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谷河

鎖定
谷河是淮河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安徽省臨泉縣廟岔鎮西部奶奶廟,自西北向東南流,河道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1233平方公里。
中文名
谷河
外文名
River Valley
氣    候
暖温帶季風氣候
發源地
安徽省臨泉縣廟岔鎮西部奶奶廟

谷河幹流概況

谷河 谷河
又稱“蒙河”。淮河北岸支流。在安徽省境內西北部。源自臨泉姜寨鄉,在大田莊進入河南省,至油店集復出臨泉縣,地跨阜南、潁上兩縣,自阜南城關(薛集)流經谷堆寺、王化、中崗、黃崗至潁上縣南照集入淮河,全長112公里(安徽省境內98公里),流域面積為1233平方公里(安徽省境內1080平方公里)。建國前,谷河淺窄多草,不通航。建國後,1953年拓寬挖深薛集至谷堆寺河段;1951~1953年拓寬挖深中崗至南照集河段;1 963~1965年又裁彎挖深王化至黃崗河段。經數次治理,谷河底寬達24米,水面比降1/7000,排澇流量31~224立方米每秒。薛集以下每年有6個月可通航10~100噸級船舶。建有焦橋、油店、謝集3處蓄水節制閘。 [1] 
谷河 源於姜寨集南小朱莊。東南過田橋口入河南省新蔡縣,過土橋到王老莊又入縣境,過焦橋閘到冢子灣,北納雙港溝,南流經謝新橋、謝老橋(雙貞石橋),再東南經興隆橋、魏堰橋,東流經高堰橋到趙橋入阜南縣境,經公立橋、苗寺到中村崗匯入蒙河。全長112公里,總流域面積846平方公里。境內長47、5公里,流域面積397平方公里。經1964年治理為三年一遇標準。 [2] 

谷河主要支流

葦河 源於李鐵集南。東南流經秦橋、謝橋、明橋、宋集、溝灣、裴集、朱集、青石橋、利民閘、馬橋、李老莊橋,過欒莊橋折而南流經李營橋、劉廟台閘到董莊南入谷河。全長41、7公里。
雙港溝 源於迎仙店西韋老莊。東南流經鄭小莊到安平樓分兩支雙流並行。北支經明坡底、雙港閘,南支經鳳凰橋、五里橋到大郝莊東與北支匯合,南流至冢子灣入谷河。全長26、2公里。
黑土灣溝 源於陳集鄉張拐溝。東流至後詹營折向東南,經黑土灣到龐莊東入谷河。長14、2公里。
馬樓大溝 源於新蔡縣化莊。東南流由任趙莊西北入境,經馬寨北、馬樓南,至橋口南繞王莊向東北到胡小莊東入谷河。境內長15公里。 [2] 

谷河自然環境

谷河
谷河(3張)
谷河流域內污染源主要是河南省新蔡縣和安徽省臨泉縣阜南縣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為化學工業、皮革業和其它行業及生活污水。
谷河
谷河(3張)
本區地下水除氟外,
谷河
谷河(3張)
其餘因子均能滿足飲用水標準要求
谷河
谷河(3張)
。 流域內土地肥沃,氣候温和,適宜作物生長。谷河流域農作物主要原因有小麥、水稻、大豆、高梁、玉米、紅芋、棉花為主。谷河流域現狀林草覆蓋率良好,陸生植物、水生植物皆為淮北平原常見種,無珍稀植物。飼養動物、野生動物、水產類為淮北平原常見種,無珍稀動物。

谷河地理位置

谷河
谷河(3張)
自西北向東南流,流經臨泉縣姜寨鎮,在姜寨鎮大田莊進入河南省新蔡縣境,流經棠村鎮杜營、化莊鄉於橋和向寨,至油店集西北,復入臨泉縣境,經張集至範小莊東進入阜南縣,過公橋集至縣城南的董莊,界南新河自左岸來匯,以下谷河基本東流,於中崗注入蒙河分洪道,經潁上南照匯入淮河。

谷河氣候特點

谷河
谷河(1張)
谷河流域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區,水汽來源主要為東海南海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多年平均降雨935.6mm,年降水以夏季最多(6~8月份),春季次之(3~5月份),秋季較少(9~11月份),冬季最少(12~2月份),佔全年雨量的47.6%,23.6%,22.6%和7.2%,其特徵為夏季雨水集中,冬季最少。谷河流域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由於地處北亞熱帶北側,暖温帶南側,同時也是地貌、土壤、植被等多種自然區劃分界線通過的地方。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光照充足,水熱組合條件較好。

谷河水文河道

河道全長112公里,其中臨泉境58公里,阜南境40公里,河南新蔡縣境14公里;流域面積1233平方公里,其中皖境1080平方公里,豫境153平方公里,均為平原,上游地面高程40米,下游地面高程一般為30米;本幹龍王廟至界南河段,長63.3公里,河底寬10~16米,深3.4~4.2米,水面比降1/7000,排澇流量31~224立方米每秒,界南河口以下河段進入谷河窪地,河牀開闊。河道上建有焦橋、油店、謝集三處蓄水節制閘。
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上游比降較大,洪水峯型尖瘦,至中下游,由於比降較緩,且受分洪道洪水頂託,洪水過程變得較為矮胖.受下游河道排水能力的限制及下游洪水頂託,洪水積滯難下,往往造成中下游地區大面積的洪澇災害。

谷河社會環境

谷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澇標準低,沿淮窪地經常積水成災,洪澇災害頻繁,生產受到破壞,嚴重阻礙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本區已初步建立了城鄉防疫網。已消滅和基本消滅的傳染病有天花猩紅熱斑疹傷寒、黑熱病;初步得到控制的傳染病有白喉脊髓灰質炎、麻疹;發病率較高的疾病有痢疾、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等。本區主要的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甲狀腺腫兩種。
參考資料
  • 1.    安徽省志 自然環境志 一級目錄:第三篇 水文 二級目錄:第一章 淮河水系 第一節 河流
  • 2.    臨泉縣誌 一級目錄:地理編 二級目錄:第二章 自然環境 第四節 水文   一、水系(二)谷河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