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

鎖定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 這是一首淒涼的塞上之作,上片寫“衰草連天”的清秋景,景中有詞人的離愁別恨。下片抒發“天涯行役”的怨恨情,情中有淒涼的西風寒雨。詞人在傾吐行役之苦的同時,也流露出懷古傷今的情懷,表達了作者的惆悵之情。 [1] 
作品名稱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
作    者
納蘭性德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納蘭詞》
文學體裁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作品原文

蝶戀花
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註釋譯文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詞句註釋

①綠楊曾折:古人在送別時,有折柳枝相贈的習俗。
②不語垂鞭:引用唐温庭筠《曉別》詩:“上陽宮裏鍾初動,不語垂鞭上柳堤。”垂鞭,放馬慢行。
③衰(shuāi)草:指秋天的草。
④意緒:心緒;心情。南齊王融《詠琵琶》:“絲中傳意緒,花裏寄春情。”
⑤蕭關:關口名。在今甘肅平涼縣,古為西北邊地要塞。
⑥行役(yì):指因公務而長期在外跋涉。
⑦成今古:謂今與古距離遙遠,實為感嘆光陰易逝。
⑧幾許:多少。 [2-3]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白話譯文

又來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騎馬默默垂鞭徐行,心緒沉沉惝恍迷離,在無望的秋思之途踏行。衰草無邊已了無生趣。大雁遠去關塞遙遠。
天涯羈旅之苦卻也無妨,只可恨那西風吹散吹滅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夢。明天,行程還在延續,乍寒的新雨打濕衣衫,更覺淒冷孤單。 [3]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創作背景

這首詞考證作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八月去梭龍時。作者於當年三月曾扈駕東出山海關至盛京(今遼寧瀋陽)。這次奉命往覘梭龍,仍走去山海關之老路,故曰“又到綠楊曾折處”。與以往不同的是,納蘭這次並沒有隨駕出巡,而是負皇命行役在外,這是他第一次率隊遠征,這首詞就是詞人行走在漫漫出關路上的一段痛苦的內心獨白。 [4]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作品賞析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文學賞析

這首詞寫羈旅在外,路過舊日與親友分別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悵之情。上片重在寫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先看首句,“又到綠楊曾折處”,詩人不直陳痛楚,而將其深隱於“綠楊”依依之中,這種隱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層。更重要的是,一個“又”一個“曾”,完成了時空上的移位與重疊。故地重遊,綠楊依舊,一如當初折柳相望、依依不捨之時(因“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時有折柳相送的習俗)——誰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獨漫遊。昨天——今天,兩個既同又異,亦幻亦真的片斷,彼此交疊,詩句便多了一層深婉迷離的意趣。這種不經意(這種不經意的寫法必定經過詩人精妙的提煉才不露斧痕)營造的時空上的錯亂,近乎幻覺,也接近了思念的極致。試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麼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鋪而下,其實佈局精巧。“不語”承接首句的惝恍迷離的狀態,而“垂鞭”已將詩人的思緒引回到現實之中。“垂鞭”意指詩人心緒沉重,縱馬緩行。馬足所及,又輕輕勾連“踏遍”一句。從時間上看,這兩句完成了從“昨”到“今”的交接,回憶轉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現實、意念成灰的自己;而從空間上看,這兩句將思緒由“折柳處”引向了“衰草連天”更為廣褒的空間。於是詩人在現實中痛感自己的孤單無依,也不得不面對無邊無際的“清秋”“衰草”,無力地抵擋着秋意淒涼的侵蝕。意猶未盡,“雁聲”又將秋意帶到“蕭關”更遙遠的地域;一個“遠”字,令愁情綿延不盡。 下片的“天涯”收結了上文,也極言“行役”之遙遠之漫長。分明苦不堪言,偏偏還説“不恨”,翻出新意,更為後文“只恨西風”伏筆——原來還有可恨之事甚於“天涯行役”之苦。 [5] 
“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出語新巧、奇警,含意藴藉、深長。“吹夢”之説不是首創,較早見於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風吹我意,吹夢到西洲”。但兩者各盡其妙,並不雷同。風吹夢,本來給人以無限迷朦、無盡悵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燻暖的“南風”變為可恨的“西風”,卻陡增了幾分凌厲、殘酷的意味。如果説南風是傳遞愛情的浪漫信使,為何西風卻要一下子將美夢吹散吹滅?只因詩人所要抒發是天涯羈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動、欲訴相思的閒愁。把夢吹成了“今古”應屬詩人首創,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對空間極力拓寬的基礎上,進而完成了對時間的無限延伸——於是,詩歌的時空結構便變得更加遼闊、蒼茫了。
最後以“明日客程”收結,一片“雨”色裏,全詩籠罩在朦朧淒冷的情調之中。總而言之,在這首短小的詞裏,詩人着意拓展了詩歌的時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無時不懷想,無處不相思,寫出了思念之極致。這份穿越時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長”。 [6]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名家點評

清·陳廷焯《雲韶集》卷十五:“情景兼勝,亦有筆力。一味悽感。” [4] 
近代·王國維:“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7]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衞,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7] 
參考資料
  • 1.    趙明華著.納蘭詞典評: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
  • 2.    聶小晴,泉凌波,閆晗編著.納蘭性德,倉央嘉措詩文傳合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5
  • 3.    汪政,陳如江編著.納蘭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
  • 4.    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
  • 5.    羅國仕,楊金娥主編.實用語文教程:科學出版社,2008.05
  • 6.    畢桂發主編.毛澤東評點歷代名家詞賞析: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05月第1版
  • 7.    納蘭性德著.一生最愛納蘭詞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