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家溝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轄村)

鎖定
許家溝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1]  ,位於萊蕪區東北10公里,張家窪街道辦事處偏東北3公里處,地處丘陵。村東為青楊行村,村西為南山陽村,村南為王家莊村。全村現有250户,721口人,土地面積1021畝,村中有一條通往青楊行至苗山的東西公路。 許家溝村內有一條南北向的蜿蜒曲折的深溝,主溝3公里長,常年有水,尤其是夏季,村北山嶺的水及村中雨水全部流入溝中,再流入王家莊河後匯入汶河。
中文名
許家溝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萊蕪區東北10公里
面    積
1021 畝

許家溝村村莊簡介

許家溝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位於萊蕪區東北10公里,張家窪街道辦事處偏東北3公里處,地處丘陵。村東為青楊行村,村西為南山陽村,村南為王家莊村。全村現有250户,721口人,土地面積1021畝,村中有一條通往青楊行至苗山的東西公路。
許家溝村內有一條南北向的蜿蜒曲折的深溝,主溝3公里長,常年有水,尤其是夏季,村北山嶺的水及村中雨水全部流入溝中,再流入王家莊河後匯入汶河。
據《許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8年)許姓建村,因村內有深溝,冠以姓氏,故名許家溝。後許姓搬遷,仍沿用原名。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王善保·許家溝”。1950年,許家溝村政權成立,下設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社長為楊鳳明。1955年許家溝村民全加入初級社,村民按“地四勞六”分糧。1957年初,實行“按勞分配”。1958年許家溝村隸屬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屬張家窪鎮;2001年張家窪鎮改稱張家窪街道辦事處後,許家溝村又屬張家窪街道辦事處至今。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許家溝村隸屬於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1] 
許家溝村民自明朝初年聚居此處,繁衍生息,村內現有楊、亓、李、張、劉、呂、陶、卜、馬、谷10姓,以楊氏、亓氏居多。村民世代和睦相處,耕讀傳世,民風淳樸,勤勞勇敢。

許家溝村詳細介紹

在村兩委的帶領下,1957年春修建了村西南大壩,壩頂寬3米,壩基寬120米,深12米,長400餘米。到了1958年存滿水,灌溉糧田100餘畝。1959年春開始修建村西白石泉壩,1960年4月份竣工,壩頂寬約4米,壩基寬200餘米,最深處15米,長500餘米。此壩中有泉水,常年不幹,灌溉面積200畝。村民嚐到了興修水利多打糧食的甜頭,又修建了村北壩,1968年竣工。壩頂寬5米,壩基寬210米,深18米,長550米。後來村民在壩堤上種植了楊樹,槐樹,有專人看管,因修建學堂需要樹木全部砍伐。1989年後,村裏將北壩承包給亓林順,户主在壩中放養魚苗,並在堤壩上遍栽楊樹、槐樹、玫瑰、金針等。春夏時節,綠樹成萌,是村民乘涼遊玩之地。
勤勞勇敢的許家溝村民修建了三個壩後,又開始設計動工修橋。“立新大橋”,始建於1973年春,1974年竣工通車,這是有史以來村中唯一的一座橋,面寬8米,高18米的東西向的三孔石橋。站在大橋上極目北望,山青水秀;向南看去,綠樹成蔭。夏季雨水之時,好似黃河東流水一泄千里,為村中一大美景。
村民修了立新大橋,生產有了方便之路。村兩委帶領村民於1974年春開始在村東修建渠道,高10米,長300多米,揚程使用鐵管70多米,鐵管下端有一座機房,房內有50馬力的柴油機。自1990年村中架了電改用電機,從青楊行水庫提水,通過立新大橋上面的南側,流入村西,灌溉面積400餘畝。
許家溝村有很多人從事革命。1940年抗日戰爭時期,許家溝村張金源在楊家橫戰鬥中壯烈犧牲。1941年日本鬼子包圍了響水灣,當時楊其順、劉學書與敵人搏鬥,當場犧牲。後追認為烈士。1947年孟良崮戰鬥中陶春榮壯烈犧牲。1952年朝鮮戰爭,亓林曾為國捐軀。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村人革命熱情、堅韌忠勇可見一斑。1947年,國民黨住進禿尼山。有一位老太太名叫沙秀芳,挎着籃子假裝上坡摘豆角及時與民兵通信,後來敵人包圍許家溝村,因村黨組織早有準備,軍民無一人受傷,許家溝村堪稱擁軍模範村。
革命英雄人物楊同祿,1938年入伍,1940年入黨,1971年犧牲於河南南陽縣,是裝甲兵軍務處處長。
村中的老革命楊鳳明,從1945年到1965年任書記20年間,帶領村民修水庫,封山造林,實驗新型優良品種,實驗新式農具等,因貢獻突出,1950年出席過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大會,給今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1943年(民國32年)遇到歷史上少有的大旱,大歉年又加上日本鬼子進村搶劫,村民無糧吃,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外出逃荒、要飯,連病加餓,共死大人小孩30餘人,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災難可見一斑。
許家溝人一貫崇尚文明,重視教育。1937年村中就有私塾,李聖功為老師兼校長。1941年創立小學,名叫“抗戰小學”,校長為張思勳。1976年在小學基礎上又創立了初中,校長是張煥盈。 l978年初中班合併到南山陽聯中。1984年許家溝村劃為張家窪鎮,初中上王善中學就讀。1998年張家窪在沈家莊蓋起了一座四層教學樓,校名為張家窪二中,村中學生上初中去張家窪二中。1999年張窪鎮合班並校,村小學併入王家莊小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許家溝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30人,其中楊鳳俊是第一個本科生,1977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第二個是楊學華,考入山東師範大學。至今該家族中有6人考上名牌大學,人們説許家溝出大學生,就出自楊氏之家。
許家溝村民自古勤勞耕作,亦不乏經商之精明。耕作之餘,心靈手巧的手藝人也搞多種經營。鐵匠楊同生爺們,有名的石匠亓林鋪,都靠手藝發家致富了。
村民楊德玉從1987年辦起了大型養雞廠,至今養雞興旺。1988年李孝福兄弟6人合辦了建築隊。1999年楊永安、楊永先兄弟二人都辦起了養豬場。養羊户也發展到十幾家。截至2002年全村共有4家經銷處,搞運輸的有拖拉機7輛,5輛三輪車。許家溝村由貧窮奔向小康,居民生活日益殷實。
1990年村開始通電,截止2002年,村裏家家户户有電視,多半村民家中安上了電話。
1992年萊蕪建立地級市以來,許家溝村更是月新日異。村中東西向路面加寬且墊上40公分的粘土沙子。村東灌渠重修,發展果園200餘畝。1999年實行農業結構調整,對村西山嶺薄地進行深翻整平。2000年冬又對村北、村東進行荒山開發,開發荒地百餘畝。家家户户地頭地邊載玫瑰,是村民收入來源之一。
退休教師楊鳳舞,是位勤勞善良的老人,2001年他把村中所有的烈士及英雄人物刻入石碑,以紀念先人,教育後人。
勤勞善良的許家溝村民,他們自明朝初年(1368年)居於此,世世代代和睦相處,相信許家溝村的明天更美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