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親職教育

(教育方式)

鎖定
親職教育,是指對家長進行的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稱職的好家長的專門化教育。俄羅斯學者稱之為“家長教育”或“家長的教育”。親職教育是歸屬於成人教育的範圍,因為父母都已成年。
中文名
親職教育
外文名
parental education
別    名
家長教育或家長的教育
德國稱為
雙親教育
倡導時間
三十年代
倡導國家
西方諸國

親職教育概念

正如我國台灣大學曾嫦嫦所著93年出版的《親職教育》一書所云,親職教育是從家庭教育演變而來的新概念,簡而言之,親職教育就是“怎樣為人父母”的教育,使為人父母者明瞭如何盡父母職責與職份的教育。

親職教育範圍

親職教育是歸屬於成人教育的範圍,因為父母都已成年。此外,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由社會來教育其家長,有時又被列為社會教育的範疇。德國教育會議則稱之為“生活援助”(Lebeshilfe)的對象,也涵蓋備婚的男女。為此,德國設立母親學校、雙親學校、夫婦研習會,日本設立親子劇場、公民館,美國設雙親研習機構、研製“父母行為量表”來測量父母的親職教育水平等。我國自改革開放以後,家長學校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極大促進親職教育水平的素質提升。尤其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相結合的親職教育體系正在形成特色,為當今世界各國教學者所讚賞,符合教育起始於家庭、形成於學校、完成於社會的終身教育的親職教育的走向規律。
國內外親職教育理論研究現狀表明,親職教育與家庭教育水平成正相關,親職教育被稱為家庭教育的主導教育,它涵蓋了父母的自身教育與父母對子女教育兩大範疇的教育素質內容,它是立足於親子關係基礎上的對家長實施的家長職能與本分的教育。

親職教育終生功課

因為在家庭每一階段,親子關係面臨的挑戰不同,親職教育水平要求亦不同。社會發展加速度,家庭教育常處於焦慮與矛盾之中,既想依戀傳統又欲追新,如何處置,只有接受親職教育,使之明瞭追新求異並非丟掉傳統,只是學會因時空改變需求相異做出調整的本領。當今許多家庭教育的困惑迫切需要親職教育的推行,真正從根本上提升家長的親職教育素質,這也是當前我國推行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課題。
親職教育的落實在於學習者願意面對親職教育的挑戰,明瞭處理親子關係中親職教育水平的主導地位,明瞭任何教育過程學習者都是接受人格先於接受觀點的規律,如何使子女先接受你這雙親的人格,而後接受你的成龍成鳳的教誨高見。

親職教育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異同

【相通之處】
教育體制上,二者均不屬於正規教育。換句話説,它們都是非正規的教育。
教育內容上,二者均系實際生活的需要,使教育與生活打成一片,此種教育針對生活而發,也以此生活印證教育。
教育目標上,二者都是促進孩童着眼於為人之道、處世之術及做事之方的習得。為人之道,首在誠實不欺、心平氣和及勤儉刻苦;處世之術,首先平凡、平淡及平實;做事之方,首在忍耐、負責及氣度。
教育功能上,二者對個人一生的前途,有決定性的作用,對社會的進步繁榮,有深遠的影響,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有密切的關連。
在教育使命上,二者致力於培養家庭中的好子弟,使其成為社會上的好公民,負起齊家報國的責任。
【不同之處】
在教育重心上,親職教育採孩童中心的立場,父母施教育宜顧及孩童的生活需要及困難;家庭教育父母中心的立場,父母以成人眼光、期望來施教。
在教育原理上,親職教育注重親情的交融與內心的感動;家庭教育注重倫理的啓廸與精神的感召。
教育模式上,親職教育採輔導的方式,注重鼓勵與引導;家庭教育採訓導的方式,注重訓誨與管理。
在教育氣氛上,親職教育強調民主,但不流於放任態度;家庭教育偏重權威,而易趨於嚴格管教。
教育方法上,親職教育運用多重角色,透過親情交流,試圖使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溝通和了解,減除代溝的存在;家庭教育利用身教和管教交互作用,企盼使子女依父母單一標準的價值行事。
從上述所羅列共同特徵的要項與析出相辨之異的要點來看,親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內涵,也是其精神支柱,進一步地説,親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精髓,也是其內在基礎,二者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加強與推動家庭教育的改進,需從貫徹親職教育的推行入門,才是根本的正途。就此觀點而言,親職教育可以説是一種新型的家庭教育,亦即現代家庭的新觀念與學理。但這並不意味着它有新的教育目標與內容,而是指父母教養子女觀念上、態度上與方法上的革新。確切地説,它是加重父母教養子女的職責,體認父母多元角色的教育功能,指出父母教育子女的根基,在於親情流露的至誠指導,而不在於倫理常規的訓誡管理。這完全是一種發乎情,出於愛,導之以理,化之以禮,既符合民主原則,又配合輔導原理而施行的現代家庭教育。 [1] 
參考資料
  • 1.    王連生︰《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頁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