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襄(拼音:xi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漢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襄的本義可能與衣有關,依 《説文》,意思是解脱衣服耕種田地,一説指剷除表層土壤。由解衣而耕的振奮狀態,引申為昂揚向上。又引申或假借為高、除、助、成等義。 [2] 
中文名
拼    音
xiāng
部    首
亠(傳統歸衣部)
五    筆
YKKE [3] 
倉    頡
YRRV [3] 
鄭    碼
SJER [3] 
字    級
二級(6286) [1]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4] 
注音字母
ㄒㄧㄤ
總筆畫
2+15
造字法
形聲字(存疑)
結    構
合體字,上中下結構
異體字
㐮、𠆝、𡣿、𧞂、𧞜、𧞻
統一碼
基本區 U+8944
四角號碼
0073₂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襄”字的構型暫無定論。許慎《説文解字》認為“襄”是形聲字,“襄”字小篆(圖1)外部是“”字,表義,內部的構件A是“𤕦(níng)”字(隸定作圖B),《説文解字》解釋為治理,於此作聲旁。“襄”字在金文已經出現,然古文字學者們多認為其形構難解,説法紛歧。後世“土”訛變為工,“又”訛變為爻,更難追溯其原始之形義了。 [5] 
《説文解字》對“襄”字的解釋是“《漢令》:解衣耕謂之襄”。文字學家大多不知“解衣耕謂之襄”為何意。陸宗達先生認為,《漢令》即漢代律令之書。許慎引以解襄字,並不意味着襄字是《漢令》才有的,認為是漢人制造的文字。相反,《漢令》和《漢律令》上的文字是前有所承的,有些字還出於古文經典。襄字就出現於《尚書》、《毛詩》和《左傳》等書。大概襄字是古文。許慎認為《漢令》對襄字的解釋可以解析襄字的形義,所以採用來作為襄字的説解。
他還説到,“解衣耕”是一種耕種的方法。“衣”指地的表皮,不是衣裳之衣。這與袾(zhū)字訓“好佳也”,系以衣指女子皮膚是一樣的。在天氣乾旱時,先剷除耕地表層,把又乾又硬的土皮扒開,然後用表層下濕潤的土播種撒子,再用表層的土覆蓋上去,以待其發芽成,古代管這種播種方法叫“襄”。其作用是保持墒情。《説文》無墒字,《土部》:“壤,柔土也。”柔土與剛土相對。《土部》:“壚,黑剛土也。”又:“㙚,赤剛土也。”剛土不適宜於種植農作物,柔土含濕度宜於耕作,壤即今墒字。《説文·阜部》:“遣,遣商,小塊也。”遣商帥遣壤。此用“商”代“壤”字之證。 [6] 
陸氏沒有解形,金文“𤕦”和“襄”是兩個字。襄字義為耕松田地表層長有雜草的板結硬土,當是土壤的壤的先造字。古籍中,襄字的本義已找不到例證。
春秋時發明了牛耕。襄字表示牛拉犁翻鬆田地,故擴大用為馬拉車。如《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耕翻田地長有雜草的表層結土,結土和雜草都被除去,故襄字引申為除掉。如《詩經·鄘風·牆有茨》:“牆有茨,不可襄也。”田地耕翻時形成的土比旁邊的堅土高,第一行並在堅土之上,故襄字引申為水上漲和地勢高。 [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除去;掃除。

《詩經·鄘風·牆有茨》:“牆有茨,不可襄也。”

平定。

章炳麟《魏武帝頌》:“出車而玁狁襄,戎衣而關洛定。”

成就,完成。
achieve
《左傳·定公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

相助;輔佐。
assist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必納王妃,以襄內政。”
襄助;襄理;襄辦
衝上,漫上。

《尚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高舉。
rise
《漢書·敍傳下》:“雲起龍襄,化為侯王。”

反覆,更移。

《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紡織。

《尚書·皋陶謨》:“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哉。”

形容詞
高。
high
張衡《西京賦》:“襄岸夷塗,脩路峻險。”

名詞
通“”。駕車的馬。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驂雁行。”

通“驤”。昂,仰起。

《漢書·鄒陽傳》:“臣聞交龍襄首奮翼,則浮雲出流,露雨鹹集。”

(Xiāng)古州名。故地在今湖北襄陽市南。



(Xiāng)姓氏用字,參看“襄姓”。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衣部】息良切(xiāng)
《漢令》:解衣耕謂之襄。從衣𤕦聲。
𡣿,古文襄(𧞻)。 [9] 

説文解字注

《漢令》:解衣而耕謂之𧞻。“而”字依《韻會》補。此襄字所以從衣之本義,惟見於漢令也。引伸之,為除去。《爾雅·釋言》、《詩·牆有茨》《出車》傳皆曰:“襄,除也。”《周書·諡法》雲:“闢地有德曰襄。”凡雲攘地、攘夷狄皆襄之假借字也。又引伸之為反覆。《大東》傳雲:“襄、反也。”謂除此而復乎彼也。《釋言》又曰:“襄,駕也。”此驤之假借字,凡雲“襄,上也”,“襄,舉也”皆同。又馬注《皋陶謨》曰:“襄,因也。”《諡法》:“因事有功曰襄。”此又攘之假借字。“有因而盜曰攘。”故凡因皆曰攘也。今人用襄為輔佐之義,古義未嘗有此。
從衣,𤕦聲。息良切,十部。
𡣿,古文𧞻(襄)。不能得其會意、形聲所在。 [10] 

廣韻

息良切,平陽心 ‖襄聲陽部(xiāng)
襄,除也。上也。駕也。返也。亦州名,本楚之西津,魏武置襄陽郡,西魏改為襄州,因水立名。又姓,魯莊公子襄仲之後,子孫以諡為氏。後漢有襄楷。息良切。十三。 [11]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襄·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1
古文:𡣿、𠆝、𧞜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竝音湘。《説文》:漢令:解衣而耕謂之襄。
又上也。《書·堯典》:懷山襄陵。注:包山上陵也。
又《臯陶謨》:思曰:贊贊襄哉。疏:謂贊奏上古行事而言之也。
又除也。《詩·鄘風》:牆有茨,不可襄也。
又成也。《左傳·定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
又駕也。《詩·鄭風》:兩服上襄。注:上駕,馬之最良者也。
又《小雅》: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箋:駕,謂更其肆也。從旦至暮七辰,辰一移,謂之七襄。
又《史記·諡法解》: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
又地名。《史記·高祖功臣侯表》:襄平。索隱曰:屬臨淮。《後漢·郡國志》:上黨郡襄垣。
又《廣韻》:州名,本楚之西津,魏置襄陽郡,西魏改襄州,因水立名。《韻會》:宋升襄陽府。
又姓。《後漢·襄楷傳》注:《風俗通》曰:襄姓,楚大夫襄老之後。《説文》:作𧞻。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襄字書寫筆順 襄字書寫筆順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n
i̯aŋ
王力系統
s
ǐaŋ
董同龢系統
s
jaŋ
周法高系統
s
jaŋ
李方桂系統
sn
jang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i̯aŋ
擬音/王力系統

s
ǐa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j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i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ja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ǐɑ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息良切
sj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思將切
siɑŋ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如陽切
nʑi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思將切

增韻


平聲





息良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齊齒呼

全清

si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西將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息良切
si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九張掌帳着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3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31]
  • 4.    平水韻 七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05]
  • 5.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176-177
  • 6.    陸宗達著.説文解字通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0:164-165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22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615-1616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40.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上[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690-691.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7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099.
  • 13.    “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