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

鎖定
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1985年設立,由教育部核定下撥計劃,每年面向西北五省、區招收少數民族師資150人,並從2002年起,招生範圍擴大到西部11省區,招生規模擴大到300人。2001年開始,每年招收一定數量的預科生入學學習,重點解決甘肅少數民族邊遠貧困地區學生入學難的問題。
中文名
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
成立時間
1985年

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基本簡介

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設的重點大學、國家重點支持的西部地區十四所大學之一。其前身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發端於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1985年,教育部依託學校建立了全國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屬、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與學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兩位一體的管理體制。1987年,國務院又在學校建立了“藏族師資培訓中心”。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秉承“愛國進步、誠信質樸、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堅持“師範性、民族性、區域性”的辦學方向,為甘肅及西部地區基礎教育、民族教育、農村教育和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

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發展歷程

民培中心經過起步階段(1985——1990年)、發展階段(1990——2000年)、繁榮階段(2000——2005年)和科學創新階段(2005——2008年)這四個重大階段,已為西部11個省(區)培養培訓了回、藏、維吾爾、哈薩克、土、滿、壯、蒙古、東鄉、裕固、保安、撒拉、錫伯、苗、彝等42個民族的各類學生30000餘名,其中國任本科生近6000名。培養了我國第一位藏族教育學博士巴登尼瑪,輸送了我國第一位裕固族女博士安雪慧。在服務、推動西部民族地區教育和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維護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各民族地區共同繁榮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學校曾多次被國務院、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民委、團中央、甘肅省授予“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普通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 、“甘肅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甘肅省民族青年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03年,學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民族教育項目被專家組一致認定為特色項目。
一、少數民族學生和教職工基本情況
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專門成立了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辦公室(簡稱民培辦)負責全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現有少數民族本科生1996人,其中民族班1018人,普通班978人;省內預科生105人,其中文史類53人,理工類52人;新疆預科生150人。少數民族本科生中有39個民族的學生,主要集中在回族、藏族、東鄉族等幾個民族中,其中回族783人,藏族333人,東鄉族147人,蒙古族121人,維吾爾族89人,滿族86人,土族73人,壯族42人,苗族33人,其他民族分佈比較分散。
學校現有少數民族教職工113人(其中男58人,女55人),其中回族61人,藏族16人,滿族15人,蒙古族6人,土族6人,東鄉族2人,苗族2人,裕固族2人,布依族1人,錫伯族1人,彝族1人。
二、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
學校每年舉辦“少數民族學生文化藝術月”、“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演講比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會”、“少數民族知識競賽”以及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屆次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競技性和羣眾性校園文化活動,以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實踐能力、從師技能和綜合素質,一大批優秀少數民族學生文藝、體育人才,在省內外各種大型競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為甘肅省乃至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師資和專業人才,有些已成為教學和管理方面的骨幹力量,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三、少數民族學生獎勵基金和資助金
1.為激發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學校於1992年成立了專門針對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學生的“少數民族學生獎勵基金”。該基金每年一屆,在每年下半年組織申報、評審和發放。截止2008年,已有800餘名同學獲得獎勵資助。
2.新疆少數民族困難學生資助金是教育部為確保在內地高校學習的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而設立的專項補助。該資助金自1998年設立,每年一屆,共分三類等級,在每年上半年組織申報、評審和發放。截止2009年,已有近500名同學受到資助。
3.2009年,學校專門設立了少數民族特困學生資助金,加大對特困少數民族學生的資助力度。
四、創新的民族師資培養模式
在辦學中學校主動適應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以創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師資的培養質量,以精深的教育研究引領西部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和農村教育發展方向,以建立實驗研究基地探索特色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以建設民族教育實驗區應用推廣研究成果,全方位服務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探索形成了集“培養、研究、實驗、示範”為一體的、適應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實際的師範教育辦學模式,為促進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學校在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教學方面,採用“結合專業特點,融預科教育於本科教育之中”的辦學方法,堅持“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學習上堅持標準、紀律上嚴格要求”,融民族教育於普通高等師範教育之中。深入研究探索高等師範教育的少數民族培養方案,逐步推行了學分制,在開放式的辦學過程中,實現民族高等師範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五、精深的民族教育研究和多功能實驗研究基地
學校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為依託,建立了一支專業分佈廣泛、年齡結構合理、專兼職結合的羣體化、梯隊化的科研隊伍。
在西北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實驗研究、中國多民族教育與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比較研究、“雙語”教學問題研究、少數民族教育心理的測試與研究和對藏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學科教育的跨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績,近5年來,出版少數民族教育專著40餘部,其中“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研究叢書”(2002,6卷本)成果獲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多元文化與西北民族教育研究叢書”(7卷本),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媒體稱為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研究的代表作。
《西北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發展對策研究》獲得了1996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西北少數民族高等師範教育辦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1997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創新少數民族師資培養模式 促進西部基礎教育跨越發展》項目獲得2005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藏區基礎教育改革研究》獲得全國師範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學校的民族教育研究水平居於國內領先地位。近些年來,累計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3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18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CSSCI刊物發文200餘篇,一些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
學校開拓“走出去”的辦學思路,在西北民族地區建立了35個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基礎教育、民族遠程教育、教育實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民族女童教育以及散雜居地區民族教育等在內的實驗研究基地。分別於2004年、2008年建立了臨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實驗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多功能綜合性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創新實驗區,充分發揮我校教師教育資源優勢,為地方基礎教育、民族教育發展和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示範、輻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地方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和農村教育的發展。
六、綜合性的國際項目合作
學校先後承擔了中/英甘肅基礎教育項目、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中國·聯合國發展計劃署“應用遠程教育和ICT技術提高中國西部貧困地區教師質量”項目(UNDP403項目)“教育部李嘉誠基金會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福特基金會和香港兒童救助會資助項目等國際合作項目。承辦了“少數民族教育國際學術會議”、“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暨常務理事會”等以民族教育為主題的國際、國內大型學術會議20餘次。通過積極承擔國際國內民族教育改革、發展與援助合作項目,面向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開展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育技術、現代遠程教育等方面的培訓,為實現西部民族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