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美鳴角鴞

鎖定
西美鳴角鴞(學名:Megascops kennicottii)是鴟鴞科、鳴角鴞屬的一種貓頭鷹。有9個亞種。體長22-24釐米,翼展142-190毫米;體重90-250克。雌性比雄性大。該物種有兩種顏色變型:灰色型面盤呈淺棕灰色,有細密的斑點,蠕蟲狀紋顏色較深。虹膜呈亮黃色,喙和蠟膜呈黑色。喙基部有黑色剛毛。耳毛短而尖,豎起時突出。冠部和上體呈棕灰色,下體比上體顏色淺,有黑色的軸條紋和不規則的橫紋。跗節長有羽毛,腳趾基部呈灰棕色,爪呈黑色角質狀。棕色型的羽毛和灰色型圖案相似,但整體顏色更紅褐色。
棲息地多樣化,包括河流、湖泊、河岸森林、沙漠以及開闊的松樹林和杜松林。夜間活動,一般在日落後20-30分鐘開始活動。飛行時無噪音,伴隨着輕柔的翅膀拍動和滑翔。捕捉長有翅膀的飛行昆蟲。小獵物通常當場被整個吞下,而較大的獵物則被用嘴帶到棲息處,分佈於北美洲西部,從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到墨西哥中部。
中文名
西美鳴角鴞
拉丁學名
Megascops kennicottii
別    名
西部鳴角鴞
外文名
Western Screech-owl, Western Screech Owl, Western Screech-Owl
同義學名
Otus kennicottii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鳴角鴞屬
西美鳴角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9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Elliot, 1867)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3] 

西美鳴角鴞形態特徵

西美鳴角鴞體長22-24釐米,翼展142-190毫米;體重90-250克。雌性比雄性大。該物種有兩種顏色變型:
灰色型面盤呈淺棕灰色,有細密的斑點,蠕蟲狀紋顏色較深。邊緣深色,不太突出,邊緣有淺色斑點。眼眉比周圍的羽毛稍淺,所以不是很突出。虹膜呈亮黃色,喙和蠟膜呈黑色。喙基部有黑色剛毛。耳毛短而尖,豎起時突出。冠部和上體呈棕灰色,有黑色軸條紋和細蠕蟲紋。肩角有白色的外網紋,邊緣黑色,在每個肩膀上形成一條白點線。飛羽有明顯的淺色和深色條紋,而尾巴則沒有那麼明顯的條紋。下體比上體顏色淺,有黑色的軸條紋和不規則的橫紋。上胸有一些類似黑點的寬軸條紋。跗節長有羽毛,腳趾基部呈灰棕色,有剛毛,部分有羽毛。爪呈黑色角質狀。
棕色型圖案相似,但整體顏色更紅褐色。 [4] 
西美鳴角鴞

西美鳴角鴞棲息環境

棲息地多樣化。在西北海岸,西美鳴角鴞棲息在空地、河流和湖泊邊緣潮濕的花旗松、西部鐵杉、西部紅雪松和錫特卡雲杉森林中。在更遠的內陸地區,它們佔據了低地落葉林的狹窄生態位,特別是沿河底的河岸森林。南部種羣居住在低地河岸森林、長滿橡樹的溪流邊、沙漠仙人掌和燭台仙人掌林、短葉絲蘭和豆科灌木叢以及開闊的松樹和松樹杜松林。它們避開茂密的森林,因為美洲雕鴞使用茂密的森林和高海拔的森林。一般來説,它們需要開闊的森林,有大量的小型哺乳動物和昆蟲獵物,以及築巢的洞穴。它們主要棲息在大樹的天然洞或啄木鳥洞中,但也棲息在落葉樹茂密的樹葉中,通常棲息在樹幹旁邊的樹枝上,或茂密的針葉樹中。 [4] 

西美鳴角鴞生長習性

西美鳴角鴞領地

西美鳴角鴞成鳥往往全年都待在繁殖地附近,而幼鳥則在秋季分散。巢穴周圍的小領地受到雄性的大力保護。在西南部的沙漠河岸地區,西美鳴角鴞的數量可能相當多,領地之間的距離可能只有50米。活動範圍要大得多,範圍從3到60公頃不等,但這些範圍沒有防禦,而且成對之間有很多重疊。 [4] 

西美鳴角鴞行為

夜間活動,一般在日落後20-30分鐘開始活動。飛行時無噪音,伴隨着輕柔的翅膀拍動和滑翔。如果棲息地受到干擾,將會變得一動不動。這種貓頭鷹在保衞巢穴時非常具有攻擊性,可能會攻擊人類。在直飛過程中,西美鳴角鴞飛行速度相當快,翅膀穩定拍動約每秒5次。它很少滑翔或盤旋,但在穿過樹林時可能會像蝙蝠一樣飛行,動作不穩定。翅膀寬闊,頭部內藏,使飛翔的鳥看起來粗短。 [4] 

西美鳴角鴞聲音

雄性最常見的叫聲是柔和的顫音“hoo-hoo-hoo...”,或彈跳球歌,在最後加速,但保持恆定的音調。它是由雄性在交配和築巢季節以及秋季和冬季提供的。這種呼喚本質上主要是領地性的。第二首歌曲是快速爆發的雙重顫音。其他叫聲是輕柔的“cr-r-oo-oo-oo-oo”作為問候叫聲,以及興奮時發出的尖鋭吠聲。 [4] 

西美鳴角鴞食性

主要在開闊的林地中、沿着開闊的田野或濕地的邊緣進行狩獵,或者短暫地進入開闊的田野。它們還捕捉長有翅膀的飛行昆蟲。小獵物通常當場被整個吞下,而較大的獵物則被用嘴帶到棲息處,然後撕碎。捕獲的獵物種類極其廣泛。最受青睞的獵物是小型齧齒類動物和鹿鼠、較大的昆蟲或小型鳥類,具體取決於數量。食丸中等大小,平均約為38毫米x19毫米。 [4] 

西美鳴角鴞分佈範圍

分佈於北美洲西部,從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到墨西哥中部。 [1] 
西美鳴角鴞分佈圖 西美鳴角鴞分佈圖 [1]

西美鳴角鴞繁殖方式

西美鳴角鴞的繁殖期在2月下旬,或者在南方早些時候,雄性開始在黃昏時歌唱,在領地周圍移動並在不同的棲息處鳴唱。在求愛期間,雄性和雌性在接近對方時會以二重唱的方式互相呼喚。當它們在一起時,它們會互相梳理對方的頭,並啃咬對方的喙。然後,雄性將其叫聲改為快速顫音,雌性則以短促的顫音作為迴應。 [4] 
該物種幾乎只在樹洞裏築巢。擴大的天然洞穴是首選,但它們也會使用舊的啄木鳥和腐爛的樹洞。巢穴通常距地面2-6米,但也可能高達15米。它們很容易在合適的巢箱中築巢。巢穴幾乎總是在落葉樹上,如橡樹、三葉楊、楓樹、懸鈴木和大柳樹,但也在大型仙人掌、花旗松和杜松上。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個亞種專門在仙人掌中築巢。不添加巢穴材料,並且巢穴比東美鳴角鴞的更乾淨。2-5枚(平均3-4枚)卵產在洞穴底部的天然鋸末屑上。平均窩數從南到北以及從海岸到內陸呈增加趨勢。每1至2天產卵一次,產下第一枚卵後開始孵化。孵化期約26天,羽化期約35天。雌性孵化卵並育雛,而雄性則將食物帶入巢穴。西美鳴角鴞是單窩孵化的,但如果失去第一窩,可能會重新築巢。成對的鳥經常會連續幾年重複使用築巢地點。終生配對,但如果前一個伴侶失去了,它們會接受新的伴侶。灰色型和紅色型的物種之間可以互相交配。 [4] 

西美鳴角鴞亞種分化

西美鳴角鴞(9亞種)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Megascopsk ennicottii aikeni
Brewster, 1891
2
Megascops kennicottii bendirei
(Brewster, 1882)
3
Megascops kennicottii cardonensis
(Huey, 1926)
4
Megascops kennicottii kennicottii
(D. G. Elliot, 1867)
5
Megascops kennicottii macfarlanei
Brewster, 1891
6
Megascops kennicottii suttoni
(R. T. Moore, 1941)
7
Megascops kennicottii vinaceus
Brewster, 1888
8
Megascops kennicottii xantusi
Brewster, 1902
9
Megascops kennicottii yumanensis
(A. H. Miller & L. Miller, 1951)
[2] 

西美鳴角鴞保護現狀

西美鳴角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1] 

西美鳴角鴞種羣現狀

趨勢理由:截止2016年,該物種在過去40年中在北美經歷了統計上顯著的大幅下降(40年來下降了98.8%,相當於每十年下降67.2%;數據來自Breeding Bird Survey和/或Christmas Bird)計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