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谿

鎖定
谿,漢語三級字 [1]  讀作谿(xī ),同“溪”。溪字意指,山裏的小河溝,泛指小河溝。
中文名
谿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EXDK
倉    頡
BKCOR
鄭    碼
PVOJ
字    級
三級(7959) [1] 
平水韻
上平八齊
注    音
ㄒㄧˉ
四    角
28868
結    構
左右
異體字
𤲺 𥡙
總筆畫
17 [2] 

谿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谿xī(ㄒ一)
1、同“溪”。
詳細字義
<名>
(形聲。從水,奚聲。本義:山溝,山谷) 同本義 [gully;valley]
。——《廣雅
若高山之與深谿。——《呂氏春秋·察微》。注:“無水曰谿。”
川曰谿。李注:“出於山入於川為谿也。”——《爾雅·釋水·水注》
澗谿沼沚之毛。——《左傳·隱公三年》。毛注:“谿亦澗也。”
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其山時露骨崢崢,然猶見谿流也。——《徐霞客遊記
又如:谿谷;谿壑
谿谷xīgǔ[gully;mountain valley] 山與山之間低陷的地方
谿壑xīhè[mountain gorge] 山谷溪澗(多用於比喻人的慾念)
谿ㄒㄧxī
  1. 山谷。《荀子·勸學》:「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又至雲陽,行谿谷中,阨陜且百里。」
  2. 山間的河流。《新唐書·卷九三·李勣傳》:「固請戰,遂度谿擊之。」《文選·左思·蜀都賦》:「山阜相屬,含谿懷谷。」同「溪 」。
  3. 姓。如古代有賢人谿工。
谿ㄑㄧqī
  1. (一)之又音。 [2] 

谿古籍解釋

【酉集中】【谷字部】谿 ·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0
唐韻》苦兮切《集韻》《韻會》《正韻》牽奚切,𠀤音溪。《説文》山瀆無所通者。《爾雅·釋水》水注川曰谿。《疏》杜預曰:谿,亦㵎也。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無水曰谷。《左傳·隱三年》㵎谿沼沚之毛。《荀子·勸學篇》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又弩名。《戰國策》谿子少府。《注》谿子,弩名。少府所造,射六百步之外。《淮南子·俶眞訓》登千仞之谿。《注》谿,蠻夷也。以柘桑為弩。一曰谿,子國名。
又陽匠名。
又獸名。《山海經天帝山有獸,狀如狗,名曰谿邊。《注》或作谷遺。
又地名。《史記·吳太伯世家》楚復來伐,次於乾谿。《注》楚東境。
又姓。《莊子·田子方》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數稱谿工。
又複姓。《潛夫論》吳夫槩王奔楚棠谿,因以為氏。
通作磎。《馬融·長笛賦》臨萬仞之石磎。《注》磎同谿。《廣韻》或作嵠、溪。
又《集韻》堅奚切,音雞。《類篇》蠰谿,土螽,似蝗而小。
又弦雞切,音奚。義同。 [3] 
谿【卷十一】【谷部】
山瀆無所通者。從谷奚聲。苦兮切
説文解字注
(谿)山無所通者。各本作瀆。今正。部曰。、通溝也。讀若洞。古文作豄。釋山曰。山豄無所通、谿。然則許作明矣。從谷。奚聲。苦兮切。十六部。 [2] 

谿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2]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谿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梅縣腔] hai1 ke.1 hi2 [海陸豐腔] hai1 kie1 hi2 [客英字典] kai1 hai1 ke1 [台灣四縣腔] hai1 kie1 hi2 [寶安腔] kai1 [陸豐腔] hai1 [客語拼音字彙] hai1 [4] 
粵語:kai1 kai4
上古音系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谿
谿
kʰeː
-
廣韻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谿
谿
苦奚
齊開
平聲
四等
開口
上平十二齊
kʰiei
kʰiei
kʰei
kʰɛi
kʰei
kʰei
kʰɛj
qi1
khe
qei
爾雅曰水注川曰谿苦奚切八嵠溪
蒙古字韻
字頭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
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
聲調
註解
谿
ꡁꡦꡞ
-
-
khÿi
-
-
k'ji
平聲
-
中原音韻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四呼
寧繼福
註解
齊微齊
齊微
陰平
齊齒呼
kʰi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小韻
反切
韻目
韻部
聲調
谿
谿
牽奚
三齊
平聲
分韻撮要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註解
谿
第二威偉畏
陰平
川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