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智生

鎖定
許智生(1901—1933),字踐形,號文欽,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初三日生,湖南省寧鄉市道林鎮金華村南萼沖人。民國十三年(1925)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九年(1930)九月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六月,擔任中共寧鄉縣工作委員會書記。民國二十二年(1933)一月在浙江泰順縣被當地國民黨駐軍殺害,時年32歲。
中文名
許智生
出生地
湖南省寧鄉市道林鎮金華村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33年1月28日

許智生人物經歷

許智生(1901—1933),字踐形,號文欽,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初三日生,湖南省寧鄉市道林鎮金華村南萼沖人。民國十三年(1925)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九年(1930)九月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六月,擔任中共寧鄉縣工作委員會書記。民國二十二年(1933)一月在浙江泰順縣被當地國民黨駐軍殺害,時年32歲。
頒發給許智生同志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頒發給許智生同志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在革命年代,中共寧鄉縣委曾經歷“三落三起”,縣委機關駐地也隨着革命形勢的變化而不斷遷移。大革命失敗後,革命形勢進入低潮,共產黨人遭到搜捕殺害,全國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在這種形勢下,縣委機關遭到破壞,多次遷址,民國十九年(1930)九月,縣工委機關遷址道林許氏祠堂開展革命工作。在此期間,擔任縣工委書記的是許智生。許智生在任縣工委書記的兩年時間裏,是如何開展革命工作的?紅二師的起義又與他有什麼關係?讓我們一起去了解烈士許智生的事蹟。
 秋霧茫茫,露水重重,深秋時節的道林鎮金華村,就像一幅水墨畫般有濃有淡。畫裏的小山丘上,樹木花草茂密濃郁,隨風擺動,像是訴説着這裏的歷史。小山丘旁的村道邊,一塊醒目的紀念碑,道出了曾經的輝煌。
道林鎮金華村許智生家舊址 道林鎮金華村許智生家舊址
時針回撥到上世紀初期,這裏是許氏祠堂的所在地,又稱“泉口祠”,寧鄉道林長衝許氏族人曾在此置辦學堂,所以許氏祠堂又得名“許氏務本學堂”。祠堂附近有條件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這裏接受教育,許智生就曾在這裏就讀。“許智生出生於農耕世家,家庭條件不算優越。但家裏對教育比較重視,先後送他在私塾和族校學習,讀了一些書。”寧鄉市政協文史調研員陶子林介紹。 [1] 

許智生個人生活

許智生家就在離祠堂不遠的金華村南萼衝,家裏兄弟兩個,父親送許智生進學堂接受教育。許智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先進思想,結識了一批進步人士,同鄉許抱凡就是其中之一。“許智生與許抱凡兩家就隔幾里地,許抱凡是寧鄉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之一,民國十年(1921)就入黨了。許抱凡入黨以後,就與許智生有聯繫,他們溝通得比較多,許智生主要是受許抱凡的影響而走上革命道路的。”許氏族人許冬武介紹。
許氏族人許冬武 許氏族人許冬武
在進步思想的引領下,民國十三年(1925),許智生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我縣成立黨組織後最早加入的黨員之一。入黨後,許智生受黨組織委託,擔任中共銀田特支(湘潭縣早期農村黨支部)組織委員。“許智生表現比較優秀,黨組織安排他到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相當於現在的黨校)進行學習。學習回來後,在湘潭參與農運工作,是湘潭的農運特派員。大革命時期,他的活動軌跡大部分在湘潭範圍內。”陶子林説。 [1] 

許智生人物事件

  民國十五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上海爆發,國民黨反動派查封、解散革命組織和進步團體,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白色恐怖迅速籠罩全國,多個省份黨組織受到了嚴重摧殘,寧鄉、湘潭等地也不例外。三年多時間,縣委機關先後在縣城桔子園、石橋鋪、唐市靈官廟、望北鎮張氏祠堂、大成橋等駐地開展活動。民國十六年(1928)四月,設立在望北鎮張氏祠堂的縣委機關遭到破壞,全縣黨組織因此解體。8個月後,根據中共長江局的指示,嚴嶽喬、鍾傑等13名地下黨員在大成橋開會,決定成立中共寧鄉地下工作委員會,準備武裝起義,各自分頭活動,尋找和散播革命種子。就在這個時期,在許氏祠堂教書的許智生挺身而出,接下了上級黨組織的任務。
“那時寧鄉準備建立紅二師,鍾傑負責軍事,許智生負責黨的組織工作。因為是地下活動,主要是負責情報、聯絡,為紅二師的建立打下了基礎。”陶子林介紹。民國十九年(1930)九月,紅二師成立時,上級黨組織決定:中共寧鄉地下工委負責人鍾傑專做軍事工作,改派許智生擔任縣工委書記、蕭梅雨任組織委員、夏大昌任宣傳委員。因為許智生在許氏祠堂(許氏務本學堂)擔任教員,縣委機關也就設在這裏。“許智生在民國十九年(1930)九月到民國二十一年(1932)六月,將近兩年的時間擔任縣工委書記,這段時間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相當嚴重,所以他能夠在這個時期出來擔任縣工委書記要有很大勇氣和毅力。”陶子林説。
紅二師組建過程中,因為革命形勢不明朗,所以隊伍組建並不容易,於是作為縣工委書記的許智生勇挑重擔,發動全縣各鄉鎮黨支部、小組和黨員參與紅二師活動,輸送人員加入戰鬥隊伍,或者蒐集情報,為紅二師提供服務。陶子林説:“那時候工作量很艱鉅,因為白色恐怖,黨內有些人情緒比較低落,有的脱離共產黨,有的則潛伏下來,還有的外出了。所以許智生他們那時候能夠留下來堅持鬥爭,已經很了不起了。”
通過許智生、鍾傑、嚴嶽橋等革命人士的動員和努力,紅二師隊伍逐漸壯大。紅二師組建後,開展了一年多的游擊戰爭並多次獲勝,狠狠打擊了當地地主劣紳的氣勢,極大震撼了國民黨寧鄉當局。
然而,民國二十年(1931)十二月,紅二師攻打姜畲時,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遭遇慘敗。至此,紅二師的起義以失敗告終。民國二十一年(1932)六月,紅二師大隊長梅仲登在長沙被捕叛變。“梅仲登叛變後,把整個黨組織的機密都泄露了,國民黨就開始抓捕寧鄉的黨組織成員,所以他們就不得不外出,其中包括許智生。”陶子林説。
當時,縣委機關駐地許氏祠堂也遭到破壞,寧鄉的黨組織再一次解體。許智生被迫流亡到浙江泰順縣,在泰順縣,他打入國民黨內部,卻不幸被當地國民黨駐軍發現,將他殘忍殺害,時年32歲。死後歸葬於寧鄉市道林鎮金華村謝家塘(灣)組,解放後,許智生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 
許智生烈士墓紀念碑 許智生烈士墓紀念碑

許智生人物評價

“許智生在寧鄉革命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我們不能忘記這樣的革命烈士。”陶子林感慨地説。“作為革命烈士的後代,我們以他為榮,對革命事業,對現在的建設,我們都是特別支持和擁護,也希望把革命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許智生孫子許抗標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