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袁萬城

鎖定
袁萬城,男,1962年10月生,江西湖口人,1984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橋樑工程專業。1987年和1990年於同濟大學橋樑工程專業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者(第六完成人)。長期從事橋樑振動、抗震及安全評價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橋樑抗震可靠度理論、多介質耦合效應、纖維混凝土以及橋樑新型減隔震理念與裝置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承擔過國內多座大橋的抗震設計研究項目,主持或參與完成了國家攀登B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縱向科研項目。參與了《公路橋樑抗震設計規範》的兩次修訂和《公路懸索橋設計規範》(抗震部分)、建設部《城市橋樑抗震設計規範》的編寫。
中文名
袁萬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江西湖口
出生日期
1962年10月11日
逝世日期
2022年1月12日 [2]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職    業
橋樑工程專家
主要成就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出生地
江西湖口
職    稱
教授

袁萬城人物經歷

1984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橋樑工程專業。1987年和1990年於同濟大學橋樑工程專業分別獲得碩士(導師:範立礎院士)和博士學位(導師:項海帆院士)。1990年到2020年在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工作。1991年晉升為講師,1994年春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同年冬季再次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96年被批准為橋樑與隧道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1996年至2000擔任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主任。兼任上海市公路學會橋樑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等學術職務。1996年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啓明星計劃”,同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患病後,他長期與病魔作鬥爭,以堅忍不拔的意志繼續從事他所摯愛的教育和科研事業。2022年1月12日13時48分在上海中山醫院逝世 [3]  ,享年59歲。袁萬城教授愛國敬業、為人師表、治學嚴謹、仁愛寬宏、無私奉獻,在我國橋樑界享有卓著聲譽。

袁萬城主要貢獻

自主編寫了我國首部大跨橋樑空間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軟件(NSBAP),開拓了我國早期大跨度橋樑非線性分析技術,為大跨度橋樑抗震設計提供了可靠支撐。在橋樑減震方面,凝鍊出減震體系“力與位移的合理平衡”核心思想,提出了弱固定式減震體系和協同式減震體系兩種理念,並結合我國國情,發明了多種新型橋樑減隔震裝置。
袁萬城教授 袁萬城教授
在橋樑減、隔震研究包括新型抗震橡膠支座的開發研製,橋樑減、隔震的優化設計,橋樑減、隔震彈性反應譜分析方法等已取得系列成果.“抗震橡膠支座。已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91215532.9)經進一步改進又申請專利.在大跨度橋樑抗震理論與分析方法研究中,緊密結合橋樑工程建設,特別是針對上海南浦大橋楊浦大橋汕頭海灣大橋等國內的一些特大型橋樑,編寫了大跨橋樑空間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軟件(N3BAP),併成功地得到應用。1993年在德國達姆斯達特混凝土研究所進修期間開展了高強約束混凝土墩柱的延性研究。1994年回國後又繼續從事橋樑墩柱的延性抗震與加固研究,在上海高架橋抗震研究中得到應用併為橋樑抗震設計規範的修訂提供依據。
在國內外學術期刊與會議上發表論文130多篇,其中SCI與EI檢索70多篇。1993年至1994年受德國DFG資助,在達姆斯達特工科大學從事高強混凝土結構的延性研究。1996年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啓明星計劃”,並獲得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袁萬城獲獎記錄

研究成果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六),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1] 
研究成果:
“大型橋樑抗震、減隔震研究”獲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成都路獨柱式多層立交結構抗震研究”獲199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重大土木及水利工程安全性及耐久性的基礎研究”獲2000年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
“特殊橋樑抗震理論與減震技術”獲2008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大跨、高墩橋樑抗震設計關鍵技術”獲200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組合結構橋樑抗震性能研究”獲2011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橋樑易修復拉索減震支座關鍵技術與應用”獲2015年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
“橋樑高性能板式減震橡膠支座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2017年上海市技術發明二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