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談禮村

鎖定
談禮村委會,位於羅定市蘋塘鎮西面,距鎮政府7公里,全村人口有3775人,有耕地面積1385.04畝。 [1] 
中文名
談禮村
外文名
Tan Li village committee
別    名
淡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羅定市蘋塘鎮
地理位置
廣東西部、羅定東部、蘋塘西部
面    積
耕地面積1385.04畝
下轄地區
11自然村
政府駐地
談禮村
電話區號
07663370
郵政編碼
527219
人口數量
3775人
著名景點
龍龕巖風景區
車牌代碼
粵W
方    言
粵語-羅廣片-亻能咕話

談禮村基本概況

該村有歷史悠久的文化旅遊景點,辦事處設在村委會,全村的耕地廣闊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糧食的生產資源區。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該村委大量種植經濟作物和沙糖桔,養殖場等效果良好。 [1] 

談禮村旅遊景點

龍龕巖 龍龕巖
談禮村是個風景優美,比較多旅遊資源的地方,龍龕巖位於廣東省羅定市蘋塘鎮談禮村委榃陽村,是在一座孤峯下,據傳有老龍蜕骨於巖洞中,故名龍龕。巖洞南北走向,捲曲百米,如巨龍穿山而過,留下龍身的印模,絕無人工斧鑿的痕跡,真是巧奪天工,人們稱謂“龍龕脱骨”。這實為嶺南一絕。道場建於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由時任瀧州永寧縣令的陳普光與僧人惠積主持建造。
道場位置在龍龕巖洞的洞口石室前,東南方向,一座兩進。在道場正殿神龕的北壁畫有一幅“當陽像”,即當朝皇帝李淵的畫像。左右兩旁廂房,繪有飛仙、寶塔、羅漢、聖僧的壁畫。道場眾僧禮佛,“洪鐘一扣,響徹三十三天,石磬再鳴,還聞十八地獄,紅幡外颶,彩影亂於雲霓,香煙內騰,素氣通於迥就。”為此,道場成為嶺南一著名佛教聖地。
道場的第一、二代主僧分別為本地人惠積和寶亮。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年間(674—676年),當地人陳普光的長子陳叔瓊,在神龕中建造“當陽連地尊像”一座,即唐高宗李治的立地像。公元690—698年之間,有效趾郡(即現越南)僧人寶聰,來龍龕道場頂禮膜拜,並與陳叔瓊一道,對道場作了進一步的修建,寶聰並作主持。陳普光死後,陳叔瓊的三位胞遞陳叔、陳叔瑋、陳叔便令其門宗於道場之南(正門內)建造釋迦牟尼尊像一座。
該道場曾於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進行過第一次重修。到武則天年代,尤其崇尚佛教。武則天自號“金輪聖神皇帝”(“金輪聖神”是佛教名詞)。至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在全國上下一片崇佛的環境影響下,由陳普光的孫輩主辦,對道場進行第二次重修。這是大規模的重修,其時請當朝位列公聊、且在國都長安供職的瀧州開陽(現羅定市船步鎮)人陳集原撰文以紀念此盛事。

談禮村行政區域

該村轄11條自然村,分為榃陽村、地神崗村、竹元村、屋背崗村、赤泥塘村、大山頂村、崗子尾村、新屋坪村、裏底屋村、油榨鋪村、簡頭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