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謝公亭

(李白詩作)

鎖定
《謝公亭》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近古五律。此詩作於天寶十二載(753)李白遊宣城時。首聯寫謝朓範雲當年離別之地猶在,目睹此處景物不免生愁;頷聯渾括地寫出了謝公死後亭邊的景象,以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構成開闊而又帶有寂寞意味的境界;頸聯描繪謝公亭春秋兩季佳節良宵的景物,其中寓有懷古情思;尾聯寫在緬懷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風貌。全詩表現了作者對人間友情的珍視,也表現了李白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志趣情懷。
作品名稱
謝公亭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題    材
懷古詩

謝公亭作品原文

謝公亭
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 [1] 

謝公亭註釋譯文

謝公亭詞句註釋

⑴謝公亭:又稱謝亭,為紀念曾任宣城太守的謝朓而建。故址在今安徽宣城城北敬亭山。宋本此詩題下注:“蓋謝朓、範雲之所遊。”
⑵謝公:一作“謝亭”。 [1]  [2] 

謝公亭白話譯文

謝亭曾是謝朓與範雲離別之處,我每當看到這裏的風景就不禁生愁。主客分別,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見碧水清流。池畔的雜花,映着春天的朝陽;窗外的竹林,夜裏像在秋風中鳴個不休。我與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紀念謝公與範雲的此地舊遊。 [2] 

謝公亭創作背景

謝公亭是為紀念謝朓所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曾在這裏送別詩人範雲。此詩為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李白在宣城(今屬安徽)時所作。 [2]  [3] 

謝公亭作品鑑賞

謝公亭文學賞析

“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謝朓、範雲當年離別的地方猶如還在,詩人每次目睹這裏的景物都不免生愁。“愁”字內涵很廣,詩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見到古人,度過每一天卻覺得孤獨,乃至由謝朓的才華、交遊、遭遇,想到詩人自己的受讒遭妒,這些意思都可能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兩句緊承上聯“離別”“生愁”,寫謝公亭的風景。由於“離別”,當年詩人歡聚的場面不見了,此地顯得天曠山空,謝公亭上唯見一輪孤月,空山寂靜,碧水長流。這兩句寫的是眼前令詩人“生愁”的寂寞。李白把他那種懷古人而不見的悵惘情緒塗抹在景物上,就使得這種寂寞而美好的環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離去的前代詩人,從而能夠引起人們對於當年客散之前景況的遐想。這不僅是懷古,同時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詩,也經常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會難再而深致惋惜,這表現了李白對於人間友情的珍視,並且也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客散”兩句似乎已經括盡古今了,但意猶未盡,接着兩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類的景物來寫“生愁”,而是描繪謝公亭春秋兩季佳節良宵的景物。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開自落,窗外修竹在靜謐的秋夜中窣窣地發出清響,景物雖美,卻沒有知己為伴欣賞,越見寂寞孤獨。這兩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寫詩人眼前的風光,而由於上聯已經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這種秀麗的景色,也表現了詩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對謝公亭風光追思遐想,欲與古人神遊的情態。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詩人在緬懷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風貌,溝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產生了共鳴。這裏所謂“一相接”,是由於心往神馳而與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寫在精神上對於謝公舊遊的追蹤。這是一首緬懷謝朓的詩,但其中卻表現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懷念,表現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懷。
李白的五律,具有律而近古的特點。這一方面體現在往往不受聲律的約束,在體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則是他的五律絕無初唐的浮豔氣息,深情超邁而又自然秀麗。像這首《謝公亭》,從對仗聲律上看,與唐代一般律詩並無多大區別,但從精神和情致上看,説它在唐律中帶點古意卻是不錯的。李白有意要矯正初唐律詩講究詞藻着意刻畫的弊病,這首《謝公亭》就是信筆寫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渾括地寫出了謝公沒後亭邊的景象,並沒有細緻的描繪,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等意象所構成的開闊而又帶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卻顯得高遠。“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二句,寫得悠遠飄逸,看似描繪風光,而懷古的情思已寓於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筆排除了古今在時間上的障礙,雄健無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謝公亡後,別無他人,亦即“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之意。這樣就使得李白的懷念謝公,與一般人偶而發一點思古之幽情區別開了,格外顯得超遠。像這種風神氣概,就逼近古詩,而和一般的初唐律詩面貌迥異。 [3] 

謝公亭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王夫之評此詩後四句:“五六不似懷古,乃以懷古。‘今古一相接’五字,盡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絕也。”(《唐詩評選》) [3] 

謝公亭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4]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3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38-839
  • 3.    餘恕誠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44-345
  • 4.    李白故里鄧小平親筆題詞  .人民網.2009-10-16[引用日期2014-05-01]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