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貽權

鎖定
謝貽權,1923年10月3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父親是上海市電報局職員,長年在外工作。
他從小跟隨母親居住在蘇州,度過了愉快的童年。然而,他的求學時期正是日本侵略軍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年代,困苦和動亂打破了以往安寧的家庭生活。
中文名
謝貽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3年10月3日
出生地
江蘇省蘇州市
性    別

謝貽權人物生平

在50年代中期,我國的工農業以空前的速度向前發展,從而對教育戰線提出了培養更多人才的迫切要求,促進了高教事業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浙江大學在全國工科大學中首先開始重新建立理科專業。謝貽權受命籌建的力學專業是其中的第一批。由於當時的浙江大學是一所純工科學校,原來的理科主要師資在院系調整中都已調離,因此提供給謝貽權的基本力量只是一些曾從事工程力學基礎課教學的教師,其中絕大部分還是教學經驗不多的年輕人。加上當時在國內還只有北京大學設有力學專業,不完全適合工科院校工程力學模式。當時在工科院校創辦一個力學新專業,困難是很多的。謝貽權知道,要辦好一個專業,關鍵在於建立一支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有良好學風和較高業務水平的師資隊伍和一個設備完善的實驗室。因此他根據蘇聯有關院校和北京大學的教學計劃,結合工科的特點,初步擬定了一個工程力學專業的教學計劃,按課程教學、實驗室建設分解為若干具體任務,然後組織全體教師和實驗室人員,採取分兵把口的方式,把任務落實到人,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出爭取在第二屆學生畢業時過好教學關。課堂教學缺乏合適的教材,就邊學、邊教、邊編寫。實驗室沒有設備就自己動手設計加工製造。他自己帶頭承擔了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彈性力學的教學任務。在他的帶動下,教研組每位教師都圍繞自己承擔的任務,努力學習鑽研,邊學邊幹,在全組內形成了努力學習、積極奉獻的良好風氣。1964年,當第二屆學生畢業時,教研室已培養出一批熟悉業務、能夠勝任專業教學的骨幹教師,編出一套完整的講義和教學文件,建立起初具規模、能滿足教學基本需要的實驗設備,較好地實現了過好教學關的要求。同時,在教師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力學專業的學生個個勤奮學習,畢業生的質量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其中,學員已成為各自崗位的重要業務骨幹。
在基本過了教學關後,謝貽權又引導教研組把注意力轉向如何把專業辦出特色,以進一步提離培養人才的質量。他有一種明確的辦學思想,即工程力學專業必須是理工結合的。它既不同於數理化等理科專業,也不同於工程技術專業,應該屬於應用基礎學科。它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具有較廣泛而紮實的數學、力學基礎和較強的分析能力,同時,應該具備某一方面的基本工程知識,樹立起工程意識和工程概念,與工程技術人員有共同的語言,從而能深入實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考慮到機械工程與力學關係密切,他提出以機械作為工程力學專業的結合點。儘管幾十年來各方面情況不斷有所變化,但這一思想至今仍是教師制定專業教學計劃的主要依據。謝貽權還明確地認識到:要使專業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必須大力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使每個人在重視教學工作的同時,逐步加強科研實踐。1964年,在他領導制定的教研組發展規劃中,就明確提出每位教師都應該在一定時間內達到副博士、博士的水平,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可惜由於文化大革命,使這一規劃未能付諸實踐。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否定力學專業,提出“要徹底砸爛力學專業”的口號,力學專業面臨着解體的局面。謝貽權和教研組的部分同事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作為應用基礎學科的工程力學,不僅在許多工程技術中得到直接的應用,而且還能為工程學科提供有用的思路和方法,幫助促進後者的發展,因此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在專業的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許多缺點和不足,但不應該採取簡單否定和“砸爛”的辦法,而應該努力進行改造,使其更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謝貽權親自帶頭下工廠、進實驗室,承擔實際科研任務,繼續探索力學與工程更好結合的辦法。70年代初,當有限元方法開始傳入我國時,他意識到近代電子計算機技術與力學理論的結合,將賦予力學新的生命力。他親自帶領部分教師接受工程研究課題,到上海與兄弟院校進行科研合作,翻譯編寫有限元文獻教材,向科技工程界推廣普及有限元知識,為專業開創計算力學的新科研方向邁出決定性的一步。正是由於他長期堅持理工結合的力學專業辦學方向,並根據科學技術的新發展而不斷調整、豐富新的教學內容,使得專業在1977年恢復招生後能迅速走上正軌,並於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從謝貽權創辦力學專業30餘年來,累計已為國家培養大學本科生708人,碩士研究生129人,博士研究生1人,使浙江大學的工程力學專業成為國內歷史最長的、具有一定影響的工程力學專業之一。
謝貽權長期擔任較多的黨政工作,但始終堅持不離開教學第一線,而且在數學中注意管教、管學,努力培養學生刻苦鑽研、求是務實的學風。雖然他是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但對教學工作總是一絲不苟,認真準備,獲得了出色的課堂教學效果。他還致力於教材建設,由他獨自或為主組織著譯的教材共有6本,其中有的已成為國內較有影響的教材。謝貽權以自己4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謝貽權主要成就

1923年10月3日 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41—1943年 之江大學(滬校)土木工程系學習。
1943—1946年 在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及其蘇州分行等單位從事財務工作。
1946—1948年 之江大學(滬校)土木工程系學習,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
1948—1952年 任之江大學土木系助教。
1952—1978年 任浙江大學土木系助教、講師;兼任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力學專業教研室主任。
1978—1981年 任浙江大學副教授,兼力學系副主任。
1981年— 任浙江大學教授,兼任力學系系主任(至1984年)。

謝貽權成就文獻

1929年,他進入蘇州泮環小學和樹德初級中學學習。八一三事變前不久,他全家遷居上海,遂進入上海民智中學完成了初中學業。
1938年,考入江蘇省省立蘇州中學滬校學習。該校有一大批學術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他們的講學內容豐富,生動活潑,並且常常結合講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愛國思想。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敬佩,使他萌發了要向老師學習,將來做一名教育工作者,走“教育救國”道路的思想。
1939年上海淪陷,父親調往重慶工作,母親亦回蘇州老家,他孑身留滬繼續學習。
1941年,他考入之江大學滬校。第二年“珍珠港”事變後,因經濟來源發生困難,難以繼續學習,只得輟學回蘇州參加工作,同時在業餘之時種些蔬菜補貼家用,勉強維持一家生活。
1946年,他重回之江大學滬校申請復學並在上海聖約翰大學上課。由於停學期間他堅持自學,因此成績突出而受到老師的注目。他以三年半的時間修完了畢業所需的學分,被批准提前於1948年畢業,並獲得土木工程學士學位,由之江大學聘任為土木系助教。這個工作非常符合他實現“教育救國”的夙願,因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當時在教會大學中都採用外國教材,教師大多用英語講課,謝貽權對此極為反感,認為這是殖民地色彩的表現。
1949年春,系裏第一次安排他講授工程力學課時,他毅然選用中文教本和用中文講課,而把外文教本作為參考書。他講課內容充實、概念清楚、深入淺出,受到學生的普遍稱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響應當時向蘇聯學習的號召,謝貽權以極大的熱情與外文系的學生一起學習俄文。1952年春院系調整後,謝貽權調到浙江大學土木系工作,當時,學校組織全校突擊學習俄語,他被指定為土木系的輔導教師之一。緊接着學校進行教學體制改革,成立了教研室,他被分派到力學教研室工作。
1955年,力學教研室分成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兩個教研室。他被任命為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當時該室大多是青年教師,缺乏教學經驗。他注意做好同志間的團結工作,把教研室建成一個同心協力的團結集體。他十分重視教材建設,在出色地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組織教研室同志一起,分別編寫了大學和中小學時用的《理論力學》講義,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還翻譯了一些蘇聯教學用書。通過教學法活動,他積累了許多教學資料,對提高教研室的教學水平起了積極作用。
1956年,謝貽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浙江大學較早入黨的6箇中老年教師之一,浙江日報曾作了報道,在省裏引起了較大反響。
1958年,他受命籌建力學專業。這是國內首批在工科院校中創辦的力學專業,無現成經驗可資借鑑,工作難度甚大。他團結教研組成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為專業建立了穩固的基礎。
1978年,當高校恢復招生時,他又受命籌建力學系,努力把力學系的教學提到更高的層次。他與系主任王仁東等一起,於1981年先後建立了一個固體力學博士點和流體力學、固體力學、一般力學、計算力學和實驗力學5個碩士點。在有關人員的努力下,又在實驗室和計算機室建設方面取得很大的發展,從而為實驗力學和計算力學的教學、科研創造了物質條件。
謝貽權十分重視科學研究,曾先後在光測彈性力學、有限元法、加權殘值法、複合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1970年後,他着重於計算力學方面的研究。

謝貽權出版著作

謝貽權
謝貽權(3張)
1 謝貽權譯.縱向彎曲與扭轉.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
2 謝貽權等.有限單元法在挖掘機迴轉平台計算的應用(上、下).工程機械,1976,(5):19—28,(6):11—16.
3 謝貽權等.彈性和塑性力學中的有限單元法.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1
4 謝貽權等.用最小二乘邊界配點法解各向異性薄板彎曲問題。浙江大學學報,1985(增刊):56一62.
5 謝貽權等.開孔薄板的彎曲問題.上海力學,1985,6(3):8—15.
6 謝貽權等.解軸對稱問題的加權殘數法.固體力學學報,1986(2):158—162.
7 謝貽權等.最佳格點集在最小二乘法中的應用.浙江大學學報,1988,22(3):33—34.
8 謝貽權等.彈性力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8.
9 謝貽權等.最小二乘加權殘值方法的遞進算法.第三屆全國加權殘值法會議論文集,1989:366—374.
10 謝貽權等.基於一種新的層合板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複合材料學報,1990,7(2):99—109.

謝貽權人物評價

謝貽權還以很大的熱情參加社會工作。他曾先後擔任浙江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工程力學專業教材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理事,浙江省力學學會理事長等許多職務。
40多年來,謝貽權為我國的教學和科學事業堅持不懈地努力,作出了無私的奉獻。
“文化大革命”無論對我國的文教事業或是科技事業來説,都是一場浩劫。浙江大學當然也在劫難免。就在逆境下,謝貽權仍帶領一些中青年教師,探索力學專業的新的生長點。他看準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必然會給力學專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並在70年代初期,就開始注意到“彈性力學有限元法”,認識到這將是力學與工程結合的一條途徑。1973年後,他和大家一起克服了種種阻力,走向社會、走向工廠,去承接有限元方面的研究課題,並邀請有關專家來校講學,組織中青年教師學習;同時,他又自己編寫講義、辦短訓班,向工程單位進行普及推廣。他還組織教師翻譯了當時國外發表的關於有限元方面的文章,編成《平板分析中的有限單元體法》一書,由浙江大學《新技術譯叢》出版。他的一系列工作對我國計算力學的早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當時系裏有的同志認為“搞計算力學不是力學專業的主要方向,不能投入太多的力量”,但是他毫不猶豫地堅持了自己認準的方向。在他的組織領導下,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同時,也使一些中青年教師得以成長。1978年招收研究生,浙江大學的計算力學成為第一批碩士授予點,更使計算力學增添了勃勃生機。在謝貽權等的悉心指導下,碩士研究生們迅速地成長起來。在此期間,謝貽權等還校譯了有限元方面的書籍,進一步向工程界介紹有限元技術。同時,在多年教學和科研的基礎上,他主編出版了《彈性和塑性力學的有限元法》的教材。該書內容豐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很受各高校和工程技術界的歡迎,至今已印刷了7次,總髮行量達26000餘冊。如今謝貽權雖已退休,但他所領導和從事的計算力學科研事業後繼有人,他的學生繼他之後,在計算力學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而他卻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仍繼續關心着自己一手創辦起來的力學專業和計算力學方向,併為它的發展出謀獻策,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