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美鳴角鴞

鎖定
東美鳴角鴞(學名:Megascops asio)是鴟鴞科、鳴角鴞屬的一種貓頭鷹。體長18-23釐米。翼長145-175毫米。尾長62-100毫米;體重125-250克。有兩種形態:灰褐色形態:面盤呈淺灰褐色,有細小的斑點或較深的蠕蟲狀羽紋。白眼眉,虹膜明黃色,耳叢短,直立時突出;喙呈橄欖綠色,喙基呈淺灰棕色。上體為灰褐色,有黑色軸條紋和細橫條紋或粉絲狀斑點。灰紅色形態:總體羽毛圖案與灰褐色形態的東美鳴角鴞相似,但一般顏色分別為灰色或狐狸紅色。
棲息於開闊的混合林地、落葉林、公園、樹木繁茂的郊區、溪流沿岸的河岸森林和濕地、成熟的果園以及沼澤、草地和田野附近的林地。是夜行性鳥類,日落後開始活動。東美鳴角鴞飛行速度相當快。獵物種類極其廣泛,包括小型齧齒類動物鹿鼠、蝙蝠和鼴鼠,大型飛蟲,多種小型鳴禽和大型鳥類例如北山白鴞、巖鳩和頸松雞等。分佈於北美洲東部,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
中文名
東美鳴角鴞
拉丁學名
Megascops asio
外文名
英文 Eastern Screech-owl, Autillo yanqui, Eastern Screech Owl, Eastern Screech-Owl
法文 Petit-duc maculé
德文 Ostkreischeule
同義學名
Otus asio (Linnaeus, 1758)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鳴角鴞屬
東美鳴角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5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4] 

東美鳴角鴞形態特徵

東美鳴角鴞體長18-23釐米。翼長145-175毫米。尾長62-100毫米;體重125-250克。
灰褐色形態:面盤呈淺灰褐色,有細小的斑點或較深的蠕蟲狀羽紋,邊緣呈黑色。眼眉比周圍的羽毛更蒼白。眼睛是明亮的黃色。耳叢短,直立時突出。喙的蠟質呈綠色或橄欖色,喙基部的鬍鬚呈淺灰棕色。上體為灰褐色,有黑色軸條紋和細橫條紋或粉絲狀斑點。頂冠有黑色的軸條紋和精細的深色蛭石紋。肩胛骨有黑色邊緣的白色網紋,在肩膀上形成一排白色斑點。飛行羽有明暗條紋。尾巴灰褐色,有斑點和深色的蠕蟲狀紋,有幾個細而蒼白的條紋。下體有黑色的軸條紋和不規則的交叉柵紋。上胸部有一些寬闊的軸狀條紋,類似於深色斑點。跗骨的羽毛長到灰棕色腳趾的底部,腳趾部分有羽毛和鬃毛。爪子是黑角質色。
紅褐色形態:總體羽毛圖案與灰褐色形態的東美鳴角鴞相似,但一般顏色分別為灰色或狐狸紅色。 [5] 
東美鳴角鴞

東美鳴角鴞近種區別

東美鳴角鴞容易與西美鳴角鴞混淆。區別的一種方法是喙的顏色:東美鳴角鴞的喙是灰綠色的,而西美鳴角鴞的嘴是灰色到黑色的。它們也可以通過不同的叫聲來區分,並且只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東部和德克薩斯州南部一起出現。 [5] 
東美鳴角鴞 東美鳴角鴞
西美鳴角鴞 西美鳴角鴞

東美鳴角鴞棲息環境

東美鳴角鴞棲息於開闊的混合林地、落葉林、公園、樹木繁茂的郊區、溪流沿岸的河岸森林和濕地(特別是在乾燥地區)、成熟的果園以及沼澤、草地和田野附近的林地。它們會避開茂密的森林,因為美洲雕鴞會使用那個棲息地。東美鳴角鴞還會避開高海拔森林。它們主要棲息在大樹的天然空洞中,包括乾燥天氣時向天空開放的空洞。在郊區和農村地區,它們可能棲息在建築物、棚車或水箱的鬆散木板後面。它們也會棲息在茂密的樹葉中,通常棲息在樹幹旁邊的樹枝上,或棲息在茂密的灌木叢中。 [5] 

東美鳴角鴞生活習性

東美鳴角鴞領地

東美鳴角鴞成體往往全年都待在繁殖地附近,而幼鳥則在秋季分散。兄弟姐妹往往會分散或聚集在一起。築巢地點周圍的小領地受到雄性的大力保護,但成對可能會在另一對的50米範圍內築巢。繁殖區域範圍從樹木繁茂的郊區的4至6公頃到更開放的農村地區的30公頃。活動範圍要大得多,可達80公頃,但這些活動範圍沒有防禦,而且成對之間有很多重疊。 [5] 

東美鳴角鴞行為

東美鳴角鴞是夜行性鳥類,日落後開始活動。東美鳴角鴞飛行速度相當快,翅膀拍動穩定(大約每秒5次)。它們很少滑翔或懸停,但在穿過樹林時可能會以不穩定的動作飛行。它們的翅膀很寬,頭部內藏,使鳥在飛行時看起來粗短。當受到威脅時,東美鳴角鴞會伸展身體並收緊羽毛,使其看起來像樹枝以避免被發現,但當它知道自己被發現時就會逃跑。在開放的棲息地,灰褐型鳥類傾向於棲息在樹幹旁邊,而紅褐型鳥類傾向於棲息在外部樹葉中,可能是因為熱量需求。 [5] 
東美鳴角鴞從黃昏到黎明狩獵,大多數狩獵是在黑暗的前四個小時內完成的。它們主要在棲息處捕獵,偶爾盤旋捕捉獵物。這種貓頭鷹主要在開闊的林地、開闊的田野或濕地邊緣捕獵,或者短暫地進入開闊的田野。當發現獵物時,東美鳴角鴞會迅速俯衝並用爪子抓住它。它們還會捕捉翅膀上的飛蟲。小獵物通常會當場被整個吞下,而較大的獵物則被用嘴帶到棲息處,然後撕成碎片。東部鳴角鴞會經常出沒於其活動範圍內的區域,在前幾個晚上它曾成功捕獵過這些區域。 [5] 

東美鳴角鴞聲音

雄性的聲音比雌性的聲音低。雄性最常見的叫聲A歌(A-song)是一種柔和的顫音——每次叫聲持續2到3秒,發出大約35個音符,並以不同的間隔重複。B歌(B-song)是一種下降的嘶嘶叫聲,通常在求愛期間發出。二重唱可以由A和B歌曲組成。雌性在保衞巢穴時往往會吠叫或鳴叫。幼鳥在出生的前三週會“偷看”食物,然後就會喋喋不休或哼哼起來。雛鳥需要食物時發出刺耳的“keeeerr-r-r-r”聲音。除非受到驚嚇,否則它們在飛行中不會鳴叫。 [5] 

東美鳴角鴞食性

東美鳴角鴞是機會主義的獵人,當獵物數量充足時,它們會轉向幾乎任何大小合適的獵物。捕獲的獵物種類極其廣泛,最受青睞的是小型齧齒類動物和鹿鼠。其他捕獲的哺乳動物包括木鼠、挪威鼠、花栗鼠、棉鼠、松鼠、鼩鼱、蝙蝠和鼴鼠。大型飛蟲也被捕獲。鳥類(包括多種小型鳴禽)和大型鳥類(例如北山白鴞、巖鳩和頸松雞)約佔東部鳴角鴞飲食的7%。在鳴禽大量遷徙期間,它們可能更容易被捕獲。其他獵物包括小魚、小蛇、蜥蜴、甲魚、小青蛙、蟾蜍和蠑螈,以及無脊椎動物,如小龍蝦、蝸牛、蜘蛛、蚯蚓、蠍子和蜈蚣。人們觀察到它們在漁民留下的湖冰洞或開闊的水域中捕魚。 [5] 
東美鳴角鴞也吐食丸,顆粒中等大小,平均約為3.8釐米×1.9釐米。它們呈緊湊、深灰色、橢圓形,由皮毛、羽毛、骨頭、牙齒和甲殼質組成。每天排出2-4個顆粒。 [5] 

東美鳴角鴞分佈範圍

分佈於北美洲東部,從蒙大拿州東部和五大湖到墨西哥灣,南到墨西哥東北部的塔毛利帕斯州。還有南安大略到佛羅里達。 [2]  [5] 
東美鳴角鴞分佈圖 東美鳴角鴞分佈圖 [2]

東美鳴角鴞繁殖方式

東美鳴角鴞的繁殖季節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但也可能從3月中旬到5月中旬。它們有一套複雜的求愛儀式。雄性接近雌性,從不同的分枝上發出呼叫,直到它們靠近。然後雄性會擺動和旋轉自己的頭,擺動整個身體,甚至慢慢地向雌性眨一隻眼睛。如果她不理他,上下襬動和旋轉的動作就會加劇。如果雌性接受了雄性,雌性就會靠近,它們會碰觸對方,互相梳理毛髮。終生配對,但如果前任伴侶消失,則會接受新伴侶。灰色型和紅色型可以相互交配。 [5] 
東美鳴角鴞幾乎只在樹洞中築巢,首選擴大的天然洞穴,但它們也會使用舊的啄木鳥和北撲翅鴷的洞穴。巢穴通常距地面2-6米,但也可能高達15米。它們很容易在合適的巢箱中築巢,偶爾也會在廢棄建築物或穀倉的鬆散木板後面築巢。巢幾乎總是在落葉樹上,如橡樹、榆樹、楓樹、梧桐樹、柳樹和蘋果樹;偶爾在松樹上。成對的鳥經常會連續幾年重複使用築巢地點。不添加巢材,將2-8枚(平均3至5枚)卵產於巢穴地面的天然木屑上。每兩天產一枚卵,產下第一枚卵後就開始孵化。孵化期約26天,羽化期約31天。雌性負責大部分孵化工作,但雄性會提供協助。雄性提供大部分食物,而雌性則負責育雛,並會在早期階段儲存食物。東美鳴角鴞是單窩的,但如果第一窩丟失,可能會重新築巢。當幼鳥還小的時候,雌性會為它們撕碎食物。 [5] 

東美鳴角鴞亞種分化

東美鳴角鴞(5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東美鳴角鴞指名亞種
Megascops asio asio
(Linnaeus, 1758)
2
東美鳴角鴞佛羅里達亞種
Megascops asio floridanus
(Ridgway, 1874)
3
東美鳴角鴞俄克拉荷馬亞種
Megascops asio hasbroucki
(Ridgway, 1914)
4
東美鳴角鴞蒙大拿亞種
Megascops asio maxwelliae
(Ridgway, 1877)
5
東美鳴角鴞德克薩斯亞種
Megascops asio mccallii
(Cassin, 1854)
[3] 

東美鳴角鴞保護現狀

東美鳴角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ver3.1——無危(LC)。 [2] 

東美鳴角鴞種羣現狀

東美鳴角鴞在全球的成熟個體數量估計為560,000只(Partners in Flight 2019年)。 [2] 
趨勢理由:該物種在過去50年中在北美一直在下降,根據北美鳥類繁育調查,1966年至2015年期間下降了47%。奧杜邦聖誕節鳥類統計數據顯示,大多數鳥類分佈在美國,鳥類數量有所下降,而加拿大數量少得多的鳥類數量卻在增加(Meehan等人,2018年)。一項遙感研究發現,過去三代範圍內的森林損失可能達到12%(Tracewski等,2016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