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蝮亞科

鎖定
蝮亞科(學名Crotalinae)是蝰蛇科的一個亞科,統稱蝮蛇,其主要特徵是在眼與鼻孔之間具頰窩。其代表為蛇島蝮,灰褐色,是一種不處於瀕危狀態的毒蛇。分佈於蛇島。本亞科毒蛇適應很成功,已知14屬150種,分佈於温帶與熱帶亞洲及温帶與熱帶美洲。我國已知6屬19種左右,許多是可怕的毒蛇 [1] 
中文名
蝮亞科
外文名
Crotalinae
特    徵
眼與鼻孔之間具頰窩
蝰蛇科
亞    科
蝮亞科
領    域
生命科學

蝮亞科形態特徵

蝮蛇
蝮蛇(10張)
蝮亞科可以稱為有頰窩(facial pit或pit organ)的蝰蛇類,上頜骨中空,在眼和鼻孔之間間以頰窩孔開口,頰窩中的膜可以測定一定距離温度的微小變化,從而確定熱血捕獲物的大小和位置。頭背面具大型對稱鱗片或全為小鱗。前額骨前部腹面中央突起很小或缺失,後部腹中央無突起,蝶骨後管與前孔分隔;齶骨背面中央具凸緣或有長的內鼻突;外翼骨前部表面窩與上頜骨關聯。主要分佈在美洲,亞洲及歐洲亦有分佈,其中有些是十分可怕的種類,如響尾蛇Grotalus,以及熱帶美洲的大毒蛇巨蝮Lachesis mutus,後者可長達3.6m,毒量大,是最可怕的毒蛇之一,除少數外大都是卵胎生 [1] 

蝮亞科分佈範圍

中低海拔樹林樹腐葉裏及近水邊潮濕地,常於樹根部及石塊邊盤成一團,人往往因休息坐於樹石被咬;在台灣稱為百步蛇,大陸稱為七步蛇、五步蛇。 [2] 

蝮亞科生長習性

食量大,食性廣,以鳥為主食,兼食蛙、鼠、蜥蜴、和小型無毒蛇,如遊蛇科的成員和裸鱗蛇、針尾蛇和盲蛇等。性格較温順,攻擊性比眼鏡蛇低,但比蝰亞科的成員攻擊性高。毒牙較短,屬於原始和進步之間的蝰蛇科成員。

蝮亞科物種區分

本亞科與白頭蝰亞科、蝰亞科最主要的區別是在頭部兩側,眼與員孔之間有一叫陷,稱為頰窩( facial pit)。上頷骨也具相應的凹陷。頰窩是一種紅外線感受器,可感知周圍0.001℃的變化,從而準確捕食。主要晚上捕食各類小型脊椎動物,多數卵胎生 [3] 

蝮亞科物種種類

屬:蝮蛇屬(Agkistrodon - Palisot de Beauvois,1799)
屬:跳蝮屬(Atropoides - Werman,1992)
屬:棕櫚蝮屬(Bothriechis - Peters,1859)
屬:森蝮屬(Bothriopsis - Peters,1861)
屬:矛頭蝮屬(Bothrops - Wagler,1824)
屬:紅口蝮屬(Calloselasma - Cope,1860)
屬:山蝮屬(Cerrophidion - Campbell & Lamar,1992)
屬:響尾蛇屬(Crotalus - Linnaeus,1758)
屬:尖吻蝮屬(Deinagkistrodon - Gloyd,1979)
屬:亞洲蝮屬(Gloydius - Hoge & Romano-Hoge,1981)
屬:瘤鼻蝮屬(Hypnale - Fitzinger,1843)
屬:巨蝮屬(Lachesis - Daudin,1803)
屬:墨西哥角蝮屬(Ophryacus - Cope,1887)
屬:烙鐵頭屬(Ovophis - Burger,1981)
屬:豬鼻蝮屬(Porthidium - Cope,1871)
屬:侏儒響尾蛇屬(Sistrurus - Garman,1883)
屬:竹葉青屬(Trimeresurus - Lacépède,1804)
屬:黑綠烙鐵頭屬(Tropidolaemus - Wagler,1830 )
參考資料
  • 1.    沈猷慧,葉貽雲,鄧學建主編,湖南動物志 爬行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第178頁
  • 2.    科學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1-02]
  • 3.    吳躍峯,武明錄,曹平萍等編著,河北動物志 兩棲、爬行、哺乳動物類,河北科技出版社,2009.11,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