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崑崙奴

(唐代東南亞棕色人種)

鎖定
崑崙(不是崑崙山)在我國古代泛指南洋地區,崑崙奴主要指從那裏來的僕役。只有一些社會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另外據有些學者推測,崑崙奴中也許還有達羅毗荼人(印度的一個民族)。
早在唐朝,長安就已經是國際化大都市了,各種膚色的人滿街走,見怪不怪。當時流傳的一句行話,叫作“崑崙奴,新羅婢”。而崑崙奴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温良,踏實耿直,貴族豪門都搶着要。此外,崑崙奴還有另外一種説法,指來自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中文名
崑崙奴
時    代
唐朝
人    種
棕色人種,黑人,黃種

崑崙奴話題起源

唐代崑崙奴俑 唐代崑崙奴俑
“崑崙”一詞,在中國古代除指崑崙山外還指黑色的東西。唐代沿用此義將黑色皮膚的人統稱為崑崙人。《舊唐書·南蠻傳》曰:“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大多來自南洋諸島,所以崑崙是一個泛稱,非專指某一地區或國家。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記載:“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連接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這些人大多數是被販運到唐朝的,至中土後,或精習樂舞,供人娛樂,或為奴僕,供主人役使,所以時人稱其為崑崙奴。考古發現的崑崙奴俑多赤裸上身,下着羊皮短褲 [1] 
在中國唐朝時期黑人奴僕和黑人藝人很多。早在唐朝,長安就已經是國際化大都市了,各種膚色的人滿街走。當時流傳的一句行話,叫作“崑崙奴,新羅婢”。而崑崙奴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温良,踏實耿直,貴族豪門都搶着要。
唐代黑人來到中國,一種是作為年貢送往長安,一種是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地,還有一種是跟隨東南亞南亞使節入華被遺留者。唐代的黑奴大部分是居住在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矮黑人。也有一部分輾轉來自北非,稱為“僧祇奴”。一般認為“僧祇”是馬來羣島和唐朝對非洲黑人的稱呼,“僧祇”即”Zangi“,即桑給巴爾人,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論述甚詳。
來自非洲的僧祗奴俑 來自非洲的僧祗奴俑
非洲黑奴是阿拉伯國家擄掠販賣得到的,然後作為”貢人“或奴隸流入唐朝社會。孫機在《唐俑中的崑崙與僧祇》中,將近年來出土的唐代崑崙奴俑加以考證,分為了來自南海諸國的崑崙奴,和非洲黑人僧祇奴,如裴家小娘子(裴行儉的後人)墓出土的黑奴俑就是僧祇奴。但唐代人不會去分辨黑奴的來源,在唐代人眼中,一切皮膚黑或者較黑的人都是崑崙奴。
葛承雍仔細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區別,儘管他們都體黑捲髮,但兩者在外形上有差異。被稱為“崑崙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羅人種,而應該是尼格利陀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這些類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種族仍散居在馬來半島以南的諸海島上。

崑崙奴考證研究

近代學者研究崑崙奴問題者,對其來源説法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下幾種觀點和看法:
(一)來自非洲北部。唐代長安“內有東西方四十餘國僑民,包括源自非洲來的黑人(崑崙奴)。"
(二)東南亞。例如西北大學的葛承雍教授在20年《中華文史論叢》上發表文章中指出,唐代黑人來源不是非洲而是東南亞,即又稱為小黑人的尼格里託人,一直到這些類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種族仍散居在馬來半島以南的諸海島上。而廈門大學韓振華教授則進一步指出,崑崙奴是指包括老撾的卡族在內的印支半島上的小黑人。崑崙人原指印度支那半島的原住民一小黑人,凡是在半島上統治這些小黑人的國家,中國記載上都稱他們為“崑崙之類”。雖然唐代記載上屢有提到的“崑崙奴”是指整個半島上的小黑人而言,但應包括老撾的小黑人的卡族在內,當無疑異。
(三)印度。譚嗣同的《獄中提壁詩》中有“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用“崑崙奴"故比喻革命義士(也有人認為是指家中的義僕)。他認為崑崙奴應指印度人:“友人鄒沉帆撰西征記程,謂希瑪納雅山即崑崙,精確可信。希瑪納雅山在印度北,唐朝呼印度人為崑崙奴,亦一證也。”
(四)中國西部崑崙原住民。近現代一些人乾脆把“崑崙”當成是今地處中國西北的崑崙山,因此認為崑崙奴就是現今崑崙山的原住民,從西域通過西北絲綢貿易被帶入中國。在這些學者中,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崑崙奴是從非洲東北部由阿拉伯商人帶着經由印度輾轉進入中國境內或從海路直接進入中國南方。原因一般有下兩點:其一,崑崙奴最大的特徵就是膚色黝黑,因而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非洲人。其二當時的阿拉伯商人也常常川行於非洲與亞洲之間進入中國做生意,而中國的史籍中也確實有阿拉伯商人販賣奴隸以及關於非洲黑人國的記載。例如《慧超往五天竺傳·波斯國》有云波斯人常往獅子國(即錫蘭)取寶物,又往崑崙國取金。所言崑崙國皆為非洲黑人之地,因為非洲所產黃金自古以來就已聞名於世界。周去非《嶺外代答》卷3“崑崙層期國”條雲:“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以食物而擒之,賣為蕃奴。"趙汝適諸蕃志捲上“海上雜國"條亦云:“崑崙層期國,在西南海上,連接大海島。常有大鵬飛,蔽日移晷。有駱駝,大鵬遇則吞之。”
來自南海的矮黑人崑崙奴俑 來自南海的矮黑人崑崙奴俑
據現代考證,中國歷史上的“崑崙奴”主要來源是來自西貢(外海崑崙島(今))上的亞洲馬來黑人。而據印度歷史記載,西貢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就是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主要向中國銷售奴隸,這種販奴行為一直持續到明代。而古人發音不準確,誤將“柴棍”讀為“崑崙”,這才有了“崑崙奴”的名稱。
從服飾上來看,後來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帶,橫幅繞腰或穿着短褲。這與唐代高僧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記載的崑崙人形象“赤腳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語,指下身所穿的貼衣,這都是南海黑人極為明顯的特點,與古代非洲黑人服飾完全無關。葛承雍説,此前許多權威學者大都認為唐代黑人是從非洲來的。
鄭和下西洋領航的千里眼順風耳,可能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崑崙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獻中並沒有關於鄭和的記載,僅載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干預’的經過,當永樂初年間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過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龍江(湄公河)而上,明史並載稱到達真臘,若以一個龐大艦隊出使,深入登陸真臘極為困難,可能分遣使節,從何仙一帶登陸入吳哥城,崑崙奴又可擔任翻譯‘舌人’,則研究中國與南洋的關係,崑崙奴是相當重要的,否則謎題依舊混沌。
蘇雪林考據這個題目,從崑崙一詞的由來和淵源,偏重“崑崙”山究竟何在?以及漢武帝的考證定位崑崙山,用數萬字在學術上的價值無人能比,他自己在序言中也留給後人一片思想空間。結論不外乎崑崙指的是高大的山,這似乎太狹窄了。在我看來崑崙根本只是一個複詞,屈原的辭賦中用崑崙兩字最多,因為屬於上古文字,可以從辭學上找到答案,如果研究甲骨文的象形字,更可以找出具體答案來。
何喜文四川白蓮教人,反清復明失敗後,一度活躍閩粵海面為海,後組織天地會,部屬黃忠同、張公引、梁文英、楊子福、周遠權以崑崙島為大本營,扶助越南阮朝有功。
崑崙奴部分來自崑崙島的奴隸市場,崑崙島就是今天越南的崑山島,距湄公河出海口約一百二十公里的崑山島,還是越南的囚犯島,不對外開放,由大、小崑崙共十四島羣組成,總面積七千七百公畝,十八世紀初曾被東印度公司佔據。文獻記載崑崙奴為爪哇土著,被賣到中國後作為封建社會的奴婢買賣。
另有少部分來自非洲的崑崙奴,應該是隨阿拉伯人來華的。

崑崙奴稱呼由來

崑崙奴的稱呼由來,一般考據都是從來自崑崙族或崑崙國下手,特徵就是膚色黑捲髮等,與中原漢族的黃膚直髮截然不同,卻沒有更具體的證據和文獻,以證明古時卻有崑崙國或崑崙族存在。中國最早接受四夷朝貢的始自秦代,漢唐延續下來,又以唐朝征服少數民族最多,僅從文字記載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後就有外族奴隸了。又僅就外形稱崑崙奴,為何不稱黑奴?看唐閻立本所繪職供圖,跟隨滿臉絡腮鬍的亞利安人奴從,體型並不高大,赤身遮體的裝扮雖與崑崙奴接近,卻與崑崙兩字無關,唯一奇特之處,就是顱頂呈雙峯狀,這在一些佛教地獄圖畫和鬼卒塑像中的羅剎相似,是否附會之作也不可考,若強附為這就是崑崙奴的解釋,又不倫不類。一般繪畫難免有誇張強調的技巧,卻不能説成崑崙奴的特徵,果若與類似發音強加在崑崙兩字的解釋,謬誤如出一轍,都犯了相同的錯。
唐南夷列傳一百四十七記載南蠻,“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還有其他中南半島的古國中,如婆利國也是‘拳’發,婆羅門教盤盤國真臘國等,“自神龍以後,真臘分為二半,以南近海多癖澤處,謂之水真臘半,以北多山阜,謂之陸真臘……水真臘國,其境東西南北約八百里,南至小海,北即陸真臘,期王所居城號婆羅提拔。國之東界有小城,皆謂之國。
另外隋書列傳四十七記載林邑古國,‘其人深目高鼻發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纏身。越史記載真臘並古扶南國及林邑國,宋稱為佔臘。

崑崙奴電視情節

崑崙奴面具 崑崙奴面具
電視劇《大明宮詞》裏有一段情節表現了這個事實:
太平公主與韋氏瀏覽於街頭,旁邊叫賣的商販吸引着她們。最終,太平公主拉着韋氏來到一處賣面具的攤位前。
太平公主:這是什麼面具?黑如鍋底,鼻子這麼寬……
攤主:公子不知,這叫崑崙奴面具,大海盜王世傑剛剛從海那邊販回來一批崑崙奴,個個體壯如牛,卻性情温良,踏實肯幹,一到長安就被貴族豪門瓜分殆盡。如今,上街能帶兩個崑崙奴保鏢,是世家少爺們最時興的玩意兒!小姐何不趁過節也買兩個面具,趕趕時髦?
當時許多人在看過這段後向葛教授請教關於崑崙奴的問題。原來唐朝人所稱呼的崑崙奴就是黑人奴僕。在唐代各類史書和筆記小説中,“崑崙”二字甚至作為形容詞用來描述臉面烏黑的中國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