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豆芫菁

鎖定
昆蟲名,為鞘翅目,芫菁科。從南到北廣泛分佈於中國很多省、區,主要以成蟲為害大豆及其他豆科植物的葉片及花瓣,使受害株不能結實。此外尚能為害花生苜蓿、棉花、馬鈴薯、甜菜、麻及番茄、莧菜蕹菜等蔬菜。
中文學名
豆芫菁
拉丁學名
Epicauta gorhami Marseul
別    名
白條芫菁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昆蟲綱 Insecta
鞘翅目
芫菁科
分佈區域
中國很多省、區

豆芫菁形態特徵

豆芫菁
豆芫菁(5張)
豆芫菁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4至27毫米,體色除頭部為紅色外其他部分為單純的黑色,身體部分地方具有灰色短絨毛。成蟲主要於夏季出現在中低海拔地區,為植食性昆蟲,經常成羣出現在莖葉或花上啃食。

豆芫菁成蟲

體長11~19 mm,頭部紅色,胸腹和鞘翅均為黑色,頭部略呈三角形,觸角近基部幾節暗紅色,基部有1對黑色瘤狀突起。雌蟲觸角絲狀,雄蟲觸角第3~7節扁而寬。前胸背板中央和每個鞘翅都有1條縱行的黃白色紋。前胸兩側、鞘翅的周緣和腹部各節腹面的後緣都生有灰白色毛。

豆芫菁

長橢圓形,長約2.5~3 mm,寬約0.9~1.2 mm,初產乳白色,後變黃褐色,卵塊排列成菊花狀。

豆芫菁幼蟲

芫菁復變態昆蟲,各齡幼蟲的形態都不相同。初齡幼蟲似雙尾蟲口器胸足都發達,每足的末端都具3爪,腹部末端有1對長的尾須。2~4齡幼蟲的胸足縮短,無爪和尾須,形似蠐螬。第5齡似象甲幼蟲,胸足呈乳突狀。第6齡又似蠐螬,體長13~14 mm,頭部褐色,胸和腹部乳白色。

豆芫菁

體長約16 mm,全體灰黃色,複眼黑色。前胸背板後緣及側緣各有長刺9根,第1~6腹節背面左右各有刺毛6根,後緣各生刺毛1排,第7~8腹節的左右各有刺毛5根。翅端達腹部第3節 [1] 

豆芫菁為害症狀

豆芫菁以成蟲為害大豆的葉片,尤喜食幼嫩部位。將葉片咬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吃光,只剩網狀葉脈。豆芫菁為害嫩莖及花瓣,有的還吃豆粒,使其不能結實,對產量影響大。幼蟲以蝗卵為食,是蝗蟲的天敵。

豆芫菁生活習性

豆芫菁在東北、華北一年發生一代,在長江流域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每年發生2代。以第5齡幼蟲(假蛹)在土中越冬。在一代區的越冬幼蟲6月中旬化蛹,成蟲於6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現為害,8月份為嚴重為害時期,尤以大豆開花前後最重。2代區越冬代成蟲於5~6月間發生,集中為害早播大豆,以後轉害蔬菜。第一代成蟲為害大豆最重,以後數量逐漸減少,並轉至蔬菜上為害。成蟲白天活動,在豆株葉枝上羣集為害,活潑善爬。成蟲受驚時迅速散開或墜落地面,且能從腿節末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黃色液體,如觸及人體皮膚,能引起紅腫發泡。成蟲產卵於土中約5釐米處,每穴約70~150粒卵。
豆芫菁
豆芫菁(5張)
豆芫菁成蟲為植食害蟲,但幼蟲為肉食性,以蝗卵為食。幼蟲孵出後分散覓食,如無蝗蟲卵可食,則飢餓而死。一般一個蝗蟲卵塊可供1頭幼蟲食用。

豆芫菁防治方法

豆芫菁越冬防治

根據豆芫菁經幼蟲在土中越冬的習性,冬季翻耕豆田,增加越冬幼蟲的死亡率。

豆芫菁人工網捕成蟲

成蟲有羣集為害習性,可於清晨用網捕成蟲,集中消滅。

豆芫菁藥劑防治

⑴噴粉:用1.5%甲基1605粉劑,或2%殺螟松粉劑,或2.5%敵百蟲粉,每畝用1.5~2.5千克。
⑵噴霧:用80%敵敵畏乳油,或用90%晶體敵百蟲1000~2500倍液,每畝用75千克藥液 [2] 
參考資料
  • 1.    《植保員手冊》編繪組編繪,植保員手冊 第5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5,
  • 2.    楊軍玉主編;王樹桐,劉淑香,張維宏副主編,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金盾出版社,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