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計,漢語一級字 [1]  ,讀作jì,會意字,最早見於戰國 [2]  。本義是算賬、總計、計算。引申為打算、謀劃等義。
(信息欄使用參考資料: [2]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字    碼
U+8BA1
五    筆
YFH
倉    頡
IVJ
字    級
一級字 [1] 
平水韻
八霽去聲 [3] 
總筆畫
4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部外筆畫
2
注    音
ㄐㄧˋ
筆順編號
4512

字源演變

計,會意字。從言,從十。“十”代表數字,會計算、合計意。在其眾字形中,所從之“十”,“圖A、圖B”為璽印中的復古寫法。“十”甲骨文作“丨”,西周金文作“圖C”,在古文字形體演變中豎畫上所加飾點常演變為橫,故至戰國時期“圖C”遂成“十”形。“圖A” 為戰國楚系文字,所從之“言”旁,亦較為特殊。戰國時期楚、三晉璽印中,“言”有“圖” (《戰國文字編》134頁)、 “圖D” (《戰國文字編》139頁“信”字所從之偏旁)諸形,與此類似。這種形體是“言”省去豎畫的特殊形體。 [4]  [5] 
《説文》:“計,會也,筭也。”段玉裁注:“會,合也。筭 ,當作算,數也。”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己丑,土彌牟營成周,計丈數,揣高卑。”又引申出計算利害得失之“計”。《戰國策·趙策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此引申義若用為名詞,即為“計策”之“計”。《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結算,算清
calculate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揣高卑。”
杜預注:“計所當城之丈數也。”
後漢書·段熲傳》:“計東種所餘三萬餘落,居近塞內。”
明吳廷翰《西倉儲蓄記》:“計所活逮四萬有奇,郡口賴以完。”

總計

漢王充《論衡·論死》:“天地開闢,人皇以來,隨壽而死,若中年夭亡,以億萬數,計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
清龔自珍《明良論三》:“累日以為勞,計歲以為階”。
沈從文《從文自傳·我的家庭》:“現在生存的還有五個,計兄弟姊妹各一,我應當在第三。”

商議,謀劃
discuss,scheme
計,謀也。——《廣雅》
以能遂疑計惡。——《國語·吳語》。注:“慮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趙策》
長安君計短。
計之曰。——唐·柳宗元《三戒》

考慮,計慮

《管子·中匡》:“計得地與寶,而不計失諸侯;計得財委,而不計失百姓。” 三國魏嵇康《釋私論》:“言不計乎得失而遇善。”
唐柳宗元《祭姊夫崔使君簡文》:“惟昔與君,年殊志匹,晝諮夕計,期正文律。”
孫犁《澹定集·〈文藝增刊〉更名、縮短刊期啓事》:“無間寒暑,不計陰晴。”
計處、計畫、計事、計辦
考察,審核
inspect,check
《管子·八觀》:“行其田野,視其耕芸,計其農事,而飢飽之國可以知也。”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將之道也。”
《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劉昫》:“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句計文簿,核其虛實。”
計勘、計制
考核官吏

《周禮·天官·大宰》:“八曰官計。”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官計謂三年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前後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計。”
宋王安石《上明州王司封啓》:“入參省計,出擁州麾。”

名詞
算法,算術
algorithm
《老子》:“善計,不用籌策。”
《漢書·東方朔傳》:“因留第中,教書計相馬射御,頗讀傳記。”
《後漢書·馮勤傳》:“八歲善計。”
李賢注:“計,筭術也。”
計歷
計簿
account book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於是明年上計,景公迎而賀之曰:‘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
《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謂齊王曰‘五官之計,不可不日聽也而數覽。’”
高誘注:“計,簿計也。”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越巂人任貴自稱太守,遣使奉計。”
計籌
呈送計簿的官吏,計使
official for escorting account books
《史記·儒林列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司馬貞索隱:“計,計吏也。”
《漢書·武帝紀》:“縣次續食,令與計偕。”
顏師古注:“計者,上計簿使也。”●唐陳黯《拜岳言》:“黯自關東,隨計來闕下,經華嶽。”
計節、計車、計吏
計策,計謀
plan,stratagem
計者,事之本也。——《戰國策·秦策》
計者,所以定事也。——《韓非子·存韓》
吾計已決。——漢·劉向《列女傳》
計無所出。——晉·幹寶《搜神記》
何以為計。——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測量或計算度數,時間的儀表
gage,meter

靜電計、體温計、温度計、安培計
估計,料想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問齊主何在,紿雲:‘已去,計當出境。’”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既盡飛衞之術,計天下敵己者一人而已,乃謀殺飛衞。”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龍飛相公》:“井深數丈,計必死。”

經濟力量,經濟開支
economy
《韓非子·難言》:“家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以為陋。”
宋陳亮《與葉丞相衡書》:“若能相與協力整齊五年,使民力稍蘇,國計可倚。”
《宋史·儒林傳七·真德秀》:“諸邑有累月不解一錢者,郡計赤立不可為。”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摺:“我須是他親子侄,又不爭甚家和計。”
國計民生
參考資料: [2]  [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會也。筭也。從言從十。古詣切 [7] 

説文解字注

會也。筭也。
會、合也。筭當作算。數也。舊書多假筭為算。
從言十。
會意。古詣切。十五部。 [8] 

康熙字典

jì《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𠀤音繼。《説文》:會也,算也。從言、從十。徐曰:十者,物成數。會意。《左傳·昭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禮·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注:書謂六書,計謂九數。《周禮·天官》:小宰以六計弊羣吏之治。注:弊,斷也。疏:六計,謂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為本,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也。
又《司會》注:司會,主天下之大計。疏:日計曰成,月計曰要,歲計曰會。《史記·平準書》:桑弘羊以計算用事。
又《玉篇》:謀也。《廣韻》:籌策也。《史記·項羽紀》:項梁召諸別將會薛計事。
又《淮陰侯傳》:計者,事之機也。
又計簿。《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會逸,奔郈,魴假使為賈正焉,計於季氏。注:送計簿於季氏。《前漢·武帝紀》:受計於甘泉宮。注:受郡國所上計。若今之諸州計帳也。
又計偕。《前漢·武帝紀》:元光五年,徵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注:令所徵之人與上計者俱來也。
又官名。《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為計相。師古注:專主計籍。《唐書·百官志》:司計、典計、掌計各二人,給衣服、飮食、薪炭。
又神名。《山海經》:東百三十里曰光山,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龍首,恆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琅邪郡有計斤縣。師古曰:即《左傳》所謂介根也。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劍南道有計州。
又姓。越有計然,後漢有計子勳。
又《集韻》吉屑切。音結。畫也。 [9]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方言集匯

◎ 贛語:jii4 列劃列計
◎ 粵語:gai3
◎ 潮州話:goi3 [10] 

字形書法

書法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書
隸書
草書
行書
楷書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全清
古詣切
kiɛi
集韻

去聲





吉詣切


入聲





吉屑切

韻略

去聲





吉詣切

增韻

去聲





吉詣切

中原

去聲
齊微



全清

ki
中州

去聲
齊微





江異切

洪武

去聲


全清
吉詣切
ki
參考資料: [11] 
參考資料
  • 1.    《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二級字表、三級字表)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引用日期2020-05-17]
  • 2.    計 漢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7]
  • 3.    計 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17]
  • 4.    李學勤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第179頁
  • 5.    計 字形演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5-18]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第15372頁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1997.07 :第141頁
  • 8.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第372頁
  • 9.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122頁
  • 10.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11-28]
  • 11.    計 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