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鎖定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簡稱精密測量院)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融合組建而成,是中國科學院在湖北省設立的首個創新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順應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要求,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的具體舉措。 [1-2] 
1957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製圖研究室成立;1958年,建立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研究室;2019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組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4] 
據2023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學術型碩士點、3個工程專業型碩士點、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在學研究生574人,其中,在籍學生480人,留學生4人,聯合培養研究生90人;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1個國家級野外台站、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省重點實驗室、以及多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台。 [2]  [9]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外文名
Innovation Academy for Precision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創辦時間
2019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院長:周欣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
碩士點
7個(一級學科學術型)
2個(專業碩士類別)
1個(專業碩士領域)
博士點
3個(一級學科)
3個(二級學科)
博士後
3個(科研流動站)
地    址
武漢市武昌小洪山西30號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機構前身

  •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時期
1958年,建立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研究室,中國科學院武漢電子研究所成立。
1959年,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研究室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數學計算技術暨自動化研究所。
1961年,中國科學院武漢電子研究所同中南五省的廣州電子學與半導體研究所等十二個研究所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中南電子研究所。
1962年,中國科學院中南電子研究所併入中國科學院中南物理研究所並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中南物理研究所。
1970年,中國科學院中南物理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湖北物理研究所。
1978年,中國科學院湖北物理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
1979年,中國科學院數學計算技術暨自動化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所。
1986至1988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建成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6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合併組建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2001年,由湖北省科學技術廳批准,“武漢磁共振研究中心”於2001年建立,依附於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為掛靠單位。
原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辦公大樓 原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辦公大樓
2003年,經中國科學院認可,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與上海光機所聯合設立“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與華中科技大學等共同組建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 [4] 
  •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時期
1957年,中國科學院測量製圖研究室成立。
1959年,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製圖研究室改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測量製圖研究所。
1961年,測量製圖研究所、武漢高空物理研究所、湖北機械研究所三所合併為中國科學院測量及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0年,改屬國家地震局更名為地震大隊(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辦公大樓 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辦公大樓
1978年,恢復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4] 
2023年10月,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原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製、聯影集團協力創新轉化的人體肺部氣體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獲國家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創新產品)。 [23]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合併組建

2019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組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 [4]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掛牌成立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掛牌成立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人員編制

據2023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有職工600餘人,包括4位院士、12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位國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正高級科技人員中,國家和省部級人才佔比超過60%。 [2] 
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許厚澤葉朝輝孫和平劉買利 [5]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周欣、 [6]  鄭安民 [7]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鄭安民、 [7]  賴炫揚 [8] 
(注:名單不全)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科研部門

據2023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所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1個國家級野外台站、2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省重點實驗室、以及多個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台。 [2]  [9] 
國家重點實驗室: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武漢磁共振中心
國家級野外台站:武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湖北省級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環境與災害監測評估重點實驗室
國家及省部級科研平台:國家衞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導航部、江漢平原小港濕地生態站等研究室(站)、計算與勘探地球物理研究中心 [9]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科研成果

  • 科研特色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立足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面向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開展原子頻標與精密測量物理、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綜合定位導航授時、腦科學與重大疾病以及多學科交叉的數學計算等研究,促進以原子頻標、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測量、地震探測等精密測量技術為核心的學科發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大優勢方向。 [10]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科研思路圖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科研思路圖
  • 科技創新
2022年4月,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高克林研究團隊成功研製105億年偏差不到1秒的鈣離子光頻標,成為國際上第五種不確定度指標達到10-18量級的光頻標。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應用物理評論》。當前世界測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是光頻,最高精度已達10-18量級。其中原子光頻標是光頻精密測量的典型代表,是目前準確度最高的原子頻標。截至目前,國際上僅有鍶原子光頻標、鐿原子光頻標、鋁離子光頻標以及鐿離子光頻標等四種原子光頻標的不確定度達到了10-18量級。 [3] 
  • 科研獲獎
據2023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擁有中國專利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創新爭先獎、湖北省技術發明獎、湖北省自然科學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獎、湖北省優秀專利獎、湖北十大科技事件等百餘獎項。 [11] 
獲獎時間
獲獎名稱
獲獎類別
完成人(主要參加者)
2017
全國創新爭先獎
全國創新爭先獎
梅剛華
2016
星載銣原子鐘助力中國衞星導航系統領先國際
湖北十大科技事件
――
2016
一種永磁極化器
中國專利獎
周欣、孫獻平、劉買利、葉朝輝
2015
湖北科學獎成功‘點亮’人體肺部
湖北十大科技事件
――
2015
高性能星載銣原子鐘原子信號增強與穩定關鍵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獎
梅剛華、鍾達、安紹鋒、趙峯、王芳、祁峯
2014
核磁共振控制枱
中國專利獎
劉朝陽、裘鑑卿、葉朝輝
2014
原子頻標微波腔
中國專利獎
梅剛華、鍾達、安紹鋒、劉金廷、黃學人
2014
環境友好固體酸催化劑活性中心結構與性能的核磁共振研究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
鄧風、鄭安民、李申慧、楊俊
2014
高性能星載銣原子鐘原子信號增強與穩定關鍵技術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梅剛華、鍾達、安紹鋒、趙峯、王芳、祁峯
2013
氣體動力學方程整體解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
黃飛敏、王振
2013
高場核磁共振儀器關鍵技術及核心部件的開發與應用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劉朝陽、裘鑑卿、陳忠、葉朝輝、鮑慶嘉、李正剛
2013
地物探測多光譜激光雷達
湖北省技術發明獎
龔威、宋沙磊、田禮喬、祝波、史碩、李平湘
2011
全高程、全天時大氣探測激光雷達
國家技術發明獎
龔順生、程學武、李發泉、楊國韜、宋娟、戴陽
2010
基於體素形態學分析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系統研究盲人腦結構和腦功能的可塑性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吳光耀、雷皓、潘文舉、周潔、林富春、田志雄、黃雄、孫駿謨
2010
雙波長高空探測激光雷達
湖北省優秀專利獎
龔順生、賈漢春、王嘉珉、劉炳模、程學武、楊國韜
備註:本表格列舉了部分的科研獲獎內容,更多科研獲獎內容詳見 [11]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學術刊物

據2023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主辦的有《數學物理學報》(中、英文版)和《波譜學雜誌》。 [12] 
《數學物理學報》(A輯、中文版、雙月刊)被評為2001年度“百種中國傑出期刊”;2001年度影響因子在中國國內同類期刊中排名第一;國家核心期刊,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美國“數學評論”、美國“計算機科學與數學引文索引”、俄羅斯“文摘雜誌”、德國“數學文摘”、中國“中國科技期刊引文數據庫”、中國“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中國數學文摘”等收錄。 [13]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B輯、英文版、季刊)為SCI收錄刊物;2001年度影響因子在SCI收錄的中國國內同類期刊中排名第二;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國家核心期刊。 [13] 
《波譜學雜誌》是由中國物理學會波譜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共同主辦,創刊於1983年6月,季刊,中、英文混合刊,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被美國《化學文摘》 (CA) 、俄羅斯《文摘雜誌》(AJ)、《中國物理文摘》、《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版)》等,同時被英國出版的綜述評論《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美國出版的《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等國際核磁共振研究方面的權威刊物引用和收錄。 [14] 
《數學物理學報》 《數學物理學報》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波譜學雜誌》 《波譜學雜誌》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學科建設

據2023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類別、1個專業碩士領域、3個博士後流動站。 [9] 
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物理、化學、測繪科學與技術
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應用數學、固體地球物理學、自然地理學
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點(7個):物理、化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固體地球物理學、自然地理學、應用數學、基礎數學
專業碩士類別(2個):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
專業碩士領域(1個):測繪工程
博士後流動站(3個):數學、物理學、測繪科學與技術 [9]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教學建設

據2023年5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擁有在學研究生574人,其中,在籍學生480人,留學生4人,聯合培養研究生90人,博碩比接近1:1,先後與中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雲南大學等重點院校合作開辦多個“菁英班”。 [9]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合作交流

  • 政府合作
2019年6月14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與鄂州市政府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在鄂州市舉行。 [15] 
  • 戰略合作
2020年4月16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與幹細胞創新院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武漢舉行。 [16] 
  • 高校共建
2020年9月25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與華中科技大學舉行共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與生物醫學成像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17] 
  • 所企合作
2021年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與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開座談會並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18]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形象標識

  • 院徽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徽為: [19]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院徽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院徽
  • 釋義
院徽採用內外兩層的同心圓構成。外環為精密測量院名稱,上方是“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下方是英文名稱“Innovation Academy for Precision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橢圓軌道與紅色小球是原子與分子基本運動形態、空間衞星軌道形態的抽象表現,軌道上的刻度代表對空間和時間的精密測量,寓意精密測量院立足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推進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等多學科融合發展、創新突破。
APM三個字母,是精密測量院的英文簡稱。字母與橢圓軌道虛實結合,形態傾斜,顏色漸變,整體造型像是探索新發現的眼睛,離意精密測量院永遠瞄準科技創新目標,不斷做出前瞻性、引領性、戰略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院徽整體形象圓潤和諧,象徵精密測量全院人員團結一心、共創輝煌的強大凝聚力。在藍色的村託下,紅色的小球如日方升,生機勃勃,環繞的刻度猶如璀璨的光華,寓意精密測量院日新月異的發展前景。 [19]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精神理念

  • 院風
明德篤行 見微知著 [20] 
  • 釋義
明德:弘揚光明崇高的品德,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出自《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明確目標、堅定意志,踏踏實實、堅特不解。出自《中庸》:博學之,審問之,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見微知著:小中見大、以小見大,寓意從小事或事情的苗頭推斷認知其實質及發展趨勢。漢袁康《越絕書》:“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終。”
“微”藴意精密測量院的原子分子等微觀領域研究,“著”藴意精密測量院的地球和宇宙等宏觀領域研究。
“見微知著”體現精密測量院從微觀到宏觀的研究領域,又藴含探究客觀事物本質規律和發展趨勢的學科宗旨;也展現了精密測量院人既立足當前,潛心鑽研,認直負責做好自己的事,又識大體、顧大局,站在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細略高度深入觀察、宏觀思考的精神風貌。 [20]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現任領導

姓名
職務
院長
柳曉軍
黨委書記、副院長
王勇
副院長
洪成浩
紀委書記
參考資料 [21-22]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