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蛇島蝮

鎖定
蛇島蝮(學名:Gloydius shedaoensis)是蝰科蝮亞科亞洲蝮屬下的一種具有頰窩的管牙類毒蛇。體型中等大小,短粗。中段背鱗23行。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眼後有一道較細的黑褐色眉紋一直延伸到口角。通身背面灰色或灰褐色。體背兩側各有1行中間色淺的深色斑塊,斑塊常在脊部相融,形成深淺相間的橫斑。腹面灰白色,具細密的深褐色細點。
棲息於海島、遼東半島的山區。以遷徙的候鳥為食,幼體捕食鼠婦、蜈蚣等無脊椎動物。中國特有種,僅分佈於遼寧省。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
中文名
蛇島蝮
拉丁學名
Gloydius shedaoensis
別    名
貼樹皮 [1] 
外文名
Shedao Island Pit Viper [3] 
同義學名
Agkistrodon shedaoensisAgkistrodon intermedius shedaoensisGloydius saxatilis shedaoensis [11] 
國際瀕危等級
易危(VU)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蝰科
亞洲蝮屬
蛇島蝮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蛇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亞    科
蝮亞科
亞    種
2個亞種 [2] 
分佈區域
中國遼寧省
命名者及年代
Zhao, 1979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4] 

蛇島蝮動物學史

蛇島蝮於1979年由趙爾宓對產於中國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區所轄的蛇島棲息的蝮蛇進行了深入的分類學研究後發表為新種。在此之前蛇島蝮曾一度被誤認為是中介蝮Gloydius intermedius)。 [5] 
1999年,李建立通過對蛇島蝮和產於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及山東省長島縣長島等地原先被鑑定為巖棲蝮的分類學研究,發表了蛇島蝮千山亞種。但蛇島蝮及其亞種的有效性都曾遭到質疑。2016年史靜聳等人的研究結果揭示東北大陸的黑眉蝮與蛇島蝮所在支的關係甚近,單純地從線粒體基因層面判斷,它們的差異達不到種級。但認為蛇島作為一座海上孤島,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島上蝮蛇為了適應島嶼生活,無論是外部形態、骨骼形態等分類特徵,還是生活習性上都與其他陸生類羣產生了極大的分異。所以雖然蛇島蝮與東北大陸的黑眉蝮在基因層面的差異未達種級標準,但仍具有“生態種”的意義。這項研究還證實了蛇島蝮在遼東半島陸地山區的分佈,從而恢復了蛇島蝮千山亞種的有效性。 [6] 

蛇島蝮形態特徵

蛇島蝮鱗被

蛇島蝮 蛇島蝮
雄性最大體全長782毫米,雌性最大體全長800毫米。頭大,呈三角形,頭側有頰窩。頭背有9枚大鱗;吻鱗寬大於高,楔形,從背面僅可見其上緣;鼻間鱗寬大於長,外緣甚窄,略成楔形;前額鱗寬大於長,外後緣幾呈圓形;額鱗盾形,長略大於寬,長大於其前緣至吻端距;頂鱗長大於寬,外緣幾呈圓形。鼻鱗大,約成三角形,前半部大於後半部;頰鱗1枚,方形;眶前鱗2枚,上枚較大,下枚較窄,構成頰窩後上緣;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眶下鱗1枚,細長;眶後鱗2或3枚,窄長;上唇鱗8(2-1-5)枚,個別為7(2-1-4)枚;第1枚高,上端楔入鼻鱗與窩前鱗之間;第2枚小,位於窩下鱗與窩前鱗之間的正下方;第3枚最高,與眼眶接觸;第4枚位於眼眶正下方,第5~8枚較小。下唇鱗10~13枚,以11枚為主;第1對最大,在頦鱗後相切,前3~4枚接頷片。背鱗23-23-17行,除最外行平滑外,其餘均明顯起稜。雄性腹鱗145~165枚,雌性腹鱗151~166枚;肛鱗完整;雄性尾下鱗37~44對,雌性尾下鱗36~46對。 [7] 

蛇島蝮色斑

身體和尾背面灰色或灰褐色,具有橫跨體尾背面的暗褐色“X”形斑紋,部分斑紋不對稱而交錯排列;體背兩側各有1列暗褐色粗大星斑。頭背灰褐色,有左右對稱的深色斑,略呈“八”字形;眼後斜向口角上方有一暗褐色眉紋,寬度約為眼徑的一半,眉紋下緣略呈波浪狀,鑲以極細的白邊;頭側灰白色,散以灰黑色細點。腹面淺灰色,密佈深色的細點。 [7]  [1] 
蛇島蝮

蛇島蝮頭骨

蛇島蝮頭骨背面觀(A)和腹面觀(B) 蛇島蝮頭骨背面觀(A)和腹面觀(B)
頭骨長寬比約為2.2。頂骨骨嵴發達,呈三角形;後額骨與額骨不接觸;鱗骨後末端超出腦匣,形狀鈍圓,具後側突。基枕骨和基蝶骨突起較為明顯;外翼骨長大於翼骨,基部長,前外側突寬短;翼骨齒列不超出翼骨與外翼骨關節處。齶骨三角形,具齒3枚;翼骨齒10(9~10)枚;下頜骨齒11(9~11)枚。 [7] 

蛇島蝮半陰莖

蛇島蝮的半陰莖 蛇島蝮的半陰莖
收縮態半陰莖長達第8~10對尾下鱗,分叉於第5~6對尾下鱗。遠端為萼區,近端為刺區,前者面積是後者的1/2;兩區分界不明顯,萼片邊緣被刺;90~100枚不同大小的刺分散於刺區,其中3枚明顯較大。離心式精溝分叉於第3對尾下鱗,直達兩支頂;精溝溝唇明顯,在刺區和萼區分別被刺和萼。半陰莖大牽引肌起於第14~18對尾下鱗,分叉於第2~4對尾下鱗。 [7] 

蛇島蝮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50~200米的海島、山區。常發現在灌木叢下、枯草邊巖縫中,或匍匐於樹枝上。 [8]  [7] 
蛇島蝮生活的蛇島 蛇島蝮生活的蛇島

蛇島蝮生活習性

捕獲食物的蛇島蝮 捕獲食物的蛇島蝮
蛇島蝮依賴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南來北往經過蛇島停憩的鳥類為主要食物,可能也吃鼠類。幼蛇吃鼠婦(潮蟲)、蜈蚣等無脊椎動物。因此蛇島蝮每年5~6月及9~10月有兩次活動高峯,在兩次活動高峯之間由於食物缺乏而出現“夏眠”現象。活動季節一到就攀爬上灌木或小喬木上等待過往小鳥停憩枝頭時加以吞吃。一旦它們選中合適的捕食場所便成了它永久捕食棲息地,甚至連棲息的位置、姿態都是比較固定的,有的甚至長達幾年不變。 [8] 
蛇島蝮還具有很強的耐飢和耐渴能力。即使一個捕食期錯過了只要在下一個捕食季節獲得足夠的食物就行了。蛇島沒有天然的淡水資源,僅靠吸吮不多的雨水和清晨的露水就能維持正常的生理代謝。據觀察,蛇島蝮在供水的條件下可耐飢80~392天,平均存活148.4天,其減重率為4.0~48.0%,平均減少24.7%。在禁食又禁水的條件下能耐飢34~107天,平均存活78.2天,其體重減重率為31.0~36.4%,平均減少33.6%。剛出生的幼蛇在只供水不給食物的條件下,8條幼蛇中活到330天以上的有5條,最長的活了346天,平均存活274天。並有7條蛇蜕過一次皮。 [9] 

蛇島蝮分佈範圍

蛇島蝮是中國特有種,主要分佈於中國遼東的蛇島,在瀋陽市及大連市等地區也有少量分佈。蛇島蝮是蛇島上唯一的蛇類,主要進食島上的鳥類及鼠類,其食物來源不多,是中國保育團體目前較為關注的問題。 [7] 
蛇島蝮分佈圖 蛇島蝮分佈圖

蛇島蝮繁殖方式

卵胎生。每兩年繁殖一次。曾記錄8~9月產子蛇2~7條。 [8] 

蛇島蝮亞種分化

蛇島蝮的2個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蛇島蝮指名亞種
Gloydius shedaoensis shedaoensis
Zhao,1979
蛇島蝮千山亞種
Gloydius shedaoensis qianshanensis
Li,1999
參考資料: [2] 

蛇島蝮保護現狀

蛇島蝮保護級別

蛇島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易危(VU)。 [3] 

蛇島蝮種羣現狀

調查顯示,蛇島蝮的種羣數量2000年約為18000條。2006年種羣數量大約為20281±590條。分佈範圍狹窄,面臨着乾旱條件增加帶來的威脅。容易受到氣候波動的影響,比如1984年大約有3000條個體在台風中死亡。 [3] 

蛇島蝮保護措施

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其棲息地建立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蛇島蝮、候鳥及其生態環境。禁止外人登島進行打柴、打獵、揀卵石、捕蛇等一切非科學研究活動。凡以科學研究為目的需到蛇島進行工作時,必須經旅順大連市衞生局批准。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