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打魚歌

鎖定
《觀打魚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寶應元年(七六二年)七月。當時杜甫所依仗的至交老友嚴武被召還朝,杜甫戀戀不捨,坐船一直送了三百多里,從成都送到了綿陽(綿州)。綿州的地方官是杜甫的從侄孫,設宴招待。這設宴的地方,也就是觀漁的所在。詩寫打魚,現打,現賣,現做,現吃,寫得活靈活現。
作品名稱
觀打魚歌
出    處
杜工部集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觀打魚歌作品原詩

觀打魚歌
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鱍鱍色勝銀。
漁人漾舟沈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
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神。
潛龍無聲老蛟怒,迴風颯颯吹沙塵。
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
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
君不見朝來割素鬐,咫尺波濤永相失。 [1-2] 

觀打魚歌註釋解析

【鶴注】此寶應元年至綿州作。
綿州江水之東津①,魴魚色勝銀②。漁人漾舟沉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
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神③。潛龍無聲老蛟怒④,迴風颯颯吹沙塵。
(此敍打魚事。魴魚味美,故漁人取之。眾魚、赤鯉、潛龍、老蛟,俱屬伴説。龍潛,知幾之神。蛟怒,惡傷其類也。)
①綿州,屬川西道。《水經注》:綿水西出綿竹縣,又與湔水合,亦謂之郫江,又言是涪水。
②《爾雅注》:江東呼魴魚為鯿,一名。陸璣《疏》:魴魚廣而薄,肌肥甜而少肉,細鱗之美者也。《詩》:“魴魚赬尾。”又“鱣鮪發發。”《釋文》:“魚著網,尾發發然。”《韓詩外傳》發作。晉《白紵舞歌》:“質如輕雲色如銀。”
③鮑照詩:“池中赤鯉庖所捐。”陶弘景《本草》:鯉為魚中之主,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玉海》:景龍二年,明皇至襄垣,漳水有赤鯉騰躍。《西陽雜俎》: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不得吃,號赤鯉公。
④《易》:“潛龍勿用。”《楚辭》:“風颯颯兮木蕭蕭。”
饔子左右揮霜刀①,鱠飛金盤白雪高②。徐州禿尾不足憶③,漢陰槎頭遠遁逃④。
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觀娛亦蕭瑟。君不見朝來割素鬐⑤,咫尺波濤永相失。
(此復記魚鱠。鱠飛,言其薄。金盤,言其華。白雪高,言其潔且多。一句中含數義。禿尾槎,亦屬伴説。遠遁逃,聽其遁去也。【盧注】一飽之後,仍歸蕭瑟,亦何苦殘生。且此魚一經剖割,永與波濤相失,漁人能不見之而傷心乎。鍾雲:數語可當一篇戒殺文。此章兩段,各八句。)
①《西征賦》:“饔人縷切,鸞刀若飛。”
②辛延年詩:“金盤鱠鯉魚。”張協《七命》:“素膚雪落。”【張遠注】《大業拾遺錄》:松江獻鱸鱠,肉白如雪,不腥。所謂金虀玉鱠,東南之佳味也。
③【錢箋】《詩義疏》:似魴而大頭,魚之不美者,故里語曰:“買魚得,不如啖茹。”徐川謂之鰱,或謂之鱅。徐州禿尾,殆指此也。
④《襄陽耆舊傳》:漢水中出鯿魚,肥美,常禁人採捕,遂以槎斷水,因謂之槎頭縮項鯿。張敬兒為刺史,齊高帝取此魚,敬兒作書進曰,“奉槎頭縮項編一千八百頭。”峴潭有云:“試垂竹竿約,果得槎頭玉。”孫炎《釋爾雅》:“積柴木水中養魚曰槮。”襄陽俗謂魚槮謂槎頭,言所積柴木槎槮然也。
⑤《西征賦》:“華魴躍鱗,素揚鬐。”注:“鬐,脊也。” [5] 

觀打魚歌點評鑑賞

《懶真子》:
(冬天鄱陽湖中)土人集船數百艘,以竹竿攪潭中,以金鼓振動之,候魚驚出,即入大網中,多不能脱。惟大赤鯉魚,最能躍出。至高丈餘,後入他網中,則不能復躍矣……杜子美《觀打魚歌》雲:“綿州江水之東津……赤鯉騰出如有神。”僕親見捕魚,故知此詩之工。
後村詩話》:
前《打魚》篇,於眾魚中獨雲“赤鯉騰出如有神”,又云“魴魚肥美知第一”,而徐州禿尾、漢陰槎頭皆不足數。又云“既飽歡娛亦蕭瑟”,末雲“君不見朝來割素鬐,咫尺波濤永相失。”後《打魚》雲……,兩篇末句皆不忍暴殄之意,公詩深得風人之旨。
《唐詩歸》:
譚雲:魚何才之有?“常才”“棄卻”令人笑絕(“眾魚常才”句下)。鍾雲:是何胸中(“赤鯉騰出”句下)!鍾雲:七字説得門腹人敗興,抵得一篇戒殺文(“既飽歡娛”句下)。
杜臆》:
“眾魚”用“常才”字新。“赤鯉騰出”、“龍潛蛟怒”,如何想頭!他人觀打魚,賦不到此。
《初白庵詩評》:
題外着想,氣勢百倍豪雄。
《繭齋詩談》:
本是捉得魴魚,偏説走卻鯉魚,不惟周旋時禁(唐姓李,禁人食鯉魚),亦且靈蠢相形,妙有煙波。此是襯法。
《讀杜心解》:
前八句,敍打魚事。“鮁鮁”“數百”,皆“眾魚常才”耳;“赤鯉騰出”,特筆以表之,乃是主句。……鯉為人得,蛟龍惡之,故怒而鼓風:二句為“赤鯉”分外增勢。後八句,志啖膾事。
《杜詩鏡銓》:
二詩(此及《又觀打魚》)體物既精,命意復遠,一飽之後,仍歸蕭瑟,數語可當一篇戒殺文。
昭昧詹言》:
前段打魚,後段食龜。每段有汁稜,託想雄闊遠大。“潛龍”句汁漿。“既飽”句接上起下。功名富貴,何獨不然? [3] 

觀打魚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