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謁金門·春半

鎖定
《謁金門·春半》是南宋女詞人朱淑真創作的一首寫閨中春愁的小詞。詞的上片寫仲春時節,眼前景色,觸目生愁。雖“十二欄干倚遍”,也無法排遣春愁。下片寫閨中人在這風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懷念的人,不禁愁緒萬端,感到還不如成雙成對的鳥兒,因此不願再看見滿院落花和斷腸芳草。此詞透露出詞人婚姻的不幸。描寫逐層遞進,前後相互照應。通篇語言含蓄,意象鮮明,哀婉細膩,愁思無限,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4-5] 
作品名稱
謁金門·春半
出    處
斷腸詞
作    者
朱淑真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體裁

謁金門·春半作品原文

謁金門·春半
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閒倚遍,愁來天不管。
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 [1] 

謁金門·春半註釋譯文

謁金門·春半詞句註釋

①謁金門: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雙調,仄韻四十五字。代表作有馮延巳的《謁金門·風乍起》李好古的《謁金門·花過雨》等。
②此情:指春愁。 [6] 
③“春已半”兩句:化用李煜《清平樂》中:“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 [5] 
④十二闌干:指十二曲欄杆。語出李商隱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闌干”。 [7] 
⑤輸與:比不上、不如。 [7] 
⑥芳草:在古代詩詞中,多指所思念的人。 [7] 

謁金門·春半白話譯文

春光已經過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將要逝去。十二曲的欄杆一一倚遍,這愁情來了,老天都不管。
仲春時節,雖是風和日暖,我還不如那成雙成對鶯燕。滿院的落花不忍心去觀看,無邊的芳草更加深悲愁的意念。 [6] 

謁金門·春半創作背景

作者是宋代為數不多的很有才華的女詞人之一,但她卻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終被禮教所迫嫁給一個市井庸人,既憐自己的不幸,又恨命運之不公平,她不甘心長此下去,但又無可奈何,這種內心的悲苦創傷,便變成無休止的哀怨,只能藉詞發泄出來。由此創作了該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2] 

謁金門·春半作品鑑賞

謁金門·春半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閨怨、春思離愁之作。 [1]  詞中作者抒發因所嫁非偶而婚後日日思念意中人卻無法相見的痛苦之情。 [8] 
開端兩句:“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通過女主人公的視覺和對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無限傷感之情。“此情”指的是什麼這裏並未明説,從詞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來看,是思佳偶不得 ,精神孤獨苦悶 ;是惜春傷懷 ,嘆年華消逝。“無限”二字,有兩層意思:一是説明作者此時憂鬱心情的濃重,大好春色處處都觸發她的憂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隱憂永無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勢。 [8] 
接着 ,作者用行為描寫形象地表現了她的愁緒:“十二闌干閒倚遍 ,愁來天不管。”古詞曾有“倚遍闌干十二樓”之句與此近似。此句寫女主人公愁懷難遣、百無聊賴 、無所棲息的情態。“遍”字,寫出呆留時間之長。“閒”字,看來顯得輕鬆,實則用意深重,這正表現了作者終日無逅、時時被愁情困鎖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無法排遣愁緒,只得發出“愁來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寫得新穎奇特,天,本無知覺,無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卻責怪天不管她的憂愁,這是因憂傷至極而發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憐的絕望心聲。 [8] 
過片,具體寫對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大好春光,風和日暖,本應為成雙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憂傷而無心賞玩,全都白白地送給了鶯燕,這既表現出對鶯燕的羨妒,又因應了現實的殘酷無情,説得很悽苦。鶯鶯、燕燕,雙字疊用,並非是為了湊成雙數,而是暗示它們成雙成對,以反襯自己單身隻影,人不如鳥,委婉曲折地表現孤棲之情,含蓄而深邃。 [8] 
末兩句進一步表現作者的情思:“滿院落花簾不卷 ,斷腸芳草遠。”它不但與開頭兩句相照應,而且隱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詩中説:“故人何處草空碧,撩亂寸心天一涯 。”(《暮春有感》)“斷腸芳草連天碧,春不歸來夢不通。”(《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遠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為之“斷腸”。全詞至此結束,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情思繾綣,蕩氣迴腸,在讀者腦海裏留下一個凝眸遠方、憂傷不能自已的思婦形象。 [8] 

謁金門·春半名家點評

清·陳廷焯:朱淑真詞,才力不逮易安(李清照),然規模唐五代,不失分寸。如“年年玉鏡台”“春已半”等篇,殊不讓和凝李珣輩。惟骨韻不高,可稱小品。(《白雨齋詞話》卷二) [3] 

謁金門·春半作者簡介

朱淑真,約1131年前後在世,宋代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朱淑真籍貫身世歷來説法不一,《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説“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相傳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於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裕。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鬱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豔詩人”。 [9] 
參考資料
  • 1.    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鑑賞辭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10:第748-749頁
  • 2.    段立超編著.宋詞名篇賞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01:第165-167頁
  • 3.    徐培均評註.唐宋詞小令精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08:第349-350頁
  • 4.    惠淇源編注.婉約詞.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12:第342頁
  • 5.    應守巖編.南宋西湖詞解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5:第187-188頁
  • 6.    楊鴻儒編著.愛情詩評譯.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01:第364-365頁
  • 7.    何存金選注.唐宋詞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10:第141頁
  • 8.    肖劍主編.宋詞鑑賞大典:長征出版社,1999.11:第910-911頁
  • 9.    姚錫遠,陳建國主編.大學生語言文學修養.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09:第2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