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診斷學基礎

(2021年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診斷學基礎》是2021年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肖龍。 [1] 
中文名
診斷學基礎
作    者
王肖龍
出版時間
2021年
出版社
人民衞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315746

診斷學基礎內容簡介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教材》主要特色如下:
1、立德樹人,思政教育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載道,以德育人,以德為先。將立德樹人深化到各學科、各領域,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思政教育內容。教材中有機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政理論教育、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緊密結合的教材建設格局。
2、準確定位,聯繫實際教材的深度和廣度符合各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特定學制、特定對象、特定層次的培養目標,緊扣教學活動和知識結構。以解決目前各院校教材使用中的突出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人才培養體系、課程體系、教材體系進行充分調研和論證,使之更加符合教改實際、適應中醫藥人才培養要求和社會需求。
3、夯實基礎,整體優化以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教材體系進行科學設計、整體優化,體現中醫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思維、基本技能;教材編寫綜合考慮學科的分化、交叉,既充分體現不同學科自身特點,又注意各學科之間有機銜接;確保理論體系完善,知識點結合完備,內容精練、完整,概念準確,切合教學實際。
4、注重銜接,合理區分嚴格界定本科教材與職業教育教材、研究生教材、畢業後教育教材的知識範疇,認真總結、詳細討論現階段中醫藥本科各課程的知識和理論框架,使其在教材中得以凸顯,既要相互聯繫,又要在編寫思路、框架設計、內容取捨等方面有一定的區分度。
5、體現傳承,突出特色本套教材是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的重要工具,是中醫藥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傳統的中醫藥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教材必須遵循中醫藥傳承發展規律,既要反映原汁原味的中醫藥知識,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又要使學生中西醫學融會貫通,既要傳承經典,又要創新發揮,體現新版教材“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特點。
6、與時俱進,紙數融合本套教材新增中醫抗疫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強化中醫藥防疫人才培養。同時,教材編寫充分體現與時代融合、與現代科技融合、與現代醫學融合的特色和理念,將移動互聯、網絡增值、慕課、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術、學習方式融入教材建設之中。書中設有隨文二維碼,通過掃碼,學生可對教材的數字增值服務內容進行自主學習。
7、創新形式,提高效用教材在形式上仍將傳承上版模塊化編寫的設計思路,圖文並茂、版式精美;內容方面注重提高效用,同時應用問題導入、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等教材編寫理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8、突出實用,注重技能增設技能教材、實驗實訓內容及相關欄目,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數,增強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動手能力,體現醫學生早臨牀、多臨牀、反覆臨牀的特點,使學生好學、臨牀好用、教師好教。
9、立足精品,樹立標準始終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建設機制和模式,編委會精心編寫,出版社精心審校,全程全員堅持質量控制體系,把打造精品教材作為崇高的歷史使命,嚴把各個環節質量關,力保教材的精品屬性,使精品和金課互相促進,通過教材建設推動和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力爭打造國內外高等中醫藥教育標準化教材。
10、三點兼顧,有機結合以基本知識點作為主體內容,適度增加新進展、新技術、新方法,並與相關部門制訂的職業技能鑑定規範和國家執業醫師(藥師)資格考試有效銜接,使知識點、創新點、執業點三點結合;緊密聯繫臨牀和科研實際情況,避免理論與實踐脱節、教學與臨牀脱節。 [2] 

診斷學基礎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篇 問診
第一章 問診的重要性與醫德要求
第二章 問診的方法及技巧
第一節 問診的基本方法及技巧
第二節 重點問診的方法
第三節 特殊情況的問診方法
第三章 問診的內容
第二篇 症狀學
第四章 發熱
第五章 皮膚黏膜出血
第六章 胸痛
第七章 咳嗽與咳痰
第八章 咯血
第九章 呼吸困難
第十章 發紺
第十一章 心悸
第十二章 水腫
第十三章 噁心與嘔吐
第十四章 嘔血與黑便
第十五章 腹痛
第十六章 腹瀉
第十七章 黃疸
第十八章 血尿
第十九章 尿頻、尿急、尿痛
第二十章 頭痛
第二十一章 眩暈
第二十二章 暈厥
第二十三章 抽搐與驚厥
第二十四章 意識障礙
第二十五章 關節痛
第三篇 體格檢查
第二十六章 基本檢查法
第二十七章 一般檢查
第一節 全身狀態檢查
第二節 皮膚檢查
第三節 淺表淋巴結檢查
第二十八章 頭部檢查
第二十九章 頸部檢查
第三十章 胸部檢查
第一節 胸部體表標誌及分區
第二節 胸廓、胸壁與乳房檢查
第三節 肺和胸膜檢查
第四節 常見呼吸系統病變體徵
第五節 心臟檢查
第六節 血管檢查
第七節 常見循環系統病變體徵
第三十一章 腹部檢查
第三十二章 肛門、直腸及外生殖器檢查
第三十三章 脊柱與四肢檢查
第一節 脊柱檢查
第二節 四肢與關節檢查
第三十四章 神經系統檢查
第一節 腦神經檢查
第二節 運動功能檢查
第三節 感覺功能檢查
第四節 神經反射檢查
第五節 腦膜刺激徵及拉塞格徵
第六節 自主神經功能檢查
第三十五章 全身體格檢查
……
第四篇 實驗診斷
第五篇 器械檢查
第六篇 病歷與診斷方法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