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螺髻

鎖定
螺髻為形似螺殼的髮髻。 [1] 
螺髻的特徵是髮髻盤卷如同“螺殼”狀,據《繡阿彌陀佛贊》記載,佛頂髮式為螺髻,此外,據《崑崙兒》記載,唐代黑人髮式為螺髻長卷。 [1]  [5]  [15] 
(概述內圖片來源:四川省樂山大佛局部。 [17] 
中文名
螺髻
類    型
髮式
樣    式
螺殼狀的髮髻
起源時代
晉朝

螺髻發展歷程

晉朝時期,《古今注·魚蟲》記載:“童子結髮,亦為螺髻,亦謂其形似螺殼。”(兒童結髮也叫螺髻,因為形似螺殼而得名。) [2] 
螺髻(佛像) 螺髻(佛像)
唐朝時期,《繡阿彌陀佛贊》記載:“金身螺髻,玉毫紺目。” [1]  《太湖詩·縹緲峯》:“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1]  崑崙兒》記載:“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脱木棉裘” [15] 
宋朝時期,《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記載:“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1]  《下水船》記載:“上客驪駒至,鸚喚銀屏,睡起困倚妝台,盈盈正解螺髻。” [3] 
清朝時期,《聊齋志異·畫壁》記載:“共視拈花人,螺髻翹然,不復垂髻矣。” [4] 

螺髻髮式特徵

螺髻 螺髻
螺髻亦屬高髻類髮髻之一,形似螺狀, 本為佛頂之髻(據説原為佛祖釋迦摩尼形像的髮髻形式), 是指頂中梳單螺髻而言, 唐代崑崙奴也是梳這種髻式。 [13]  這種髮式俯卧於頭頂,有似古代龍盤髻,大有安閒、欲睡之意,。 [5] 
除佛頂之螺髻形外,螺髻還有單螺髻、雙螺髻。單螺髻在永泰公主墓石槨內西北次間之雕飾中有呈現,唐代仕女畫亦多見之。 [21]  雙螺髻以乾陵壁畫中的《宮女圖》的宮女頭飾為代表,因其清晰秀雅,頗能入畫,為古代仕女所好。 [20-21] 

螺髻梳妝方式

螺髻的梳妝方式為盤疊式 [5]  [16] 
單螺髻梳編法:將發分股集結於頂,盤疊如螺,飾以步搖,使穩定的髮式增加動感。唐美人多豐腴敦厚,配上尖頂螺髻,更顯婀娜穩豔。 [21] 
雙螺髻梳編法:將發分股集結,再攏合成兩股,分別盤結雙疊於頭之兩頂角,亦名“雙角”,結束絲絛並披垂綏帶,端莊爾雅,很助美姿。 [21] 

螺髻史料索引

作者和朝代
出處
崔豹(晉朝)
古今注·魚蟲》
白居易(唐朝)
皮日休(唐朝)
《太湖詩·縹緲峯》 [1] 
張籍(唐朝)
崑崙兒 [15] 
辛棄疾(宋朝)
晁補之(宋朝)
《下水船》 [3] 
蒲松齡(清朝)
聊齋志異·畫壁》

螺髻文化特色

  • 佛像
河南省鶴壁市大伾山東山腰天寧寺大佛樓內的摩崖大佛,其開鑿於後趙,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佛像頭頂做螺髻,面相豐滿,方頤,下頦略寬,屬早期佛像的梯形臉。 [12]  四川省的樂山大佛,其造像為彌勒佛,大佛的螺髻與頭部渾然一體,螺髻是單獨做好,再鑲嵌到頭頂的,共有1051個,分為18層,其中第4、9、18層各有一條排水溝,起到隱蔽的排水效果。 [9]  四川省安嶽卧佛院的大卧佛,系釋迦摩尼佛雕像,其造像背北面南,頭蓄高螺髻,戴綻花耳環,頭墊荷花枕,身着袈裟,身體修長,嘴角微微上翹,略帶微笑。 [6]  山東省濟南神通寺有跏趺坐佛一尊,高約1.78米,頭作螺髻,外套對襟而敷搭雙肩式的袈裟,腰間衣帶作小結。 [7]  四川省仁壽縣高家大佛造像為彌勒佛,外貌清晰,面型豐滿,嘴微閉,目微啓,眉似彎月,慈眉善目,平視東方,神態安詳,發成螺髻,線條流暢。 [8]  四川廣元千佛崖牟尼閣的佛像頭有高肉髻,髮式為螺髻,髮際線壓至前額,眉眼平直,面相豐圓,項後有圓形頭光,頭上有錐形華蓋,雙臂衣紋陰線刻,密集流暢,局部採用貼泥條式。 [11] 
  • 壁畫
西藏阿里託林寺的殿內北壁正中主供釋迦牟尼像,高螺髻圓面大耳,着袒右肩袈裟,結跏趺坐。 [10] 
陝西省咸陽市的乾陵壁畫於1960年出土,其中的《宮女圖》中侍女的髮式有高髻、單刀髻、單螺髻、雙螺髻。 [20] 
  • 陶俑
螺髻(崑崙奴俑) 螺髻(崑崙奴俑)
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唐代黑陶崑崙奴俑,高24.5釐米,身材短小,頭部扭向一側,皮膚黝黑,髮式為螺髻, [13]  穿窄袖右衽衣,腰繫絲繩,雙足外撇,為唐人所稱的崑崙奴形象。 [14] 
  • 螺髻山
螺髻山在四川省西昌市西南郊,主峯海拔4359米,因主峯形似青螺,宛若玉髻,而得此美名。 [19] 

螺髻髮髻評價

《北齊校衞圖》中的侍女所梳的髮式名為雙螺髻,此髮式亦是取材於自然生活當中,因形似螺形,固名雙螺髻。天真、新奇的髮式傳達出此階層女性樸實的精神。充滿生機活力的簡潔髮髻,從獨特的角度展現了對自然之美無限的追求。(高強《談魏晉南北朝時期髮式的美感》評) [22] 

螺髻軼事典故

  • 因教而興
螺髻的流行據説與北朝崇尚佛教有關,傳説佛發多為紺青色.長一丈二,向右縈繞,作成螺形,因而女子們紛紛效仿,不少人把頭髮梳成各種螺髻,這種髮式至唐代尤為盛行。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