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

(唐代白居易詩作)

鎖定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排律。此詩感嘆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不幸遭遇,對他們的詩歌創作成就作出崇高的評價,尋繹出他們的創作成就與生活經歷之間的關係,並隱含着對統治階級的強烈不滿和批評。詩以李杜兩人晚年流落異鄉開篇,引出他們平生的不幸遭遇,接着讚揚他們的詩歌創作成就,最後總結全篇,謂天意不讓李杜做大官而漂泊流離,是因為人世間需要好詩。全詩遇思入詠,言隨意遣,夾敍夾議,文理自然。
作品名稱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排律
作品別名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作品原文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
翰林江左日,員外劍南時
不得高官職,仍逢苦亂離
暮年逋客恨,浮世謫仙悲
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
文場供秀句,樂府待新詞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1]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註釋譯文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詞句註釋

⑴李杜:唐代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的合稱。因:於是。
⑵翰林: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是文學侍從的官職。李白在天寶初年應詔入京,供奉翰林。此代稱李白。江左日:指李白晚年流落在江蘇金陵、安徽當塗時期。江左,即江東,指長江中下游南部今安徽、江蘇一帶,古人敍地理以東為左,故稱江東為江左。
⑶員外:杜甫晚年輾轉入成都,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授檢校工部員外郎。此代稱杜甫。劍南時:指杜甫在四川一帶很不得志的時期。劍南,唐代道名,以在劍閣之南而得名,轄境相當今四川、雲南和貴州部分地區,治所在益州(今四川成都)。
⑷仍:更。苦亂離:李白在長江流域飄泊時,正逢安史之亂,又因入永王幕府而被治罪流放夜郎;杜甫流寓四川時,崔旰、韓澄內亂,西陲戰火頻仍,歷盡流離之苦。
⑸逋(bū)客:隱居或無官失意的人。此指杜甫晚年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泊流離,不得效世。
⑹浮世:古人認為世事漂浮無定,故稱人世為“浮世”。謫仙:謫降人世的神仙,後用以專指李白。作者自注:“賀監知章目李白為謫仙人。”李白《對酒憶賀監二首》序:“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
⑺吟詠:原指諷誦詩歌,此處作名詞,指詩歌。
⑻四夷:指唐王朝四周的各兄弟民族所居地區。此指四海、天下。夷,古代統治者對異族鄰國的蔑稱。
⑼文場:猶今言“文壇”。供:供奉,即傳誦之意。秀句:漂亮的詩句,即好詩。
⑽“樂府”句:相傳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沉香亭畔看牡丹,命梨園弟子作樂章,苦無歌辭,召李白為之。李白援筆立成,即今傳世的《清平調》三章。唐之梨園,相當於漢之樂府,都是主管音樂的官署。新詞,一作“新辭”,新作品,新詩。
⑾天意:上天的意願。李白和杜甫雖然一生不得志,但是亂離的時代、艱難的世事使他們創作出大量優秀的詩篇,“天意”即指此。會:領會,理解。 [2]  [3]  [4]  [5]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白話譯文

李翰林晚年淪落江南,杜工部後期流寓蜀川。
不僅沒得到高官厚職,更遇上國家苦難離亂。
暮年的杜甫常抱遺憾,失意的李白悲緒難遣。
不朽的詩作流芳千年,聲名震撼着四海人間。
文壇上獻出名章秀句,樂府裏等待新作出現。
上天意願要好好領會,人世間需要優秀詩篇。 [5]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創作背景

白氏長慶集》把此詩編排在江州詩內,王汝弼選注《白居易選集》從之。嚴傑編選《白居易集》認為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詩人貶江州司馬自長安赴江州途中。謝思煒《李杜優劣論爭的背後》認為此詩作於《與元九書》之後。據題意,作者因讀李白、杜甫的詩集有所感受,而在詩集後邊題下此詩。 [4]  [5]  [6]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作品鑑賞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整體賞析

白居易在這首詩中,表達了對李白、杜甫兩位詩人的仰慕之情。作者讀其詩,思其人,感其遇,一方面感嘆、同情李杜兩人生不逢時,仕途多艱,浮世終生;另一方面又慶幸他們生當亂世,抱負不得施展,有了豐富的人生閲歷,坎坷的生活際遇,才創作出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詩篇。全詩對造就李杜文學成就的原因進行了探索,為進一步繼承與發揚李白、杜甫所奠定的優良傳統提供了條件。
詩的首聯“翰林江左日,員外劍南時”,記述李白和杜甫晚年流落異鄉的悲慘狀況。作者雖寫李杜,實際也是寫自己被貶一事。第二聯“不得高官職,仍逢苦亂離”是首聯的進一步延伸,謂李杜二人生逢離亂時代,一生不得志,而且到處流離,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第三聯“暮年逋客恨,浮世謫仙悲”,以極精練的詩句,概括了李白、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出句言杜甫晚年深以流落江湖而無從報效國家為恨,對句言李白一生漂泊不定而理想抱負不得實現的悲哀。一個“恨”,一個“悲”,表現了李杜悲慘的遭際和痛苦的心情。第四聯“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則是從另一面闡明,生活雖然悲慘,命運儘管不幸,但李杜二人都創作出不朽的詩篇。“吟詠”句謂二人的詩作可傳至千秋萬代,“聲名”句謂二人的詩名傳佈天下四方。唐朝海外交通發達,李白、王維等詩人就和日本人阿部仲麻呂為好友,李白詩多有流傳入國外者。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記李白曾被召上金鑾殿,起草《答蕃書》,可見李白詩“聲名動四夷”的稱讚,並不過分。第五聯“文場供秀句,樂府待新詞”,在肯定李杜二人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地位之後,説明社會對他們文學創作的高度期望。末聯“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鄭重地指出,就因為他們二人這樣的不幸遭遇,才使他們創作出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忠實地表現廣大人民願望的“好詩”來,這也正是廣大人民熱愛這兩位詩人、喜愛他們的“好詩”的緣故。這在一定程度上總結了文學發展的一個規律:人民最喜愛優秀詩篇,最熱愛優秀作家,這是時代的要求,是人民的願望;而偉大詩人及其偉大詩篇的出現,也正是時代的產物,都是“天意”,是上蒼的安排。安史之亂是動亂時代,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正是這樣的時代,培育了一代優秀的作家,培養和造就了李白、杜甫這樣的文學家。
因為是採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寫作方式,所以此詩並非為理性和全面地評價李杜詩歌成就與地位而作。全詩的立意在於感慨李杜兩人人生遭遇的坎坷不平,揭示“文章憎命達”“詩窮而後工”的詩人共同命運。詩稱李杜,亦作者自稱;弔慰古人,亦用以自勉。詩中提及的都是李杜兩人命運坎坷的那些遭遇“節點”,與其説是為了比較和評價兩人的詩歌成就與地位,還不如説是在重點感慨兩人相似的不幸人生,表達白居易在遭遇貶謫處境中與之同病相憐的特殊情懷。 [3]  [4]  [5]  [7]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名家點評

近代古典文學家王汝弼《白居易選集》:此詩借題發揮,以評李白、杜甫,寄己貶謫淪落之慨,且以致力詩歌創作自勉。 [2]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8]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88
  • 2.    王汝弼 選注.白居易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6-207
  • 3.    彭重光 龔克昌.白居易及其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36-137
  • 4.    嚴傑 編選.白居易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05-106
  • 5.    吳大奎 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205-207
  • 6.    謝思煒.李杜優劣論爭的背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 7.    楊勝寬.元白對杜甫新題樂府的認識與評價.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4)
  • 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