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龍逄

鎖定
關龍逄,夏大夫, [4]  關又作豢,又作關逢、龍逄。相傳為董父之後裔。他是夏桀之臣,桀荒淫無道,遂進諫,桀囚而殺之。 [2] 
別    名
豢龍
所處時代
夏朝
民族族羣
華夏族
陵    墓
夏關龍奎墓 [4-5] 
安葬地
安邑 [4-5] 
主要成就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
本    名
關龍逄

關龍逄人物生平

關龍逄説法一

據文獻史料記載:
關龍逄也稱豢龍,是古代豢龍部族的後代。
關龍逄 關龍逄
夏桀荒淫無道,不理朝政,築傾宮飾瑤台,遠賢臣,親小人,諫者皆殺之。
夏桀終日與美女妺喜尋歡作樂,對妺喜言聽計從,還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
對於夏桀的暴行,作為夏朝的大夫、賢臣,關龍逄實在看不去。他多次向夏桀進諫,要他關心百姓與國家,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
經過長期思考之後,關龍逄決定以獻黃圖進諫。所謂黃圖,就是一種地圖,關龍逄想借此説明形勢危急,夏桀應多關心朝政。關龍逄獻了黃圖,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關龍逄的樣子,心裏很不耐煩,就説:
“你還有什麼惑眾的妖言要説?”
關龍逄怒目而視。
夏桀早就對這人絮絮叨叨、淨説難聽話的關龍逄厭惡極了,什麼也不問便把黃圖燒燬,接着喊來兵士把關龍逄囚禁起來,不久就殺了。

關龍逄説法二

夏桀時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
據《韓詩外傳》記載,夏桀時,建造的酒池中可以運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長,池中之酒可供牛飲者三千人。
關龍逄向夏桀進諫説:
古代的君王,講究仁義,愛民節財,因此國家久安長治。如今國王您如此揮霍財物,殺人無度,您若不改變,上天會降下災禍,那時定會有不測的結果。
他懇請國王改變這種情況。
説畢,立於朝廷不肯離去。
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殺之。
關龍逄因忠諫被殺,在夏王朝內外引起很大不滿,很多人都不敢直言進諫,只想遠遠離去。

關龍逄説法三

夏王桀讓關龍逄陪他在瑤台觀看炮烙之刑
夏桀問:
“觀看這種刑罰快樂嗎?”
關龍逄答:
關龍逄 關龍逄
“快樂!”
桀反問:
“觀看酷刑為何不悲傷?”
關龍逄答:
“天下人認為最苦的恰恰是君認為最樂的,我是君的臣,為何不高興呢?”
桀説:
“我聽你説,説得對我就改正,説得不對我就對你施加酷刑。”
關龍逄説:
“我看君頭上懸着危石,腳下踏着春冰,頭頂危石無不被石覆壓,腳踏春冰無不下陷。”
桀笑道:
“你是説國家滅亡,我要同國家一起滅亡。你只知我要滅亡,卻不知你就要滅亡嗎?”
桀對關龍逄施以炮烙之刑,關龍逄赴火而死,葬在今靈寶市孟村村西。
不管關龍逄被殺原因如何,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夏桀殺了關龍逄後,更加肆無忌憚。
而商民族日益興盛起來,一舉滅了夏朝,夏桀和妺喜一同逃奔到安徽南巢(今安徽巢湖),死於亭山。

關龍逄時代背景

夏王朝從公元前21世紀建國,直至公元前16世紀,到了最後一個君王夏桀
夏桀很是喜愛,妺喜得寵,説話皆言聽計從。
他竭力民財,修瓊宮飾瑤台。將肉砌於糟堤,將脯懸於林間。酒池可以行船,糟堤可望十里。將宮女千人,盡去其衣,一會擊鼓,頭倒池上飲酒,一會又擊鼓,就林中一足踏樹上食脯,如此往來,紛紛忙亂。桀與妺喜邊喝酒邊觀看,大笑取樂,有諫者皆殺之。又張燈夜飲,使男女裸體雜處,觀之交接之勢,夏桀與妺喜大以為樂,從此更加不理朝政。
夏桀的所作所為,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夏桀卻很不以為然,還十分狂妄地把自己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老百姓看到他如此厚顏無恥,就咒罵他説:
“你這個太陽還不快點完蛋!我們願意和你同歸於盡。”
古代有善養龍者,故有豢龍氏,關龍逄為古豢龍氏的後代,也稱豢龍。
對於夏桀的暴行,作為夏朝的大夫、賢臣,關龍逄實在看不下去,他多次向夏桀進諫,要他關心百姓和國家,並説:
“作為人君,你要謙恭待人,對人臣要互相敬信,要愛護人才。只有這樣天下才能安定,社稷宗廟才會穩固。像你這樣,趕走自己的宗族,辱沒自己的舊臣,輕其賢良,丟棄禮義,用財無度,殺人無數,老百姓都想讓你早點滅亡。人心已去,老天也不會保佑你,這樣很快就會亡國的。”
但夏桀根本聽不進去。
經過長期思考後,關龍逄決定以獻黃圖,進行死諫。黃圖,是一種關於地輿、陵廟、宮觀、明堂等事的圖畫,藉此説明當前有亡國的可能,形式甚是危急。
他到夏桀居住的王宮,夏桀正不知廉恥地和妺喜尋歡作樂,準備作長夜之飲。關龍逄獻了黃圖,説明來意,故意立而不去。夏桀看到關龍逄的樣子,很是不耐煩地説:
“你又在這裏妖言惑眾,快下去吧!”
關龍逄怒目而視,站着一動不動。
夏桀早就對這個絮絮叨叨、淨説不中聽話的關龍逄厭煩極了,便什麼也不説拿起黃圖燒燬了。接着喊來賓士把關龍逄囚禁起來,不久就把他殺了。
夏桀殺害了關龍逄,更加肆無忌憚,再也沒人敢犯顏進諫了。
這時,居住在東方的商民族日益興盛起來,首領商湯在謀臣伊尹的輔佐下,率師討伐夏桀。夏桀的軍隊不堪一擊,在鳴條(今長垣縣西南)一戰便徹底潰敗了。夏桀逃奔安徽南巢,死於亭山,夏就此滅亡了。
關龍逄半身像 關龍逄半身像 [1]
夏朝滅亡以後,後人把關龍逄的屍骨安葬於家鄉龍城,因關龍逄官居相位,後改龍城為龍相。
明代龍相認掘地得一石碑,長約3尺,寬1尺6寸,字徑6寸,碑中有四個古篆字曰“一片忠肝”,不知為何代所刻。
明朝時期,人們十分敬仰這位有史以來第一位因進諫而遭屠戳的忠臣,便將他和商末因進諫被商紂王剖心殺害的比干一同紀念。
在長垣南關修建“雙忠祠”,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學家,號稱“十才子”的李夢陽,撰文寫了碑文。李夢陽在碑中對這兩位夏商兩代以死諫君的忠臣表現了無限的哀思和敬仰。因為李夢陽文章寫得好,字又寫得好,《雙忠祠碑》堪稱一絕,再加上兩位忠臣品德高尚,故人們合成此為長垣“三絕”。
到滿清,雙忠祠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規模宏大,香火旺盛,再加上祠內有高聳入雲的興文古塔,當時實為長垣一盛景。
人們又將“一片忠肝”石刻移於神座前,整天香煙繚繞,遊人不斷。
號稱江南七才子的邑人郜煥元,曾賦詩進行讚頌。
詩曰:
“勁草堂前古柏垂,雙忠遺留使人悲。欲知直節匡前代,更讀中原三絕碑。”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勁草堂前的古柏哀思低垂,兩位忠臣的事蹟又使人感到可悲。要想用率直的行為匡正前代,更需要讀一讀屹立在中原的三絕碑。
關龍逄的墓祠及雙忠祠,雖然不存在了,但關龍逄的忠君愛國、勇敢無畏的精神,卻永遠激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華夏族人。

關龍逄相關記載

《舊唐書·太宗本紀》:
“丙午,詔:‘齊故尚書僕射崔季舒、給事黃門侍郎郭遵、尚書右丞封孝琰等,昔仕鄴中,名位通顯,志存忠讜,抗表極言,無救社稷之亡,遂見龍逢之酷。其季舒子剛、遵子云、孝琰子君遵,並以門遭時譴,淫刑濫及。宜從褒獎,特異常倫,可免內侍,量才別敍。’”

關龍逄後世紀念

關龍逄關龍逄墓

説法一:
在長垣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龍相村,原有一座大墓,據傳是夏朝末年犯顏直諫的忠臣關龍逄的陵墓。
唐太宗東巡致祭,唐開元十三年(725)立碑,大書“夏直臣關公之
關龍逄墓 關龍逄墓
墓”,俗稱“相國墓”,訛傳為相公墓。宋朝紹聖四年(1097)始建祠堂於靈寶縣城東關(舊址已被三門峽水庫淹沒)。歷代過往官員必到墓前拜謁,沿為習俗。清末民初,墓前還有陵廟。現僅存一座一丈多高的土冢。
關龍逄雖遭受了“炮烙之刑”,但由於他敢為民請命,勇於犯上死諫,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擁戴
唐朝時,人們為關龍逄樹碑,碑上刻:
“夏直諫臣關公之墓。”
清代詩人許鵬扶寫詩讚頌:
“肝膽空披死諫君,黃河曲裏有孤墳,末綿夏祚終餘恨,但殞微軀豈足雲。弔古三杯田橫酒,誄芳一部屈原文,慎無説壞天王聖,知是忠魂不忍聞。”
民國詩人初元方亦寫下《關龍逄墓》一首:
“死諫開先第一人,千秋從此解批鱗,空言盛世能旌善,坯土何曾表直臣。”
後人十分懷念有史以來第一位因進諫而遭殺戮的忠臣,亦將他和被紂王剖心而死的比干一同紀念,修建了“雙忠祠”。
到了明代中期,著名文學家,號稱“十才子”的李夢陽,撰文寫了碑文。李夢陽在碑文中,對這兩位以死諫君的忠臣,表現了無限的哀思和深深的敬仰。
因為李夢陽文章寫得好,字又寫得好,《雙忠祠碑》堪稱一絕;再加上兩位忠臣品德高尚,故人們稱此為長垣“三絕”,直到清代還有人賦詩讚頌,詩曰:
“勁草堂前古柏垂,雙忠遺留使人悲。欲知直節匡前代,更讀中原三絕碑。” [3] 
説法二:
運城市安邑縣東北二里玉鈎山,土人呼為龍項塚。因逢讀如龐,又不識關龍為雙姓,後人乃取關字為單姓,如馬姓之於司馬,台姓之於澹台同。 [5] 

關龍逄關龍逄墓碑陰

乾元中立,張謂撰。在安邑城東北二里許關龍逢墓上。 [5] 
《通志》按《寰宇記》陝州靈寶縣關龍逢墳在安邑縣西南七里。《塚記》雲:關龍逢葬在龜頭原左脅,高三丈。唐太宗東巡致祭,開元十三年立碑,舍人吳鞏之詞。今詳謂文,一覽吳子之文,再明關公之義,爰託匠石,勒於碑陰雲雲,則亦刻於靈寶者。舊志及安邑志均不採吳文,而列此碑,豈後人重謂文,特別開於此耶? [5] 
按關龍大夫(關龍本雙姓。碑陰稱關公,謂。)墳基,聞運城市平陸、夏縣均有蹤跡,蓋後人景慕前賢,每假冢以為紀念,本不足怪。《通志》張謂一碑已佚,今查家上碑,性明嘉靖呂楠所樹,題夏大夫關龍逢一碣為最舊。文曰:
夏大夫關龍逄諫而死,其基在安邑東北三里,有雙丘,皆傳以為龍逢冢雲。(今俗呼為龍項塚,因逄讀入江韻,如龐,又轉為項)巡按山西監察御史初公且滿期,過安色,謁至其下。是時參政故城李公公遇,簽完藁王公廷言皆從焉。有錢席工人為關雲長單刀會,歷敍雲長之祖至龍逄,忠義一脈,英烈如生。公嘆曰:天地間之正氣亙萬古而不磨,雖荒隴宿草之野,伶人賤工之微,猶扼腕悲嘆如此。乃為詩一章以吊龍逄而風后人,楠聞而和之。公命安邑令餘尹升鼎勒諸石,葺其祠,鼎建其坊於前,曰夏大夫關龍逢墓雲。公諱杲,字啓昭,湖廣潛江人,起家辛巳進士,其好善敦義蓋由天性者也。(碑中工人即伶人。所繪當即雜戲,為邑人所撰,故詳敍關公世系至關龍逢也。)嘉靖五年秋八月賜進士及第解州判官前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呂楠傳初詩云:西風哀柳泣寒螿,繫馬祠前吊夕陽。要使鳴條常纘禹,肯和終古出奔商。大河曲涑陵丘在,烈日秋霜草木香。野老亦知忠義好,細陳一脈到雲長。呂和雲:嶺柏啼猿柳咽螿,諫臣孤冢照斜陽。夏深禍本伐施氏,恨切鳴條入有商。碑骨忍看遺洛竭,逆鱗不為汗青香。那知義勇猶扶漢,一脈流忠天地長。暨萬曆乙已,縣嚴汝南吳愈,又豎墓門碣,題曰烈臣之祖。聯曰:志欲迴天,觸怒常存忠直氣;心傷喪日,犯顏足愧諂諛人。中題夏大夫關龍逢墓。又跋呂碑一通。及前清順治戊戌,解梁楊愈節賦詩弔古,古歷李甲黃、邑人馬光裕、王承熙,景昌會、王永奇和之,刻諸石。康照二十五年,邑人許其、郭鑽汾豎建廟置田記一碑。(廟已圮,碑尚存。)諸碑詩文均略。又康熙壬申,長白賽圖謁冢,為吊關大夫文,建碑冢側,文中有“祠已無存”語,蓋廟廢久矣。 [5] 

關龍逄紀念作品

1.張謂《有夏大夫關公碑》
禹成九功,誕受天命。桀喪一德,悖於人心。為虺為蛇,如豺如虎。既毒螫焉,又吞噬焉。重之以昆吾,因之以妹喜。匹夫醜夏,多士懷股。萬方器然,九州危矣。公,夏後之諍臣也,以謂為臣之禮不擇其利,食君之祿不避其害。亦知直言之賈禍,國蹙時危,欲其行之速也。亦知諷諫之邀福,裏污車遠,恐其效之遲也。由是犯帝座,排天門,謀成深心,藥進苦口。石可轉也,不可奪其堅貞;身可殺也,不可掩其忠義。夫生死者必然之常數,忠義者不易之大節。位卑則跡遠,祿厚則思深。恩深則義重於生,全義可也:跡遠則生重於義,全生可也。夫子世卿之族,捨生即義,賢哉!且伊尹之遇殷湯也,賢與聖合之,賢與聖之間相去甚近,此其所以行道也。夫子之逢夏桀也,賢與愚合之,賢愚之間相去甚遠,此其所以喪身也。向若桀昧可革,從公之言,則國不失夏之初,君不失禹之舊,殷湯不能成大業,伊尹不能建元勳,諸侯奉於天子,一姓傳於萬世。驕君暴怒,亂國淫行。朝行斧鉞之誅,夕睹朝市之變。幹載之下,九原之上,殷人比干攜手而遊耳。嗚呼!先王納諫而昌,后王拒諫而亡。當其昌也,忠良勝於邪佞;及共亡也,邪佞勝於忠良。故君子慎於語默,審於行藏,豈徒然哉,蓋有以也。乾元歲,以戎車之殿朝於京師,一覽吳子之文,再明關公之義。託於匠石,勒於碑陰。亦猶公谷作傳之異同,韓解詩之先後也。 [6] 
2.歐陽詹《吊關龍逄墓賦》
天生彼辛兮,用殲覆於夏家。欲悠悠而罔極,毒浩浩而無涯。無辜殞身,肆市朝之若芥;有道並命委炮烙以如麻。伊先生之諤諤,為酷烈之所加。嘗披圖於往載,每廢卷以興嗟。蕭條舊邑,莽蒼空破,陷陵成坎,古木無枝。或曰此其墓也,又一信以增悲。嗚呼!麟非騰噬之鑄,詎虎狼之共穴;鳳實仁靈之類,豈鷹鸇之同列。惟玉石之明分,以薰獲之自別。是以謇謇心兢,昂昂面折。彼炎炎之原燎,信撲撲而不滅。寧歸死以伸懷,不貪生以結舌。痛矣哉?古人有言,輔仁者天,福善者神。胡為是日,力不如人?使典章之不信,俾忠義之空勤。律中大呂,日臨蒙谷。風颼颼於衰草,煙茫茫乎平陸。思悽悽而填臆,淚淫淫以盈目。義則非其知友,親故遠夫骨肉。節臨危而不撓,行於艱而彌篤。惟其有之,是以傷之而慟哭。 [6] 
3.初杲《夏大夫冢》
西風哀柳泣寒螿,繫馬祠前吊夕陽。要使鳴條常纘禹,肯和終古出奔商。大河曲涑陵丘在,烈日秋霜草木香。野老亦知忠義好,細陳一脈到雲長。 [7] 
4.古歷人李甲黃《吊夏大夫關龍逄墓》
嘉日清齋拜舉觴,低徊興嘆斷碑旁。黃泉骨燦千年雪,丹石心寒六月霜。何處樵蘇侵宿莽,幾番風雨鎖斜陽。山河流峙輝光見,正氣亭亭壯故鄉。 [8] 
參考資料
  • 1.    關龍逢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1189頁
  • 3.    千古諫臣第一人關龍逄  .長垣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4-30]
  • 4.    運城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樊道白、張博文、暢筠.《安邑縣誌》.山西:太原:山西省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145頁
  • 5.    運城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樊道白、張博文、暢筠.《安邑縣誌》.山西:太原:山西省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220頁
  • 6.    運城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樊道白、張博文、暢筠.《安邑縣誌》.山西:太原:山西省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233頁
  • 7.    運城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樊道白、張博文、暢筠.《安邑縣誌》.山西:太原:山西省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278頁
  • 8.    運城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樊道白、張博文、暢筠.《安邑縣誌》.山西:太原:山西省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2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