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瀧州

鎖定
瀧[shuāng]州,是廣東省雲浮市羅定市的舊稱。瀧州之名源於今羅定江羅鏡鎮段有瀧喉,灘高水急,巨石橫截中流,十分險要。
瀧州處於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508-973)時期,當時是嶺南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重地,佛學文化鼎盛。在瀧州各地遍佈大大小小的佛學道場,特別是以龍龕道場最為出名,就連交趾郡(今越南)僧人寶聰亦聞聲前往朝聖、禮佛。 [9]  歷史上的唐朝宰相張柬之桓彥範,著名詩人宋之問朱敦儒等都曾或貶或調遣到瀧州任職。宋之問的詩《入瀧州江》,記錄了當時身赴瀧州的情景 [2-6]  [9] 
中文名
瀧州
外文名
SHUANG ZHOU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嶺南
地理位置
今廣東羅定
下轄地區
一州四縣
政府駐地
瀧水
設立時間
公元508年南朝
撤銷時間
公元973年北宋
州    治
羅鏡鎮 太平鎮

瀧州歷史沿革

瀧州名稱由來

“瀧喉馬埒”位於羅鏡鎮新榕河段,為古河道之咽喉,是瀧江天險,最狹窄處僅5.3米,兩岸巨石峭壁,中有巨石當中(已炸去上部)。航船經過,必由船工持篙插中石中之穴位,左點右點,船如箭,可過其險段,現岸邊的石頭還有許多船篙點出來的石穴,見證着羅定瀧江航運史,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描寫“雙喉馬埒”的詩曰:萬仞此關鎖,中通一線源。奔濤驚飲馬,夾岸咽啼猿。吐納三瀧氣,滋饒四野村。會歸知有路,灘下聽潺湲。 [7] 
羅定古河道所經之處,有繁華的墟場碼頭,現存多個古墟、埗頭、碼頭、渡頭遺址。多數處於兩水交匯的河口的碼頭古墟,見證了昔日瀧水流域商貿活動的頻繁和作為商貿中心的繁華,如水擺墟、古欖墟、羅鏡官渡頭、榃濮墟、豐盛古村、大旁街、羅城大埗頭和六竹古墟等。 [7] 
蔡廷鍇將軍在《我的故鄉》一文中説:“羅鏡河太平河,就在這大原野當中的官渡頭匯合成為瀧江,奔向東北,橫穿一排蠻山,成為奇隘的雙喉馬埒。雙喉馬埒,成為亂石河牀,水道狹窄曲折而湍急,蠻石當中,幾不知水道。篷船必為亂石所碎,是以一般行旅,都不敢坐船經此奇險的雙喉馬埒。” [7] 
“可是羅鏡船伕,卻具神妙的駕駛術,當篷船將到雙喉馬埒,船伕便請搭客一律卧下,他們便放下船篙換兩塊小木槳,站在船頭,目不轉睛的看着當前,用手向着舵的做着手勢。那時篷船順流急駛,有如奔馬,直奔屹立河中的蠻石,真是間不容髮;而站在船頭的船伕,就使出絕技來,不知怎樣撥了兩槳,篷船就轉彎在石前擦過,才度過這奇險的雙喉。羅鏡船伕的絕技,在別的地方,我想是很難見到的。” [7] 
羅鏡瀧喉馬埒——瀧州名稱來源

瀧州建制沿革

南朝梁天監五年(507)分廣州置桂州。自始有廣東和廣西之分。六年(508)兼置瀧州(瀧州之名源於今羅定江羅鏡段有瀧喉,灘高水急,巨石橫截中流,十分險要)和建州,此時的瀧州州治在今羅鏡、太平鎮境。建州州治在今附城鎮古城角。析廣熙置平原、開陽、羅陽三郡。瀧州轄平原郡(郡治龍鄉縣)、龍鄉縣,永業縣,開陽郡(郡治開陽縣)、開陽縣,梁德郡、梁德縣;建州轄廣熙郡、永熙縣、安南縣,羅陽郡、羅陽縣。其中永業縣治在今廣西岑溪筋竹鎮,梁德郡、梁德縣治在今信宜市。
南陳仍按梁設。
隋開皇九年(589),廢郡名,改龍鄉縣為平原縣,與開陽縣、懷德縣、永業縣同隸屬瀧州。永熙縣、安南縣、羅陽縣隸屬建州。羅定地有平原、開陽、永熙、安南、羅陽5縣。
開皇十八年(598),改平原為瀧水縣,改羅陽為正義縣。羅定始有瀧水縣名。
大業三年(607),改瀧州置永熙郡,廢建州。並開陽、正義入瀧水縣,並安南入永熙。永熙郡轄6個縣:瀧水縣、永熙縣,永業縣(今岑溪)、懷德縣(今信宜)、良德縣(今電白)、安遂縣(今鬱南)。
唐武德四年(621),改永熙郡設瀧州,此時瀧州州治在今太平鎮潭白村周圍地方(注:有羅定州志記改為竇州。竇州之名先在羅定出現。在今太平鎮潭白小學,遺留有石碑記竇州,當地百姓亦講此為古竇州。在今信宜市境內的竇州原稱南扶州,到唐貞觀八年才把南扶州改用竇州之名)。析瀧水置開陽縣、正義縣,以瀧水、開陽、正義、懷德4縣隸瀧州,置南建州,以永熙、安遂、永業縣隸南建州。武德五年(622)並正義縣入懷德縣,改永熙縣為永寧縣。
唐貞觀元年(627),並開陽、懷德入瀧水縣,隸瀧州。是年,唐分天下為十道,瀧水屬嶺南道。
唐貞觀六年(632),改瀧州,重新設置南建州,以瀧水縣、開陽縣、永寧縣、安南縣隸南建州,而永業縣改隸義州。
唐貞觀八年(634),改南建州為藥州。唐貞觀十八年(644),廢藥州復置瀧州,領縣如舊。
唐天寶元年(742),改瀧州設開陽郡,隸嶺南道。乾元二年(759)復改開陽郡設瀧州。
唐嶺南道·瀧州(圖中位置) 唐嶺南道·瀧州(圖中位置)
宋開寶六年(973),開陽、建水、永寧、正義併入瀧水縣(縣署則設在原開陽縣今船步鎮舊縣址。至元大德八年(1304),知縣陳澤縣署遷至原建水羊祿埠即今羅城鎮地方)。同年廢瀧州。從此直至明萬曆四年(1576),其間600餘年,羅定地域只設瀧水縣,瀧水縣轄今羅定及鬱南、雲安、雲城、信宜、岑溪部分地區,先後隸屬廣南路康州晉康郡、廣南東路德慶府、湖廣行中書省廣西道德慶路、廣東布政使司肇慶府等。 [8] 

瀧州歷史文化

古代羅定雖地處嶺南,聲名卻傳播神州。歷代均有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涉足羅定,如唐朝的詩人宋之問、武后宰相張柬之桓彥範等,都曾避亂或寓居羅定,留下了許多題詠。初唐傑出詩人宋之問任瀧州參軍時所寫的《過蠻洞》、《入瀧州江》兩首詩,被收入《全唐詩》中,描寫當時羅定少數民族聚居,文身鑿齒,瘴癘肆虐、生活貧困的情況。
瀧州陳氏豪族的陳集原在唐武週年間撰寫的《龍龕道場銘(並序)》摩崖石刻,取六朝駢文之精華,文筆優美,駢詞工麗,後被收入《全唐文》和《廣東文徵》。 [9]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瀧州刺史陳行範領導僚族人民反唐稱帝,攻佔了嶺南四十餘城。唐王朝派宦官楊思勖率十萬大軍圍剿瀧州,陳行範與六萬多起義僚人被殺,許多僚人因此被迫西遷。留居原地的唐代僚人,到宋元年間改稱僮族(今壯族)。其僮族,清代大學者顧炎武説:“僮則舊越人也。” [4] 
唐朝末年,原在荊楚地區生活的瑤族大舉南遷,徙落今兩廣各地。此後歷五代、宋、元、明各朝凡八九百年,羅定地區的居民以瑤族和僮族為主體。宋元明時,嶺南包括羅定地區的瑤、僮兩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壓迫統治的鬥爭此起彼落,持續二百多年。
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參加屯田的漢族士兵落籍羅定。與此同時,官府公開招募流民定居墾荒,大批漢族人紛紛遷居瀧江兩岸。到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明王朝派凌雲翼率十萬大軍征剿羅旁瑤民,歷時一年,殺害四萬多人。大量瑤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圍剿瑤民的官兵成批落籍羅定。此後,大批漢人繼續遷入,羅定居民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由原來瑤、僮兩族逐漸改變為以漢族移民為主體。明萬曆年以來,出任羅定地方官者多具文韜武略,如陳璘鄭人逵、張國經、洪頤煊宋起鳳等,他們啓賢興學,促進了羅定文化教育的發展。到民國時,羅定成為廣東著名的文化縣市之一。

瀧州相關詩詞

入瀧州江
【作者】宋之問 【朝代】唐
孤舟泛盈盈,江流日縱橫。
夜雜蛟螭寢,晨披瘴癘行。
潭蒸水沫起,山熱火雲生。
猿躩時能嘯,鳶飛莫敢鳴。
海窮南徼盡,鄉遠北魂驚。
泣向文身國,悲看鑿齒氓。
地偏多育蠱,風惡好相鯨。
餘本巖棲客,悠哉慕玉京。
厚恩嘗願答,薄宦不祈成。
違隱乖求志,披荒為近名。
鏡愁玄發改,心負紫芝榮。
運啓中興歷,時逢外域清。
只應保忠信,延促付神明。
綠鬢
【作者】徐夤 【朝代】唐
綠鬢先生自出林,孟光同樂野雲深。
躬耕為食古人操,非織不衣賢者心。
眼眾豈能分瑞璧,舌多須信爍良金。
君看黃閣南遷客,一過瀧州絕好音。 [1] 
相見歡 瀧州幾番清秋
【作者】朱敦儒 【朝代】宋
瀧州幾番清秋。許多愁。嘆我等閒白了、少年頭。
人間事。如何是。去來休。自是不歸歸去、有誰留。
卜算子 山曉鷓鴣啼
【作者】朱敦儒 【朝代】宋
山曉鷓鴣啼,雲暗瀧州路。榕葉陰濃荔子青,百尺桄榔樹。
盡日不逢人,猛地風吹雨。慘黯蠻溪鬼峒寒,隱隱聞銅鼓。

瀧州瀧州城址

瀧州城址位於羅定市太平鎮潭白村。年代為唐代。城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殘存有夯土城牆,北牆殘長200米,基寬6.5米,殘高2米;西牆殘長200米,殘高1米,牆外有護城河。此城始建於唐武德四年(621年),其時改永熙郡為瀧州,始筑州城。同年竇州設治於瀧州,故民間又稱古竇州。瀧州城於宋元年間廢。 [4] 

瀧州著名人物

在梁、陳、隋、唐時期,今羅定市境內曾有一個輝煌了數百年的陳氏豪族,該豪族興起於梁朝年間,沒落於唐朝中期,是當時西江流域集軍政大權於一體的實力望族,具有説一不二的德望,與當時的高涼馮冼氏、欽州寧氏並稱為“嶺南三大酋長”。然而,對於瀧州陳氏豪族的歷史,歷代文獻卻鮮有記載,僅有些許零星史料涉及,將之拼接起來,大概可將之分為陳法念陳佛智陳龍樹陳普光陳行範五代人五個時期的歷史。 [9] 

瀧州後世紀念

瀧州陳氏豪族作為嶺南地區起源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官爵最高、影響最大的豪門望族,這在嶺南歷史中是極為罕見的,其歷史地位是極為崇高的,其影響滲透當時廣東西江流域地區社會的方方面面,對西江流域乃至嶺南地區的開發、建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而其德政、名聲都是不朽的,流芳今古、遐邇詩頌。然而,隨着歷史的變遷,輝煌過後的瀧州陳氏豪族已日益冷清,終至默默無聞,即使在今天的羅定,亦鮮為人知,這無疑是該家族的悲哀,也是羅定歷史發展的悲哀。因此,我在此倡議在羅定地區為瀧州陳氏豪族建設紀念場所,最起碼在羅定學宮內的鄉賢祠為瀧州陳氏豪族的歷代代表人物塑像紀念,這不是宣揚迷信,而是完全出自對本土先賢的緬懷、追思之情。後人有聯雲:“豪族著聲名,果是感人懷德政;先賢在肺腑,並非迷我信神靈。”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