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二式

鎖定
譚二式(1887-1916),字德金,湖南省新化縣福田村(今屬隆回縣)人。譚人鳳次子。早年就讀於其父所辦福田小學,與當地會黨有所接觸。1906年秋,隨父同渡日本留學。不久,父子又均加入同盟會,一時傳為佳話。 [1] 
宣統三年(1911)春廣州起義失敗後,譚二式在武漢與黨人商議,準備乘鐵路風潮繼起暴動,不果,旋返新化。武昌起義後,與鄒永成商討光復新化、寶慶作戰方案。決定由他組織會黨力量,協同首先光復寶慶。九月初九日,寶慶光復時,設立軍政府寶慶分府,推謝介僧為大都督,鄒永成為副都督,他擔任參都督。次日移師光復新化。 [1] 
未幾,長沙發生政變,焦達峯、陳作新二督被害,譚二式匆匆離開新化。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譚人鳳以北面招討使名義,將譚二式在新化的兩營兵力,調往上海,準備北伐。不久,南北議和,譚人鳳任粵漢鐵路督辦,譚二式部遂改編為粵漢鐵路路警。他被聘任為譚延闓都督府軍事顧問。 [1] 
民國2年(1913)“二次革命”失敗後,譚二式與曾傳範、羅澍蒼等人,奉譚人鳳之命在益陽組織機關,樹幟討袁。民國5年(1916),到資江流域馬轡市聯絡會黨首領李睛林,未果。又偽裝洋兵模樣,謀入北兵部隊,策動武裝起義。不料行至馬轡市對河口,失足落水。船上人見其身穿北洋兵服裝,均不肯相救,且相率以篙擊其頭部,卒致誤傷身亡。時年29歲。 [1] 
本    名
譚二式
別    名
譚德輝
德金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新化縣
出生日期
1887年
逝世日期
1916年
國    籍
中國

目錄

譚二式人物生平

譚二式,字德金,又名德輝,是早期的同盟會會員,新化福田村(現屬隆回鴨田鄉)人。譚二式生性好動,不畏艱險,小時,與常兒甚異,常喜攀登危巖、爬高牆,令人擔驚受怕,而他則若無其事。他盡興而為,人莫能強也。稍長,入其父譚人鳳創辦的福田小學讀書。該校教學,除注意文化科學知識外,特別強調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常安排學生爬山越嶺和遠距離的急行軍,進行強化體力的良好鍛鍊。譚二式在這新型的學校培育下,不僅具備了奮發向上的思想,而且具備了健全的體魄。稍長,追隨其父譚人鳳從事會黨活動,在新化、邵陽和隆回等地開展活動,積蓄革命力量,迎接反清革命風暴的到來。1905年,譚二式受其父譚人鳳的派遺,同邑人楊冠陸、汪磊 、劉鑫等人,去廣西桂林蔡鍔創辦的隨營學堂學習軍事。 [2] 
1906年,譚人鳳以寶慶起義一事的牽連,被迫出走,譚二式立即為其父籌措川資一同東渡日本,至東京。不久,其父譚人鳳經黃興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為同盟會所倚重,譚二式和其兄一鴻,在其父的影響下均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父子三會員,一時傳為佳話。 [2] 
1911年4月,廣州起義失敗,烈士死難,對黨人打擊極大,這時革命黨的領導人多心灰意冷。兩湖革命志士焦達峯謝介僧鄒永成、曾伯興、譚二式等在武漢,憤廣州之敗,與孫武等入商議,將乘湖南鐵路風潮相繼暴動。迄五月,譚人鳳由港抵漢,告以廣州起義始末與其灰心歸田之意,眾以為不可,經勸慰乃止,並勸其取消暴動,重新規劃往後革命事宜。雖其事未舉,其壯心可昭日月也。10月11日,武昌首義告成。14日譚人鳳由上海抵達武昌,籌劃戰略攻守事宜,號召各地儘快響應。湖南率先響應宣告獨立,焦達峯、陳作新任正副都督。 [2] 
光復寶慶時,由於策動張貫夫部起義工作意外地順利進行,黨人率張貫夫兵勇進駐邵陽城時,沒有受到任何的抵抗,寶慶宣告光復,並即成立軍政府寶慶分府,譚二式被推舉為參都督(謝介僧為都督,鄒永成為副都督)。新的軍 政分府成立後,革命黨人認為當務之急是鞏固革命成果、發展革命勢力。新化椅角安化,為寶慶府北屏蔽,如不為革命黨人所有,處境至為危險,乃決議立即光復新化。當時偵悉新化有一巡防營,管帶為晏金生,擁有不少槍械子彈,實力較為雄厚,革命黨人派人去宣傳試探,獲悉不願起義。譚二式與黨人計議製作很多木箱,裏面塞滿石頭,佯稱炸彈,於11月1日向新化挺進。當時新化巡防營管帶官兵和地方士紳聽説革命黨人運到大批炸彈,準備轟城,嚇得排隊出城五里,迎接革命黨人譚二式等當即扣押巡防營管帶晏金生,迫其下令繳槍。並解散其組織,新化便繼寶慶後宣告光復。 [2] 
新化光復後,封建政權被推翻,清王朝新化最後—個知縣張維馨被囚禁起來了,但新政權並未及時建立,只成立一個保安會,推舉曾繼輝(月川)、遊遜夫(日謙)為會長,維持局面。至1912年1月,方成立新化縣新政權,革命黨人安排彭鳳翔(寶卿)為治理新化的知事。此後不久,譚人鳳清楚認識到,南京政府雖然成立,建立了民國,但清王朝並未被推翻,革命的目的並未真正達到,革命的果實隨時有葬送的危險。而當時形勢對革命有利,決不能在袁世凱的一壓一拉的手法下與之談和,拱手將革命者用鮮血換來的成果送給兇惡的敵人袁世凱。所以他堅決反對南北議和,並以北面招討使的名義,在上海組織北伐機關,立即將曾傳範(益陽人)旅納入這一編制,並電調譚二式率領其光復寶慶、新化的兩個營兵力前往上海,編為北伐軍部分,秣馬厲兵,誓師北伐,逐鹿中原。奈何不少革命黨人誤以為民國建立,萬事大吉,醉心於高官厚祿,對袁世凱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終於接受了南北議和。反對南北議和者一時孤掌難鳴,北伐機關在一片議和聲中被迫裁撤了。譚人鳳接受宋教仁的勸告,接受總統任命為川粵漢鐵路督辦。這樣的安排,不僅有利於安插這批遺散人員,而且人槍尚在,一旦有事,便可濟緩急。但這點部隊,都不容於湖南省當局督軍兼省長譚延闓,他採用人槍贖歸政府的手段,將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的一點武裝都取消了。而譚二式本人被委以陸軍少將。 [2] 
二次革命”後,譚二式、曾傳範、羅澍蒼等受譚人鳳之命,在益陽組織機關,樹幟反袁。事敗,轉為秘密與各方聯繫,積蓄革命力量,伺機反袁。不幸羅澍蒼被新化鄉紳楊某以治酒稱觴,暗通官府,被捕就義於長沙。1916年,譚二式去資江沿岸馬轡市,同當地的會黨首領李晴林聯繫,希望借重其三百餘人,在資江流域建立湘中司令部,繼續反袁。適南北交戰於該地,他身着北軍服裝,偽裝北軍,打入北軍內部,進行策反工作,邀其武裝起義。誰料舟至馬轡市下的對河口,不幸失足落水。他在水中大聲呼救時,人見其身穿北軍衣服,誤以為敵人,不肯相救,並以竹篙擊其頭部。譚二式壯烈犧牲於浩淼的資江中。 [2] 
參考資料
  • 1.    湖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 第30卷 人物誌 上.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863-864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婁底市委員會編.此復神州第一功.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6: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