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螯,漢語二級字 [3]  ,讀作螯(áo),部首為蟲,總筆畫書為16筆,基本釋義是節足動物的第一對腳。 [1] 
中文名
拼    音
áo
部    首
虫部
字    碼
U+87AF
五    筆
gqtj
總筆畫數
16筆

目錄

釋義

截圖《中華字通》 截圖《中華字通》
螯áo形聲。字從敖,從蟲,敖亦聲。“敖”義為“抬高”、“抬升”。“敖”與“蟲”聯合起來表示“具有高節肢足的蟲子”。本義:具有高節肢足的蟲子(如螃蟹、螳螂等)。
螯
朱宣鹹中國畫《灘頭霜螯》。

詞彙

朱宣鹹中國畫《灘頭霜螯》 朱宣鹹中國畫《灘頭霜螯》
螯足〈名〉節肢動物的第一對腳。足端兩歧,開合如鉗,可取食並作防衞之用 [chelae]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勸學
又如:螯膠(百足蟹所煮成的膠)
蟹,螃蟹[crab]。如:螯蟹(螃蟹)

古籍解釋

唐韻》五勞切《韻會》牛刀切,𠀤音遨。《玉篇》車螯。《本草》其殼色紫,璀粲如玉,斑點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則殼開,取肉食之。《梁元帝·謝車螯啓》車螯,味高食部,名陳物志。
蟹螯。《韻會》大足,在首上如鉞者。《大戴禮》蟹二螯八足,非蛇蛆之穴,無所寄託者,用心躁也。《晉書·畢卓傳》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 通作敖。《荀子·勸學篇》蟹六跪二敖。 《説文》本作𧒥。《韻會》或作螯、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