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諫論

鎖定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與之臨乎淵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謂之勇,不然為怯。彼勇者恥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與怯者則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則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猶未能也。須臾,顧見猛虎,暴然向逼,則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莊矣。然則,人豈有勇怯哉,要在以勢驅之耳。
中文名
諫論
文    體
文言文
釋    義
議論進諫
作    者
蘇洵
年    代
宋代

諫論《諫論》譯文

譯文:現在有三個人:一個勇敢,一個一半勇敢一半怯懦,一個怯懦。有人同他們一道走到深谷邊,並且告訴他們説:“能夠跳起跨越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個勇敢的人以怯懦為恥,一定會跨過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訴他們説:“能夠跳過去的,給他千兩銀子;不能跳過去就不給。”那個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錢利益,也一定能跳過去;那個怯懦的人還是不能過去。一會兒,回頭看見一隻兇猛的老虎向他逼來,這個怯懦的人還不等別人告訴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寬闊平坦大道一樣跨過了深谷。那麼,人難道有勇敢、怯懦的區分嗎?關鍵是因情勢驅使他們罷了。

諫論《諫論上》

古今論諫,常與諷而少直。其説蓋出於仲尼。吾以為諷、直一也,顧用之之術何如耳。伍舉進隱語,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論,秦帝立悟。諷固不可盡與,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顧用之之術何如耳。然則仲尼之説非乎?曰:仲尼之説,純乎經者也。吾之説,參乎權而歸乎經者也。如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為桀、紂者,吾百諫而百聽矣,況虛己者乎?不得其術,則人君有少不若堯舜者,吾百諫而百不聽矣,況逆忠者乎?然則奚術而可?曰:機智勇辯如古遊説之士而已。夫遊説之士,以機智勇辯濟其詐,吾欲諫者,以機智勇辯濟其忠。請備論其效。周衰,遊説熾於列國,自是世有其人。吾獨怪夫諫而従者百一,説而従者十九,諫而死者皆是,説而死者未嘗聞。然而牴觸忌諱,説或甚於諫。由是知不必乎諷,而必乎術也。説之術可為諫法者五,理諭之,勢禁之,利誘之,激怒之,隱諷之之謂也。觸龍以趙後愛女賢於愛子,未旋踵而長安君出質;甘羅以杜郵之死詰張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趙卒以兩賢王之意語燕,而立歸武臣,此理而諭之也。子貢以內憂教田常,而齊不得伐魯;武公以麋鹿脅頃襄,而楚不敢圖周;魯連以烹醢懼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勢而禁之也。田生以萬户侯啓張卿,而劉澤封;朱建以富貴餌閎孺,而闢陽赦;鄒陽以愛幸悦長君,而樂王釋,此利而誘之也。蘇秦以牛後羞韓,而惠王按劍太息;範睢以無王恥秦,而昭王長跪請教;酈生以助秦凌漢,而沛公輟洗聽計,此激而怒之也。蘇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繳感襄王,蒯通以娶婦悟齊相,此隱而諷之也。五者,相傾險詖之論,雖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則?理而諭之,主雖昏必悟;勢而禁之,主雖驕必懼;利而誘之,主雖怠必奮;激而怒之,主雖懦必立;隱而諷之,主雖暴必容。悟則明,懼則恭,奮則勤,立則勇,容則寬,致君之道盡於此矣。吾觀昔之臣言必従,理必濟,莫如唐魏鄭公,其初實學縱橫之説,此所謂得其術者歟?噫!龍逢、比干不獲稱良臣,無蘇秦張儀之術也;蘇秦、張儀不免為遊説,無龍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龍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術;蘇秦、張儀吾取其術,不取其心,以為諫法。

諫論賞析

不論古時還是現代,人們議論進諫,往往贊成諷諫,貶低直諫,這種説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來的。我認為,諷諫、直諫,是一樣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麼樣罷了。伍舉使用隱語進諫,楚王荒淫放縱更加厲害;茅焦解開衣服,正言進諫,秦帝立即醒悟過來。諷諫當然不能一概贊成,直諫也不能輕易貶低的。所以我説:只看使用的方法怎麼樣罷了。如果能掌握適當的方法,那麼君主比夏桀、商紂還稍強一些,我進諫一百次他會聽從一百次的,何況是虛心納諫的君主呢?如果不能掌握適當的方法,那麼君主比唐堯、虞舜還稍差一些,我進諫一百次他會不聽從一百次的,何況是拒絕忠言的君主呢?
情況如此,那麼什麼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就像古代遊説諸侯的策士那樣就可以了。那般遊説諸侯的策士,靠着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助成他的詭詐;我要進諫君主,靠着機智、靈活、勇敢、善辯助成我的忠貞。讓我全面論述一下它的實際效果吧!周朝衰落,遊説之風在諸侯各國間興盛起來,從此以後,世世代代都有這樣的人物。我只是對這種現象感到奇怪:進諫君主而被聽從的僅有百分之一,遊説君主而被聽從的卻佔十分之九,進諫君主因而喪命的比比皆是,遊説君主因而喪命的卻沒有聽説過,然而觸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處,有時遊説比進諫還嚴重呢。由此可知,關鍵不一定在諷諫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遊説的方法可供進諫時取法的有五種:講清道理開導他,從形勢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誘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諷諭他,這些就是所説的五種方法。觸龍認為趙太后愛女兒勝過愛兒子,眨眼之間長安君就出國做人質去了;甘羅拿武安君死在杜郵這件事詰問張唐張唐答應去做燕相併且定了出發日期;這些就是講清道理開導他的事例呀。子貢用憂慮國內就不應征伐強國來指教田常,於是齊國就只好不征伐魯國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將招來眾人攻擊威脅頃襄王,於是楚國就不敢謀劃進攻西周了。這些就是從形勢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萬户侯打動張卿,(讓他按照呂后的意圖暗示羣臣,請求封呂后為王,並且建議呂后加封劉澤,鞏固呂的地位)於是劉澤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貴引誘閎孺,(讓他勸説惠帝釋放闢陽侯)於是闢陽侯就被赦免了。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誘他的事例呀。蘇秦韓國本是大國,卻落了個“牛後”的名義羞辱韓惠王,於是韓惠王手寶劍,仰天長籲一聲;範睢用四大貴人獨斷專行,秦國簡直等於沒有國王恥笑秦昭王,於是秦昭王跪下請教。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蘇代用土偶人至死不離故土的故事譏笑田文,楚國射雁獵手用弋射諸侯鼓動頃襄王。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諷諭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種,都是見解偏頗、不夠公平的説法。雖然如此,由忠臣來運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麼緣故呢?講清道理開導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會醒悟;從形勢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驕傲,也一定會害怕;使用利益引誘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會振奮起來;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會堅強起來;含蓄委婉地諷諭他,君主即使兇暴,也一定會接受意見。醒悟就會明白,害怕就會謹慎,振奮就會勤勞,堅強就會勇敢,接受就會寬厚。輔助君主的正確方法,全在這裏了。
照我看來,從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見必定聽從,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沒有誰比得上唐代魏鄭公。當初,他其實學的縱橫家的學説,這就是所謂能掌握適當方法的人吧?唉!龍逢、比干進諫國君,招致殺身之禍,也不能稱為好臣子,因為他們沒有蘇秦張儀的得力方法;蘇秦、張儀遊説國君,取得功名利祿,可是不免被人譏為遊説之徒,因為他們沒有龍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對於龍逢、比干,我肯定並學習他們的心地,但是卻不肯定並學習他們的方法;對於蘇秦、張儀,我肯定並學習他們的方法,但是卻不肯定並學習他們的心地,以便供進諫時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