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課(拼音:kè),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從言為形,果為聲。“課”本義為考核,引申指督促完成規定的工作,又引申為按規定的內容分段學習或教學,即教學時的時間單元,用於課時、上課、下課等。由本義也引申為按規定的數量和時間徵收賦税,也指賦税,作名詞。舊時稱按工作性質分設的機關內的辦事單位為課,現多以“科”字代替。 [15]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YJSY [2] 
倉    頡
IVWD [2] 
鄭    碼
SKF [2] 
筆    順
點、橫折提、豎、橫折、橫、橫、橫、豎、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2120)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一個 [3] 
總筆畫
10(部首2,部首外8)
統一碼
基本區 U+8BFE [2] 
四角碼
3679₄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注音字母
ㄎㄜˋ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源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6]
課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形聲字。字形左部的“言”作形旁,表示與言語有關;右部“果”作聲旁,表示“課”字的讀音與此接近。“課”字最初的意義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試驗、考核。《説文解字》解釋説:“課,試也”,講的正是這個意思。上古時期的考查對象比較少,加之沒有紙,簡牘又笨重不便,所以考核一個人往往採用面對面問答的方式,故課字從言,正如試字從言一樣。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前,口試是考查人才的常用方法。
後來課試的範圍擴大,考核對象不限於人,考核方式自然不再是口問了,“課”就有了泛指的考核義。《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這是説新做的器具未經檢驗,不能使用。這也許是中國產品檢驗的最早記錄。
“課”由本義考查,引申而有推求研討之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指瑕》:“《雅》、《頌》未聞,漢魏莫用,懸領似如可辯,課文了不成義。”這裏的“課文”就是推敲文字的意思。由推敲研討引申為學習之義。《梁書·沈峻傳》:“與舅太史叔明師事宗人沈麟士,在門下自課。”“自課”謂自己學習。白居易《與元九書》:“苦節讀書,二十已(以)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這裏的“課”也是學習的意思。現代漢語的“課文”等詞中的“課”正是學習之義,“課文”指學習的文章,“課本”指學習的書本,“課程”指學習的進度。對現代人來説,用“課”最多的莫過於課本、課文、課程、上課等這樣一些跟教學有關的詞了。不過現代意義上的“課文”等詞出現很晚。《漢語大詞典》“課文”下最早引冰心的用例,“課本”下最早引民國劉師培的用例,“課程”下最早引魯迅的用例,所以有些人認為這些教育名詞來自日語。如《漢語外來語詞典》,就把“課程”列為日語外來詞。漢語中的日語藉詞情況比較複雜,目前研究得很不夠,所以這些詞是不是日語藉詞,有待進一步研究。 [14] 
由於考核、試驗都必須依據一定的標準,帶有強制性,所以在古代國家按照規定數額徵收賦税也叫“課”,徵税也説“課税”,這個“課”是徵收的意思,為動詞。“課”也指賦税,是名詞。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當時賦役制度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曰租,二曰調,三曰役,四曰課”。“租”指田賦,“調”指按規定繳納的紡織品,“役”指勞役,“課”指各類賦税。唐代規定:男子到二十三歲即為丁,必須承擔服役交税的義務,這樣的青年男子稱為“課口”或“課丁”,有課口或課丁的人家就稱為“課户”。 [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動詞
考核(根據一定的標準驗核)
examine
《管子·七法》:“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戰國·屈原《天問》:“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琴歌既斷,酒賦無續,常綢繆於結課,每紛綸於折獄。”
課其事業;課試;課績
督促
urge
《後漢書·方術傳上·任文公》:“王莽篡後,文公推數,知當大亂,乃課家人負物百斤,環舍趨走。”
《宋史·岳飛傳》:“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

按規定的內容和分量講授或學習
teach;
study
《梁書·儒林傳·沈峻》:“與舅太史叔明師事宗人沈驎士,在門下積年,晝夜自課。”
宋·葉適《墓林處士墓誌銘》:“處士自少攻為詩,竟以成名。迨其死也,猶課某章,未繕而卒。”
陳毅《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詩:“衾寒難入夢,險韻詩自課。”
課徒;課讀
徵收賦税或交納賦税
levy
《逸周書·大匡》:“農廩分鄉,鄉命受糧。程課物徵,躬競比藏。”
南朝·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每時入芻槁,歲課田租。”
明·歸有光《馬政議》:“養馬者課其駒,可也。”
課税
索取;要求

《漢書·食貨志上》:“過(趙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壖地,課得谷皆多其旁田畝一斛以上。”
《新唐書·虞世南傳》:“今以數月之程,課數十年之事,其於人力不亦勞矣。”
郭沫若《歸去來·東平的眉》:“有這樣一個偉大的目標,要想達到這個目標的努力所課於東平者的苦悶當然不小。”

致力於;從事

《梁書·良吏傳·孫謙》:“謙為郡縣,常勤勸課農桑,務盡地利,收入常多於鄰境。”
宋·楊萬里《看小舟除萍》詩:“獨攜便面巡荷沼,自課蘭舟掠水萍。”
清·成靜蘭《〈爨餘吟〉序》:“然先孺人課女紅嚴,無暇讀書,亦未知講求聲律。”

計算

九章算術·方田》:“課分。” 李淳風注:“分各異名,理不齊一,校其相多之數,故曰課分也。”
清·阮元《疇人傳·王錫闡下》:“古人之課食時也,較疏密於數刻之間;而餘之課食分也,較疏密於半分之內。”

名詞
教學的科目
subject;
course;
lesson
魯迅《藤野先生》:“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課程:主課;必修課;基礎課;專業課
教學時間單位
class
今天上午只有一節課。
上課;下課;補課
教科書根據課時而分的段落
lesson
這本教科書共有三十課。

占卜的一種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九:“有日者能課,使之課,莫不奇中。”
元·周文質《蝶戀花·悟迷》套曲:“壺中籌掣做籤,盤內棋排成課。待卜個他心怎麼,界殘妝枕上哭。”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五:“小二黑從小就聰明,像那些算屬相、卜六壬課,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訣,不幾天就都弄熟了。”

賦税;租税
tax
《隋書·食貨志》:“其課,丁男調布絹各二丈……男年十六,亦半課,年十八正課,六十六免課。”
元·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詠》之三:“釀春無輸課,耕田不納租。”
李南力《姜老三入黨》:“從他閨女被細老頭賣走以後,風言風語,社上的地不叫他種了,他去求了一次細老頭,加了五斗課。”
國課;鹽課;課口;課户
舊時某些機關、學校、工廠等按工作性質分設的行政單位 (也叫科)
section;
division

總務課;教務課
功課,作業

唐·李商隱《雜纂·失本體》:“不點檢學生作課,不念書,失先生體。”
金·元好問《續夷堅志·張童入冥》:“呂遂潔居一室,日以誦經為課。”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三:“每天來喝一杯燒酒,自是常課。”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試也。從言,果聲。 [10] 

説文解字注

“試也”注:《廣韻》:“第也。税也。”皆課試引伸之義。
“從言,果聲”注:苦卧切,十七部。 [4] 

廣韻

苦禾切,平戈溪 ‖ 果聲歌3部
課,課差。又苦卧切。
苦卧切,去過溪 ‖ 果聲歌3部
課,税也。試也。第也。苦卧切,七。 [11]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課;部外筆畫:8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苦卧切。科去聲《説文》:試也。《廣雅》:第也。《玉篇》:議也。《增韻》:計也,程也。《史記·匈奴傳》:課校人畜計。《前漢·京房傳》:房奏考功課吏法。《晉書·元帝紀》:勸課農榮。《宋書·沈約自序》:少寬其工課。《汲冢周書》:程課物徵。《管子·七法篇》: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
又《廣韻》:税也。《舊唐書·職官志》:凡賦人之制有四:一日租,二日調,三日役,四日課。
又縣名、水名。《隋書·地理志》:課陽縣屬南陽郡,因課水而名。
又《玉篇》苦訛切。《廣韻》《集韻》苦禾切。並音科。課,差也。
又《類篇》:率也。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8BFE;下:U+8AB2) 字形對比(上:U+8BFE;下:U+8AB2)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訁”2畫,㇊(橫折提)一筆寫成。
【寫法】“訁”窄“果”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果”低。“訁”,㇊(橫折提)起筆於橫中線。“果”,“曰”的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下橫在橫中線上側;第五筆長橫從“訁”側起筆;撇伸向“木”下側。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董同龢系統
先秦
周法高系統
w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hw
ar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h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參考資料:漢典 [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八戈

合口呼
次清
苦禾切/苦卧切
kʰuɑ
去聲
三十九過

合口呼
次清
苦卧切/苦禾切
kʰuɑ
集韻
平聲
下平八戈
合口呼
次清
苦禾切
kʰuɑ
去聲
三十九過
合口呼
次清
苦卧切
kʰuɑ
禮部韻略

去聲





苦卧切

增韻

去聲





苦卧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歌戈

合口呼

次清

kʼuɔ
中州音韻

去聲
歌戈





匡卧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十四個


次清
苦卧切
k‘uo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三科火貨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ʰɤ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ʰɤ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ʰuo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ʰo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ʰo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ʰʊ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ʰʊ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kʰuɤ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kʰəu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kʰu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kʰo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kʰʊ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kʰuo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kʰɔ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o
11
陰去
文讀
kʰe
11
陰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ue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uɔ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ua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5-17]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3.    平水韻 二十一個 課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5-17]
  • 4.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中國書店,2010.12:350
  • 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10:1140
  • 6.    課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5-17]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76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742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24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29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64;420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5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5
  • 14.    楊琳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167-169
  • 15.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97-98
  • 1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7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