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記憶

(大型系列紀錄片)

鎖定
《記憶》 這是一部歷時三年精心製作,再現二十世紀中國名人的特殊瞬間的大型系列紀錄片。這部由《東方時空》和中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制作的紀錄片,在忠實歷史真實的前提下,用新聞和藝術的手法再現歷史場景。 [1] 
中文名
記憶
類    型
人物,歷史,紀實
地    區
中國
首播時間
2011年1月1日

記憶劇情簡介

《記憶》用電視劇的製作手法還原歷史的真實過時,追尋紅色印記,探求文化源流。通過深層採訪、收集、挖掘相關事件及人物的大量歷史材料,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電視電影化的藝術手法 [2]  情景再現出極具感染力。

記憶分集劇情

    第1集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第2集

    梁思成,男,廣東省新會人,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學教育學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第3集

    盧作孚(1893-1952),原名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市合川人;中國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家境貧寒,輟學後自學成材;1925年創辦的民生公司是中國近現代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1952年在重慶服用安眠藥辭世;建國初年,毛澤東曾對黃炎培説: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4個人是我們萬萬不可忘記的,他們是:搞重工業的張之洞;搞紡織工業的張謇;搞交通運輸業的盧作孚;搞化學工業的範旭東。盧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三大領域,並且在幾個方面都各有成就。


    第4集

    焦裕祿(1922.8.16 - 1964.5.14),革命烈士,幹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羣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羣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鬥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着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有同名電影。有同名電視劇。


    第5集

    鄒韜奮(1895.11.5~1944.7.24),中國卓越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原名鄒恩潤,乳名蔭書,曾用名李晉卿。漢族,江西省餘江縣人。祖籍江西餘江。出生在福建永安。先後就讀於福州工業大學、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南洋公學中院,1919年由南洋公學上院機電工程科轉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文科。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第6集

    謝晉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漢族,廣東蕉嶺縣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軍官。謝晉元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等。民國抗日將領,淞滬會戰中以“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鼓舞了人民的抗戰熱情,後為叛徒殺害,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將。


    第7集

    老舍,本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北京滿族正紅旗人,原姓舒舒覺羅氏(一説姓舒穆祿氏,存疑),中國現代著名小説家、文學家、戲劇家。文革期間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於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終年67歲。夫人胡絜青(1905-2001)等等。


    第8集

    顧維鈞,字少川(外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漢族,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1912年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後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國民政府駐法、英大使,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1972年,出席聯大的章含之受毛澤東之託邀請其訪問中國大陸;1985年病逝於美國紐約,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鹿野前往弔唁;顧維鈞口述的600餘萬字的人物回憶錄,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外交的重要資料。


    第9集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衰年變法,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豔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其書工篆隸,取法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第10集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祖籍江蘇泰州,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在西方人的眼中,梅蘭芳就是京劇的代名詞,他的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崑曲有《遊園驚夢》、《斷橋》等。所著論文編為《梅蘭芳文集》,演出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


    第11集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洞口縣)人。蔡鍔曾經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


    第12集

    馮玉祥(1882.11.6—1948.9.1),民國時期著名軍閥、軍事家、愛國將領、著名民主人士;原名馮基善,字煥章,原籍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夏閣鎮竹柯村人,寄籍河北保定;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蔣介石之結拜兄弟。


    第13集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和學者。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


    第14集

    鄭正秋(1889-1935),導演,編劇。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廣東潮州人,生於上海。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我國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青年時期鄭正秋積極從事新劇評工作,1913年涉足影壇,編劇並參與導演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與張石川等創建明星影片公司,擔任編劇、導演。主要編導作品有《勞工之愛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


    第15集

    茅以升,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樑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上世紀30年代,主持設計並組織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樑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我國橋樑建設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主持我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唐山交通大學知名校友、老校長,並曾任北洋大學校長、南京大學工科主任、國民政府交通部橋樑設計工程處處長。他是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主要創建者,並擔任理事會前三屆理事長和第四、五屆名譽理事長。


    第16集

    宋慶齡,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鬥,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衞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衞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讚譽和熱愛,並享有崇高的威望。


    第17集

    劉伯承同志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劉伯承同志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兢兢業業,奮進不息,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他的歷史功績和優秀品德將永遠彪炳史冊。


    第18集

    晏陽初於1890年10月出生,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衞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衞、衞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


    第19集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無黨派人士,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1921年肄業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國留學,1929年回國後,從事文學創作。曾任第三屆、四屆、五屆、六屆中國作協主席,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第20集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本為漢族,早年亦以漢族人自居,晚年時為家庭利益選擇了苗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第21集

    陳獨秀(1879-1942),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啓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