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

鎖定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詩作。此詩寫同幾位友人共遊周家墓柏下的情景,這次遊賞處處充滿着輕鬆與歡樂,以至於使詩人完全忘情而酣飲歡歌,表現了詩人對生死問題的了悟與超脱。全詩篇幅簡短,詩情飄灑豪放,詩調輕盈明快,在藝術上貌似輕快而內含隱憂,具有含蓄深厚的特點。
作品名稱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東晉
出    處
陶淵明集
作品體裁
五言詩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作品原文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
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
未知明日事,餘襟良已殫 [1]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註釋譯文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詞句註釋

⑴諸人:眾人。周家墓:據《晉書·周訪傳》載:陶侃當初鄉居未顯達時,遭父母喪,將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陶侃尋牛時遇一老父,老父説:“前岡見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極人臣矣。”又指一山説:“此亦其次,當出二千石。”於是陶侃葬父母於前一山。將另一山指示給周訪,訪葬其父,果為刺史。
⑵清吹:指管樂器。鳴彈:指絃樂器。
⑶感:感悟,有感於。柏下人:指葬在柏樹下的墓中人。
⑷安得:怎能。
⑸清歌:清亮的歌聲。散:發出。
⑹綠酒:新酒。剛釀出來的酒呈綠色,故稱。開:啓。芳顏:美好的容顏。指笑逐顏開。
⑺明日事:指將來之事,包括生死之憂。
⑻襟:心懷。良:甚。已:語助詞。殫(dān):竭盡。 [1]  [2]  [3]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白話譯文

今日天氣多美好,管樂清吹鳴琴彈。
感慨柏下長眠者,人生怎能不為歡?
清歌一曲發新聲,新酒使人開笑顏。
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當前且盡歡。 [1]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創作背景

這首詩就內容看,當是陶淵明歸田以後的作品。《晉書·隱逸傳》載:“(淵明)乃賦《歸去來》(辭略)。頃之,徵著作郎,不就。既絕州郡覲謁,其鄉親張野及周旋人羊松齡、寵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遊觀而已。”徵著作郎在晉安帝義熙九年(412),時陶淵明四十九歲,此詩可能作於是年,與《形影神三首》的創作時間相近。陶、周兩家為世姻,陶淵明這次所遊之地,抑或即周訪家墓。 [2]  [3]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作品鑑賞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整體賞析

此詩篇幅簡短,內容平凡,但卻博得很多人的讚賞,當有其不平凡的所在。説平凡,如“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寫在某一天氣候很好的日子裏,和一些朋友結伴出遊,就地開顏歡飲,或唱“清歌”,或吹管樂和彈奏絃樂以助興。這都是很普通的活動,詩所用的語言也很普通。説不平凡,因為所遊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樹下,“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要“為歡”偏又選擇這種容易引人傷感的地方。在引人傷感的地方能夠“為歡”的人,不是極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應該就是胸懷極端了悟超脱,能勘破俗諦,消除對於死亡的畏懼的高人。陶淵明並不麻木,他明顯地“感彼柏下人”死後長埋地下所顯示的人生短促與空虛;並且又從當日時事的變化,從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維持看,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為歡”;還能做到“餘襟良已殫”,即能做到胸中鬱積盡消,歡情暢竭,當然有其高出於人的不平凡的了悟與超脱。明日發生之事誠不可知,然生死之憂則未嘗不知。詩人灑脱之處恰在於此。縱知此憂,今朝且盡情歡笑,生無所憾。這對於生死問題的了悟與超脱,是一種自然運化觀、樸素生死觀,比起當時“服食求神仙”、追求“神不滅”的士大夫,不知高出多少倍。
總之,這似乎是首平凡的小詩,其實詩情飄灑豪放,詩調輕盈明快,清吹與墓柏顯得這般調和,無怪乎昔人對它極力讚賞,説明這首小詩的不平凡。 [3]  [4-5]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黃文煥《陶詩析義》:“‘未知明日事,餘襟良已殫。’結得淵然。必欲知而後殫,世緣安得了時?未知已殫,以不了了之,直截爽快。”
明末清初蔣薰《陶淵明詩集》:“通首言遊樂,只第三句一點周墓,何等活動簡便。着俗手,則下許多感慨語,自謂灑脱,翻成粘滯。”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詩評選》:“‘餘襟良已殫’五字為風雅砥柱。”
清代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此詩盡翻丘墓生悲舊案,末二句益見素位之樂,雖曾點胸襟,不過爾爾。”
清代温汝能《陶詩匯評》:“陶集中此種最高脱,後人未易學步。” [5]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作者簡介

陶淵明像 陶淵明像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6] 
參考資料
  • 1.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9:71-72
  • 2.    陳慶元等編選.陶淵明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58-60
  • 3.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68-70
  • 4.    吳小如 等.陶淵明詩文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80
  • 5.    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534-535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