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斑苜蓿

鎖定
褐斑苜蓿(Medicago arabica (L.) Huds.)為豆科、苜蓿屬一年生草本,高40-65釐米。莖匍匐或蔓生,較粗壯,基部多分枝,具縱稜,被稀疏單細胞和多細胞柔毛,尤以節上較明顯。羽狀三出複葉;托葉卵狀披針形,漸尖頭;葉柄柔軟細長;小葉倒心形至倒闊卵形。花序聚傘狀;總花梗腋生,多少被毛,具花 2-5 朵;花序軸先端呈芒刺狀;苞片卵形,漸尖頭;花長5-6.5毫米,花梗近等長,無毛或被毛;萼鐘形;花冠鮮黃色,基部有耳和短瓣柄,齒突小;子房具柄,背縫有毛。莢果短圓柱形或近球形,無毛,螺面有5-8條輻射狀脈紋。種子長圓狀橢圓形,黃色或淺棕色,種皮光滑。花期3-5月,果期5-6月。
中國見於栽培。原產歐洲南部和地中海區域,世界各地皆有引種栽培。苜蓿是各種畜禽均喜食的優質牧草,營養價值很高。
(概述圖片來源: [1] 
中文名
褐斑苜蓿
拉丁學名
Medicago arabica (L.) Huds.
別    名
阿拉伯苜蓿
紫斑苜蓿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5] 
豆目
豆科
苜蓿屬
褐斑苜蓿
分佈區域
世界各地
命名者及年代
(L.) Huds.,1762

褐斑苜蓿形態特徵

褐斑苜蓿
褐斑苜蓿(5張)
一年生草本,高40-65釐米。莖匍匐或蔓生,較粗壯,基部多分枝,具縱稜,被稀疏單細胞和多細胞柔毛,尤以節上較明顯。羽狀三出複葉;托葉卵狀披針形,漸尖頭,長5-12毫米,邊緣深齒裂或淺撕裂成6-8條,尖端狹三角形;葉柄柔軟細長,長2-8(-12)釐米,疏被多節柔毛;小葉倒心形至倒闊卵形,近等大,長7-25(-30)毫米,寬14-32毫米,先端微凹或鈍圓,基部闊楔形,通常中央有一深色的斑紋,邊緣具淺鋸齒或近全緣,上面無毛,下面稀被長柔毛。
花序聚傘狀;總花梗比葉柄短2倍以上,腋生,多少被毛,具花(1)2-5(-6)朵;花序軸先端呈芒刺狀;苞片卵形,漸尖頭,長約1毫米;花長5-6.5毫米,花梗近等長,無毛或被毛;萼鐘形,長2.5-3毫米,寬1.5毫米,外被微毛,萼齒三角狀錐形,與萼筒等長;花冠鮮黃色,旗瓣闊倒卵形,先端微凹,瓣柄短而闊,冀瓣長圓形,基部有耳和短瓣柄,齒突小,龍骨瓣稍比翼瓣長,先端鈍,基部具短耳;子房狹長圓形,具柄,背縫有毛,花柱直角上指。
莢果短圓柱形或近球形,反時鐘方向旋轉3-7圈,無毛,直徑5-7毫米,螺面有5-8條輻射狀脈紋,每圈具棘刺13-15枚;每圈有種子1-3粒。種子長圓狀橢圓形,長2.5-3.5毫米,寬1.2-1.5毫米,黃色或淺棕色,種皮光滑。花期3-5月,果期5-6月。 [2] 

褐斑苜蓿地理分佈

中國見於栽培。原產歐洲南部和地中海區域,世界各地皆有引種栽培。 [2] 

褐斑苜蓿生長習性

苜蓿性喜温暖半濕潤氣候,非常抗旱,不耐水漬,抗寒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以pH值6.5-8.5的富於鈣質的攘土或砂壤土最為適宜。在貧瘠土壤宜施入適量廄肥和磷肥做底肥以利根瘤形成。苜蓿的壽命一般5-10年,在年降雨量250-800毫米、無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區均可種植。

褐斑苜蓿繁殖方式

根瘤菌接種
首次種植的豆科牧草播種時必須接種根瘤菌。根瘤菌劑有液體和固體兩種,液體菌劑要求活菌數5億/米l以上,有效期3-6個月;固體菌劑要求活菌數1億/克以上,有效期6-12個月。黏合劑一般採用羧甲基纖維素鈉、阿拉伯樹膠、木薯粉、膠水等;乾燥劑用鈣鎂磷肥。
方法:選用苜蓿根瘤菌劑,將粘合劑與根瘤菌劑充分混合,用包衣機將混合液均勻噴在所需包衣的種子上;也可用手工混合均勻,手工包衣。
播種
播種方式:條播是種植苜蓿常用的播種方式,這種方式便於中耕除草、施肥等田間作業。苜蓿生產田條播的行距以15-30釐米為宜,種子田行距以45-60釐米為宜。也可採用套種與混播的方式。
播種時間:苜蓿春、夏均可播種。一般在7月底以前播種均可安全越冬。如前一年秋冬雨水充足,以早春頂凌播種為好。當地温5℃以上,土壤持水量75-80%時開始春播。最適播種温度10-25℃大於35℃氣温不利於發芽出苗。注意春季到雨季前播種易出現芽幹,或出苗但未紮下根,抗旱力弱,有死苗現象發生。春播儘可能提早,越遲幼苗易受到春旱、烈日或雜草危害;如春季嚴重乾旱,則推遲到雨季夏播為好。夏播易受雜草和烈日危害,要特別注意除草和保苗。
播種量:生產田播種量每畝0.75-1.0公斤,種子田播種量每畝0.5公斤。播種深度1-2釐米,原則是宜淺不宜深。為確保適量播種,播前可均勻拌入細沙、風積土或炒熟的穀子等,按1:1或1:2的比例混拌。播種時一定要鎮壓保墒,確保一次播種保全苗。1公斤種子約有40萬粒,扣除其它各種因素,最後每畝有20-25萬株苗就夠用,每平方米至少有苗300株。隨着年份的增加,苜蓿會變得稀疏下來,老苜蓿地每畝有5-6萬株,每平方米80-100株,靠強大的分枝能力同樣能獲得高產。
補播
早春氣温低,出苗慢,需15-20天。夏播3-8天。出苗時每平方米少於300株時需要補播。如果在老化的混播苜蓿地,苜蓿的比例減少,或新播種的苜蓿苗出的不齊也要進行補播(以避免土地浪費和產量下降)。夏季氣温大於35℃時,影響補播效果。 [3] 

褐斑苜蓿栽培技術

褐斑苜蓿選地

苜蓿最適宜在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土壤顆粒細勻、通氣良好、有排水和灌溉條件的壤土或粘土中生長。土壤含鹽量在0.3%以下,pH值6.7-7.5。地下水位在1-2米以下對苜蓿生長有利。
選擇地塊的原則;⑴前茬最好是玉米、小麥等禾穀類作物。低濕地不可選,如果在低窪濕地種植苜蓿,必須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統。⑵選雜草少的耕地;⑶肥沃的土壤;⑷進行過農田基本建設,適宜機械化作業。 [3] 

褐斑苜蓿整地

播前深翻土地25釐米以上,打破土壤中的限制層。儘量深耕細耙,要求地平、土碎,上虛下實。播種前鎮壓,有利於保墒。雜草嚴重的地塊可在第二次耙地前噴施氟樂靈、甘草磷或普施特等除草劑防除當年的雜草。在貧瘠土壤施入適量廄肥和磷肥做底肥有利於根瘤形成。 [3] 

褐斑苜蓿施肥

施肥有利於增加苜蓿產量。大量施肥能促進苜蓿得以迅速的再生,使多次刈割成為可能。高產的苜蓿在生產上吸取的植物營養物質比穀物(如玉米和小麥)多,特別是氮、鉀、鈣更是如此。苜蓿從土壤中吸收營養物質與小麥相比,氮、磷均多1倍,鉀多2倍,鈣多10倍。每生產苜蓿乾草1000千克,約需磷2.0-2.6千克,鉀10-15千克、鈣15-20千克。通過使用P和K肥,在大部分栽培苜蓿的地區均獲得增產。
苜蓿地施肥最好在播前測定土壤肥力狀況,做為確定施肥量的依據。苜蓿常用的施肥方法有:播種苜蓿時施少量的氮肥(如二銨15-30千克/平方米小時)做種肥,與種子一起播種,目的是保證苜蓿幼苗能迅速的生長。磷肥可在播種前和播種時施用,條施於種子下面效果最好,儘量一次施足磷肥,也可酌情追施。常用的有過磷酸鈣,施用量一般為50-100千克/畝。鉀肥可以和磷肥同時混施節省施肥成本。一次性施用鉀肥量為37千克/畝,對於已定植的苜蓿,廄肥應在秋季或在刈割後立即施下,建議每年的廄肥用量為15000-30000千克/平方米小時。 [3] 

褐斑苜蓿灌水

苜蓿主根很發達,主根入土深度可達2-4米甚至10米,能夠利用淺層或深層的土壤水分,因此具有抗旱能力。但苜蓿需水量大,每生產1千克幹物質需水800千克。苜蓿產量大致與水分供應成正比。在半乾旱氣候條件下,降水大概能滿足每畝250-500千克產量的需要,但在水分充足時每畝可能產生出1300-1700千克。
苜蓿既耐旱,又喜水。雖然有較強的抗旱能力,但在灌溉條件下,可以顯著增加收割次數,提高產量和品質。如果有灌溉條件,灌凍水很必要,有利於苜蓿安全越冬。春旱可灌一次返青水。此外,要視苜蓿生長狀況和天氣情況灌水。灌水時應注意,幼苗期少灌溉水,以利紮根。刈割後灌水應在割後5-7天,再生芽出生後澆水,灌水多少要以充分浸潤土壤為度。苜蓿最忌積水,連續水淹1-2天即可大量死亡,因而要求排水一定要好。 [3] 

褐斑苜蓿除草

選地和整地:⑴選擇雜草少的地塊;⑵播種前深翻,將表層的雜草種子翻至深層,不能出土。⑶播種前讓草發芽,然後耙一遍,立即播種。
調節播種期:⑴頂凌播種。苜蓿出苗早,雜草在5、6月份出苗時苜蓿已長高,減輕雜草危害。⑵雨季後播種。少雨情況下,對苜蓿生長有利,多雨季節,對雜草生長有利。在雨季播種建議播種前使用除草劑將雜草清除。
中耕除草:在苜蓿出苗和返青後進行2-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出苗後15天左右進行,下鋤不宜過深。第二次在出苗後30天左右,下鋤稍深些。苗眼中的草要手拔。每次鋤草後要中耕培土。第一次宜淺,第二次宜深。小面積種植苜蓿通過以上三項措施完全可以控制雜草危害。如果是大面積種植時,以上措施實施不當,應以化學除草為主。
化學除草:
主要雜草種類識別
苜蓿地主要一年生單子葉雜草有馬唐、稗草、狗尾草、牛筋草、看麥娘、大籽蒿、藜、莧、薺、蓼、、蒼耳等,此外,還有寄生性雜草菟絲子;多年生雜草有蘆葦、茵陳蒿和白草等。
除草劑及其應用
除草劑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專化性除草劑:A殺禾本科雜草的有高效草能和精禾草克等;B殺闊葉雜草的有苯達松、2.4-D和百草枯等。廣譜性:普施特、禾耐施、地樂胺等。滅殺性:草甘膦和農民樂等是接近滅生性除草劑,可用於多年生頑固性雜草和田間隙地雜草。 [3] 

褐斑苜蓿收穫

苜蓿播種當年生長緩慢,刈割1次,一般在初霜來臨前一個月,刈割期太晚會影響第二年的返青率。生長第二年開始苜蓿一年可刈割2-3茬。刈割最佳時期為現蕾至初花期,即田間有1/10的植株開花的時候,初花期株高在80-100釐米,蛋白質含量在17%以上。為提高品質,也有人提出在初蕾期刈割(飼餵奶牛),此期的蛋白質含量在20%以上。刈割過早影響產量,過遲降低飼用價值。超過初花期,乾草產量會增加,但質量下降,飼草的轉化率迅速降低。據資料介紹,每晚割一天粗纖維增加1%,粗蛋白質下降0.6%。粗蛋白質低於17%的乾草出口外銷較困難。第二、三茬草的間隔時間一般在28-35天之間,再生草長到70-80釐米即可刈割。收最後一茬草的時間至關重要,要保證在冬前的再生草長到10-15釐米(生長20-30天),也有資料介紹要在初霜前留有3周的時間,目的是為第二年生長積累養分。 [3] 

褐斑苜蓿病蟲防治

褐斑苜蓿蟲害

苜蓿地蟲害主要有苜蓿夜蛾、粘蟲、草地螟、蝗蟲等。防治方法:在幼蟲3齡前防治效果最佳。2.5%敵百蟲粉劑或5%馬拉硫磷粉劑,用量為每畝2-2.5公斤;50%辛硫磷乳油4000-5000倍液,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200-300倍液噴霧。
適期刈割,在粘蟲產卵高峯至卵孵化盛期,抓緊一次刈割或重度放牧利用,可避免或減輕粘蟲危害。 [3] 

褐斑苜蓿病害

苜蓿由於病害防治不當,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紫花苜蓿染病後葉片出現病斑甚至脱落,莖葉枯黃,植株萎蔫,產量下降,可利用年限縮短。因此,掌握苜蓿病害的發病規律,制定合理的預防措施,不僅能改善苜蓿的生長,提高牧草的品質,還能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主要病害有以下幾種:褐斑病又稱普通葉斑病,是苜蓿常見的一種病害,在各地均可發生。其病原菌是假盤菌屬苜蓿假盤菌,病斑發生在葉片上呈褐色,近圓形,直徑0.5-2毫米,邊緣不整齊,發病時葉片變黃,嚴重時大量脱落,造成苜蓿產量下降,可利用年限減少。在發病季節到前噴灑70%代森錳鋅6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5%多菌靈可濕劑500-1000倍液進行防護。發病後,可以噴灑世高500-1000倍液進行防治,若病害發病嚴重,應提早刈割,以減少病害的傳播。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屬韃靼內絲白粉菌引起,在乾燥的灌溉區發病嚴重。當植株的葉片、葉柄、莖或莢果受到侵染時,會出現白色粉黴斑。除選擇合適的抗病品種外,還應該做到合理施肥,減少氮肥的用量,適當增加磷、鉀肥的供應。在病害發生季節提前噴灑40%滅菌丹可濕劑600-800倍液或15%粉鏽寧1000倍液做好預防,在病害發生時用世高500-1000倍液進行防治。 [3] 

褐斑苜蓿主要價值

苜蓿是各種畜禽均喜食的優質牧草,營養價值很高,不論青飼、放牧或是調製乾草和青貯,適口性均好,因而被譽為“牧草之王”。苜蓿粗蛋白質含量高,且消化率可達70-80%。蛋白質中氨基酸種類齊全,含量豐富,其中賴氨酸的含量是玉米籽實的5。7倍,色氨酸和蛋氨酸也顯著高於玉米。另外,苜蓿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時還含有一些未知促生長因子,對畜禽的生長髮育均具良好作用。苜蓿的營養價值隨苜蓿的生育階段而異。幼嫩時粗蛋白質含量高,而粗纖維含量低。但隨着生長階段的延長,粗蛋白質含量減少,而粗纖維含量顯著增加,且莖葉比增大。初花期刈割,苜蓿乾草粗蛋白含量18%以上,酸性洗滌纖維含量35%以下,中性洗滌纖維含量45%以下,可消化幹物質含量60%以上,相對飼用價值125以上。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