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鎖定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上片寫對錢塘江風光和長官詩才的讚賞,並且想象了迎候新太守的場景;下片借當前蕭瑟淒涼的秋景,烘托送舊迎新時難堪的情緒。全詞多處用典,有對風景的讚美,也有對人物的評價,更有細緻的心理刻畫,言簡而意長,表現出詞人高度的藝術概括能力。
作品名稱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出    處
全宋詞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創作時間
1074年
作品體裁
詞牌名
訴衷情
字    數
44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作品原文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錢塘風景古來奇,太守例能詩。先驅負弩何在?心已誓江西
花盡後,葉飛時,雨悽悽。若為情緒,更問新官,向舊官啼 [1]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註釋譯文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詞句註釋

⑴訴衷情: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此詞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迓(yà):迎接。元素:楊繪,字元素,綿竹(今屬四川)人。宋仁宗皇祐進士。述古:陳襄,字述古,號古靈先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北宋理學家,“海濱四先生”之首,宋仁宗、宋神宗時期名臣。
⑵“太守”句:傅幹注:“白樂天(居易)為杭州太守,善詩。初,樂天為蘇守,劉禹錫以詩寄樂天雲:‘蘇州太守(當作“刺史”)例能詩,西掖吟(當作“今”)來替左司。’”
⑶先驅負弩(nǔ):指在前面迎候的官員。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天子以為然,乃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蜀人以為寵。”負弩,揹着硬弓。弩,用機械發射的弓。
⑷誓江:這裏指錢塘江。西:此處活用為動詞,向西面飛。
⑸若為情緒:相當於説何以為情,或難以為情。按此句與後二句為倒文,應當依照“更問新官,向舊官啼,若為情緒”這一語序來解釋。
⑹“更問”二句:原南朝陳代樂昌公主詩:“此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按“新官”指後夫隋越國公楊素,“舊官”指前夫陳太子舍人徐德言。此二句互文,“新官”“舊官”前後互相包涵。“向舊官啼”,當是“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的省文。 [1]  [2]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白話譯文

錢塘江風景從古至今都可稱為奇麗,按照慣例,太守都能用詩詞表情達意。我這個揹負弓弩的先驅在哪裏?我的心已飛到錢塘江以西。
春花落盡之後,綠葉翻飛之時,細雨悽悽。眼下官妓們正懷着怎樣的一腔情緒,怎敢面對新官,而向着舊官的背影作哭哭啼啼之狀! [2]  [3]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當年七月,杭州知州陳襄罷任,赴陳州(今河南周口)任知州;新任知州楊繪正從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趕赴杭州途中。杭州官妓前往蘇州迎接楊繪,蘇軾作此詞以描繪迎接的場面。 [2]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作品鑑賞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整體賞析

此詞上片分兩層。前兩句為一層,寫對杭州風光和長官詩才的讚賞。“錢塘風景古來奇”一句,是對杭州美景的高度概括,涵蓋了時、空兩個方面,用一個“奇”字點明瞭它的審美特徵。杭州是兩個太守做官的地方,從這裏落筆來寫就十分自然了。接着,由地方寫到長官:“太守例能詩。”這句由唐詩“蘇州刺史例能詩”變化而來,移用於唐時在杭州交接的新、舊太守,便很精切。舊太守陳襄是位詩人,在杭州與蘇軾多有唱和,有《古靈集》存世。新太守楊繪也是位詩人,原有集,已佚,《全宋詩》尚收其詩十首。杭州“太守例能詩”,後來成了佳話。加上後來蘇軾在宋哲宗元祐年間出任杭州知州,杭州“太守例能詩”連蘇軾也包括在內了。後兩句為又一層,寫對迎候新太守的場景的想象。因為楊繪取道西面的蘇州,所以詞人説“心已誓江西”。這兩句通過想象和心理描寫,顯示了迎接新太守的熱情和真誠。
下片借當前蕭瑟淒涼的秋景,烘托送舊迎新時難堪的情緒。“花盡後,葉飛時,雨悽悽”三句,描寫了秋天花謝葉落,苦雨淅瀝的景象,渲染了蕭瑟淒涼的濃厚氣氛。如此着筆,完全是為了烘托送舊迎新時的難堪:“若為情緒,更問新官,向舊官啼。”意思是説,還要問一問兩位太守,當新官面對舊官,杭妓哭笑不得的時候,他們的感受如何。其所以如此問,是因為唐宋時赴任迎任,有官妓為先導的風習。這裏運用了樂昌公主破鏡重圓的典故,卻作了“質”的改造,使原來的“悲劇”變成了“滑稽劇”。對身為官妓的“杭妓”來説,前任“舊官”與後任“新官”杭州太守根本不是什麼前夫、後夫,既然如此,就談不上什麼哭笑不得。詞人這樣寫,只是一種遊戲筆墨,向兩位同僚尋尋開心,從另一角度看,也可以説是友誼的一種表示。
全詞圍繞着送舊官、迎新官來寫,且採用用典的寫作手法,既讚美了風景,又有對人物的評價和細緻的心理刻畫。雖是應酬之作,但表達得很風趣,也沒有阿諛之情。 [2]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名家點評

濰坊學院教授於培傑《蘇東坡詞選》:蘇軾沒有打起笑臉去“問新官”,而是滿懷離愁“向舊官啼”。這也反映了蘇軾重友情而輕仕進的生活態度。 [2] 

訴衷情·送述古迓元素作者簡介

蘇軾像 蘇軾像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4] 
參考資料
  • 1.    陳邇冬.蘇軾詞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68
  • 2.    朱靖華 等.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7:215-217
  • 3.    薛玉峯.蘇東坡詞今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11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