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誘敵深入

(漢語成語)

鎖定
誘敵深入,漢語成語,拼音是yòu dí shēn rù,意思是敵人引進來,使它處於孤立而又不易逃跑的不利地位。出自《論持久戰》。
中文名
誘敵深入
拼    音
yòu dí shēn rù
出    處
論持久戰
近義詞
嚴陣以待
注    音
ㄧㄡˋ ㄉㄧˊ ㄕㄣ ㄖㄨˋ

誘敵深入成語出處

毛澤東論持久戰》:“我們歷來主張'誘敵深入',就是因為這是戰略防禦中弱軍對強軍作戰的最有效的軍事政策。” [1] 

誘敵深入成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補語;用於軍事方面。 [1] 

誘敵深入成語故事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在面臨強敵進攻時大多重視採用誘敵深入的戰法,著名的戰例有中國春秋時期的晉楚城濮之戰、1812年俄國反對拿破崙一世入侵的戰爭等。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von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第一次使用了“誘敵深入”的術語,認為誘敵深入不是消極退守,也不是敗退,而是帶着未受挫折的仍有鋭氣的軍隊在進攻者面前主動地退卻,以創造條件更有把握地獲得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實踐中,從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實際情況出發,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誘敵深入的戰法。
1930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前夕,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方針,並於同年11月下達了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的命令。從此,誘敵深入成為紅軍反“圍剿”作戰的戰略方針。在毛澤東朱德領導下,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經過反“圍剿”作戰實踐,形成了貫徹誘敵深入戰略方針的一整套作戰原則,取得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的勝利。其他根據地的紅軍也採取了類似的方針,比如紅軍第四方面軍採取的“收緊陣地”實質也是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
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總結土地革命戰爭的反“圍剿”作戰經驗,對誘敵深入的戰法作了系統闡述。他指出:“對於我們,當敵舉行大規模‘圍剿’時,一般的原則是誘敵深入,是退卻到根據地作戰,因為這是使我們最有把握地打破敵人進攻的辦法。”(《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11頁)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指出,誘敵深入是戰略防禦中弱軍對強軍作戰的最有效的軍事政策。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武裝力量,在反“掃蕩”作戰中,巧妙運用誘敵深入的戰法,打了許多漂亮的伏擊戰和襲擊戰。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制定了“以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在敵重兵進攻時,有計劃地暫時放棄一些地方,調動敵人,創造戰機,大量殲滅了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毛澤東在論述未來反侵略戰爭的作戰問題時,也多次談到誘敵深入。
20世紀60年代中期,曾提出實行誘敵深入和誘敵深入可能不靈,要有兩手準備的戰略考慮。70年代,為了準備抗擊超級大國入侵,中央軍委曾制定“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軍事戰略方針。8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在確定反侵略戰爭的戰略方針時,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不再把誘敵深入作為戰爭初期指導戰爭全局的主要內容。未來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採用以及如何實施誘敵深入,則取決於國家總體戰略的需要和戰爭的實際情況。 [2] 
參考資料
  • 1.    誘敵深入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8]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