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厚澤

鎖定
許厚澤(1934年5月4日—2021年8月31日),安徽歙縣,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 [2]  [74-75] 
許厚澤195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工程系;1955年—1958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72]  ;1956年—1962年就讀於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  ;1983年4月—1996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64]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 [74]  ;2021年8月31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7歲 [10-11] 
許厚澤長期從事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3] 
中文名
許厚澤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安徽歙縣
出生日期
1934年5月4日
逝世日期
2021年8月31日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許厚澤人物生平

1979年,許厚澤在澳大利亞參加學術會議留影 1979年,許厚澤在澳大利亞參加學術會議留影
1934年5月4日,許厚澤出生於安徽歙縣。
1951年—1955年,就讀於同濟大學測量工程系。
1955年—1958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72] 
1956年—1962年,就讀於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 
1962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室主任、副所長。
1983年4月—1996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64]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3年—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 [74] 
2021年8月31日,在武漢逝世,享年87歲 [10-11] 

許厚澤主要成就

許厚澤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17年9月,許厚澤參觀會議展覽 2017年9月,許厚澤參觀會議展覽
許厚澤早年參與中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的研究。繼後,從事了大量的軍事和空間技術測繪保障的研究工作。作為技術負責人,參與國家重力網85系統及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中絕對重力網的建立。
20世紀70年代,許厚澤從事地震監測工作,並在中國開拓固體潮潮汐及負荷形變研究;20世紀80年代,領導建成了中國重力潮汐基準以及中國沿海及東西重力潮汐剖面,給出各種精密天文、大地及地球物理測量的潮汐改正模型,研究了具有特色的褶積與球諧函數混合的海洋負荷解算方法,發展了顧及地幔側向不均勻性、橢率、自轉及滯彈性的地球潮汐理論。檢測出地球液核近週日擺動及自由振盪週期和共振強度以及海洋和大氣的重力效應;20世紀90年代,領導開展了衞星測高資料在中國近海海域海洋地球物理中的應用研究。
許厚澤在中國國內率先開展了衞星重力的研究。還參與了“國際三維岩石圈結構研究計劃”以及國際大地測量協會組織的亞太空間動力學研究計劃“。 [75] 
  • 學術論著
許厚澤專著《青藏高原的大地測量研究》 許厚澤專著《青藏高原的大地測量研究》
截至2021年8月,許厚澤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0餘篇 [10]  ,其中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1]許厚澤.青藏高原的大地測量研究[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77] 
[2]許厚澤.固體地球潮汐[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78] 
[3]許厚澤,趙其國.長江流域洪澇災害與科技對策[M].科學出版社,1999. [79] 
[4]許厚澤.衞星重力研究:21世紀大地測量研究的新熱點[J].測繪科學,2001,26(3):3. [80] 
[5]周旭華,許厚澤,吳斌,等.用GRACE衞星跟蹤數據反演地球重力場[J].地球物理學報,2006,49(3):6. [81] 
[6]周旭華,吳斌,許厚澤,等.數值模擬估算低低衞—衞跟蹤觀測技術反演地球重力場的空間分辨率[J].地球物理學報,2005,048(002):282-287. [82] 
[7]許厚澤,周旭華,彭碧波.衞星重力測量[J].地理空間信息,2005(1):3. [83] 
[8]鄭偉,許厚澤,鍾敏,等.GRACE衞星關鍵載荷實測數據的有效處理和地球重力場的精確解算[J].地球物理學報,2009(8):10. [84]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79年
第17屆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大會 [34] 
澳大利亞
1996年11月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八屆重力學與固體潮及重力儀器學術討論會 [66] 
長沙
1999年
重力與固體潮學術年會 [29] 
長沙
2000年10月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六屆年會 [67] 
武漢
2002年
全國大地測量學術年會 [29] 

2002年8月
國際重力與大地水準面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16] 
希臘
2003年
兩岸重力及水準面研討會 [17] 
台灣
2005年11月
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 [51] 
上海
2008年9月
第16屆國際固體潮會議 [63] 
德國
2008年12月
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2008年會議 [49] 
上海
2009年10月
“深地科學重大前沿問題”第S11次香山科學會議 [25] 
北京
2009年10月
湖北省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重點實驗室2009年度學術交流及戰略規劃討論會 [57] 
洪湖
2010年7月
第二屆亞洲超導重力工作會議 [59] 
台灣
2011年10月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 [65] 
長沙
2011年11月
“對地觀測與導航”第3次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 [6] 
北京
2011年11月
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2011年會議 [47] 
上海
2011年11月
2011形變測量國際研討會 [58] 

2012年6月
泰山學術論壇—現代大地測量技術發展及新應用專題暨陳俊勇院士學術思想研討會 [26] 
青島
2012年11月
“現代大地測量及其地學應用研究”2012年度學術交流會 [62] 
武漢
2013年4月
第17屆國際地球潮汐會議 [19] 
波蘭
2013年10月
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Asia-Pacific Space Geodynamics,APSG)主題年會 [60] 
美國
2013年11月
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2013年會議 [48] 
上海
2014年
歐洲地球科學大會 [12] 

2014年4月
“地球圈層動態過程的大地測量研究”學術交流會 [61] 
武漢
2015年4月
現代工程測量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2015年會議 [50] 
上海
2015年9月
葉叔華院士科學精神和學術思想研討會 [5] 
上海
2016年7月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學術討論會 [32] 
天津
2018年
首屆長江保護與發展高端論壇 [37] 
南京
2018年
首屆長江保護與發展高端論壇 [73] 
南京
2018年5月
“關於高程系統的思考”高端學術講座 [52] 
上海
2020年9月
中國衞星導航定位協會年會 [31] 
武漢
2021年6月
第19屆“地球動力學與固體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36] 
武漢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2004年
利用GPS技術研究東亞地區地殼運動 [54] 
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
2001年
《固體地球潮汐》 [56] 
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
2015年
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 [27] 
“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中國地殼運動監測網絡絕對重力基準網建設 [11] 
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

國家北斗二代導航系統 [11]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地球重力場的衞星重力探測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33] 
國家基金重點課題

大地水準面的模擬及內插精化研究 [33] 
國家基金面上項目

東北亞地殼運動與構造亞板塊分區 [33] 
國家基金面上項目

青藏東部地區GPS觀測與研究 [33] 
中國科學院方向性創新項目

中期韓東北亞地區地殼運動合作研究 [33] 
國家政府間技術合作項目
  • 發明專利
時間
專利名稱
專利號
2012年
基於雙星相鄰能量差分原理的星載加速度計數據標校方法 [41] 
ZL201110130445.8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86年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3] 
1987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3] 
1987年
利用延拓到地球內規則球面的虛擬單層密度確定地球外部重力場的方法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3]  [8] 
1998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3] 
2009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3] 
2012年
衞星重力反演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
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70] 
2012年
衞星重力反演的關鍵技術和科學應用
中國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42] 
2012年
高動態定位與多模導航及大氣海洋星座探測綜合測試處理方法及應用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 [40] 
2013年
地球自由振盪的檢測與理論研究
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39] 
2013年
衞星重力精密測量及其在地震、水文、海洋、冰川等領域的科學應用 [71]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8年
空間高動態精密定位及其綜合測試理論與關鍵技術及重大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38] 
2021年10月
複雜環境冰川地形與冰量變化雙站InSAR精密測量關鍵技術及應用
測繪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35] 

許厚澤人才培養

  • 學科建設
2001年,許厚澤(右3)參加學生畢業典禮 2001年,許厚澤(右3)參加學生畢業典禮
20世紀80年代,許厚澤提出通過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天文學等學科交叉,建立一個新興前沿學科—動力大地測量學學科。 [11] 
  • 培養成果
許厚澤培養的學生遍佈中國國內外,其中不少已成為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的科技骨幹 [22]  ,如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教授沈雲中 [13]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和平 [14]  ,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學院教授樓立志 [15]  ,引力物理專家羅俊院士等。 [44] 

許厚澤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79年
1983年
湖北省特級勞動模範 [10] 
1984年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 
1990年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 
2000年
彭蔭剛獎教金 [20] 
2004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8] 
2006年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69] 
2008年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傑出貢獻教師”榮譽稱號 [24] 
2013年
2019年
繪地理信息傑出成就獎 [43] 
2021年10月
衞星導航定位終身成就獎 [9] 

許厚澤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3年6月—1988年4月
1988年4月—1993年3月
1988年
湖北省地球物理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66] 
1992年4月—1994年6月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六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7] 
1993年3月~1998年3月
2013年
中南大學名譽教授 [45] 
2015年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委員 [55] 

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計劃(APSG)主席 [21] 


國際地潮委員會主席 [8] 

國際重力委員會副主席 [8] 

《國際大地測量》編委 [8]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員會委員 [10] 

中國地震局科技委員會委員 [10] 

中國衞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 [10]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 [10] 

“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 [21] 

同濟大學兼職教授 [46] 

自然資源部現代工程測量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 [53]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六屆常務理事會理事 [68] 

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4屆—8屆) [75] 

許厚澤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2011年,許厚澤與妻子楊慧傑在南昌滕王閣前留影 2011年,許厚澤與妻子楊慧傑在南昌滕王閣前留影
許厚澤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小學期間輾轉多地求學,直至初中轉至上海讀書才算安定下來。 [11] 
  • 婚姻家庭
許厚澤的妻子是楊慧傑 [28]  ,兩人育有一兒一女。 [30] 

許厚澤人物評價

1997年,許厚澤與周光照(右)參加會議期間交談 1997年,許厚澤與周光照(右)參加會議期間交談
“許厚澤為中國大地重力學步入國際先進行列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評) [9] 
“許厚澤一生堅持真理、淡泊名利、厚德載物,一生執着於中國的科技事業,一生奉獻於在國的研究事業,是中國科學家的傑出代表,為中國科學研究、科技發展,為中國大地重力學發展鞠躬盡瘁,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評) [10] 
“許厚澤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是在中國走向現代化進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湖北日報》評) [23] 
“許厚澤是中國測繪界學術泰斗,為中國大地重力學步入國際先進行列作出重大貢獻,為中國測繪科技進步和中國測繪學會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中國測繪學會評) [7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