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蛔厥

鎖定
蛔厥,蛔病證名,厥證之一。即蚘厥。因蛔蟲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症。臨牀以蛔蟲病吐蛔、四肢逆冷作厥的主證。
中醫病名
蛔厥
別    名
蚘厥
就診科室
內科
常見發病部位
腹痛和四肢
常見病因
蛔蟲感染
常見症狀
腹部絞痛,四肢發涼,痛甚則汗出,或吐涎沫,或吐蛔蟲,時發時止,或伴有寒熱,胃腸功能紊亂

目錄

蛔厥症狀

症見腹部絞痛,四肢發涼,痛甚則汗出,或吐涎沫,或吐蛔蟲,時發時止,或伴有寒熱,胃腸功能紊亂等證候。類於肚道蛔蟲或蛔蟲性腸梗阻病。
《醫林繩墨·厥》:“有蛔厥者,胃中虛冷,蛔水能養,妄行於上,致令上吐,蛔蟲多出,心氣虛驚,彷惶不寧,致使手足冰冷而作厥也,故曰蛔厥。治宜安蛔暖胃,如二陳湯加吳萸、乾薑、白朮、黃連、烏梅之類。”

蛔厥病因

蛔厥是由於人們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食物而引起。蛔蟲寄生於人體內,可擾亂脾胃氣機,蛔蟲喜温,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於鑽孔,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證。如蛔蟲鑽入膽道,則使肝氣閉鬱,膽氣不行,脘腹劇痛,形成蛔厥。

蛔厥辨證論治

主症特點:突然發作右脅及胃脘部劇烈疼痛,痛引肩背,輾轉不安,噁心嘔吐,常有蛔蟲吐出,痛止則如常人 [1] 
治法:安蛔定痛,驅除蛔蟲。
方藥:烏梅丸及膽道驅蛔湯加減。
蛔厥初期,疼痛較劇,宜用烏梅丸安蛔定痛。痛甚可加鬱金、延胡、白芍、甘草活血理氣,緩急止痛,或合併針刺治療。大便秘結加大黃,檳榔泄熱通腑;嘔吐甚者,加陳皮、半夏、旋復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止嘔。出現發熱、壓痛明顯、脈數、苔黃等熱證表現者,去姜、桂、附等辛熱之品,重用黃連、黃柏,並加蒲公英、金銀花、茵陳、梔子等清熱解毒,疏利肝膽。若畏寒肢冷,便溏,苔白潤,脈沉弱者,去連、柏,重用乾薑、人蔘。
腹痛緩解或腹痛較輕者,則應同時驅除蛔蟲,可用膽道驅蛔湯。方中以延胡、木香、厚朴理氣定痛;使君子、檳榔、苦陳皮驅除蛔蟲;大黃、檳榔瀉下通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