。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dài
動詞
施與;給予
give
《左傳·文公十六年》:“宋公子鮑禮於國人,宋飢,竭其粟而貸之。”
明·金聲《程阿白書序》:“人來求書者,計錢與字,一字不多貸。”
借貸;借入或借出(會計工作上專指借出)
lend;loan;
borrow
《左傳·文公十四年》:“盡其家,貸於公,有司以繼之。”
宋·陸游《秋曉》詩:“貸米未回愁灶冷,讀書有課待窗明。”
清·龔煒《巢林筆談·沒財得疾》:“爾負我財,不急為好事,不汝貸也。”
貸款;貸方
赦免;寬恕
forgive
《漢書·朱博傳》:“然亦縱舍,時有大貸,下吏以此為盡力。”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若逃而獲,雖欲貸,不敢矣。”
寬貸;嚴懲不貸
推卸(責任)
shirk
清·梁章巨《歸田瑣記·訥親》:“訥親以經略重臣,軍中調度,皆聽指揮,功過無可旁貸,豈容一切推卸在張廣泗。”
名詞
借出或借入的錢(通常有利息)
loan
茅盾《子夜》八:“他,馮雲卿,就靠放高利貸盤剝農民。”
信貸;農貸;房貸
名詞
通“忒”。差錯
mistake
《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大酋監之,毋有差貸。”
宋·俞文豹《吹劍四錄》:“今二先生以道統自任,以師嚴自居,別白是否,分毫不貸。”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六】【貝部】他代切(dài)
(貸)施也。從貝代聲。 [7] 

説文解字注

“施也”注:謂我施人曰貸也。
“從貝,代聲”注:他代切。一部。 [8] 

廣韻

他代切,去代透 ‖ 弋聲代部(dài)
貸,借也。施也。假也。他代切。四。 [6] 

康熙字典

【酉集中】【貝部】 貸
(dài)《唐韻》《集韻》《韻會》並他代切,音態。《説文》:施也。《廣雅》:予也。《玉篇》:假也,借盈也,以物與人更還其主也。《周禮·地官·泉府》:凡民之貸者,與其有司,辨而授之。《左傳·文十四年》:盡其家貸於公,有司以繼。
(tè)又《集韻》惕得切,音慝。本作貣。《五經文字》:貸,或相承借為貣字。《唐韻正》:乞貸之貸為入聲,出貸與人之貸為去聲。《禮·月令》: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注:宿,猶止也。離,猶行也。言佔𠋫躔次進退之度數不差忒也。《音義》:吐得反。又音二。又:季夏,命婦官染採,黼黻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貸。注:言所染五色,如其舊法不改易也。《音義》他得反。又音二。
又《集韻》《韻會》並敵德切,音特。義同。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排:U+8D37;下排:U+8CB8) 字形對比(上排:U+8D37;下排:U+8CB8)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代”扁、寬,“貝”窄、長。“代”,“亻”窄“弋”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都齊平。“亻”,豎筆收於橫中線;“弋”,橫筆從豎中線左側起筆,右行上斜;㇂(斜鈎)從豎中線上起筆,至橫中線上側鈎出。“貝”,㇕(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側;撇從豎中線起筆,末筆點收筆與撇尖持平。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次清
他代切
tʰAi
集韻
去聲
十九代
開口呼
次清
他代切
tʰɒi
入聲
二十五德
開口呼
次清
惕德切
tʰək
入聲
二十五德
開口呼
全濁
敵德切
dək
禮部韻略

去聲





他代切


入聲





敵德切

增韻

去聲





而至切


去聲





他代切


入聲





惕德切


入聲





敵德切

中州音韻

去聲
皆來





當賴切


去聲
皆來





湯賴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二寘


次濁
而至切
ȵie

去聲
六泰


次清
他蓋切
t‘ai

入聲
七陌


次清
惕徳切
t‘ək

入聲
七陌


全濁
敵德切
d‘ək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四皆解介
陽去
第十九栽宰載
(參考資料:漢典 [10]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th
əgh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廢

əd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皆灰咍廢

əd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əd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ɑ̌i
隋唐
王力系統

ɒi
隋唐
董同龢系統

Ai
隋唐
周法高系統

əi
隋唐
李方桂系統

th
ậi
隋唐
陳新雄系統
əi
(參考資料:漢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a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a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a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ᴇ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a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dᴇ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tʰe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a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due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tʰai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tʰɔ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ʰai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ʰɐi
24
陰去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au
33
陽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ai
213
陰去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ai
242
陽去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o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3-15]
  • 3.    平水韻 十一隊 貸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3-15]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251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成都;武漢: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874
  • 6.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90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52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964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06
  • 10.    貸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3-15]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59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5
  • 1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67-568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985-98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