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蚩尤冢

(山東陽穀縣蚩尤陵(蚩尤首級陵))

鎖定
蚩尤冢,山東陽穀縣蚩尤陵(蚩尤首級陵),位於山東省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東,距鎮駐地1公里。地理座標東經115°53′,北緯36°01′。冢高約5米,陵地佔地面積約8500平方米。
中文名
蚩尤冢
位    置
十五里園鎮葉街村
面    積
105 畝
封土高度
約5米

蚩尤冢考古過程

蚩尤概況:蚩尤重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在中華文明形成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神祖。2006年10月11日至14 日,舉辦了“2006山東蚩尤文化研討會”。與會的80多位專家一致認為:蚩尤在中華文明史上有着重大貢獻,不僅被奉為“兵主”、“戰神”,還被奉為冶煉始祖、雜技始祖等。 [1] 

蚩尤冢古籍記載

皇覽·墓冢記》: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闞城中,冢高七丈,常以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曰:‘蚩尤旗’”。“十月一”祭祀活動在當地仍風靡,稱“鬼節”或“送寒衣節”。黃河下游平原四季分明,到了冬天,生人害冷,於是有了“送寒衣”祭祀先祖的禮儀。參加祭祀的未必是蚩尤後裔,但體現的是民族大融合的相互包容和文化認同。“十月一”鬼節祭祀乃蚩尤時代人神溝通的“巫鬼教”的遺風。
《漢書〃地理志》載:壽張,蚩尤祠在西北洓上。洓與濟相通,西北洓上意為在濟水之西北。《皇覽〃冢墓記》載:“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十三州志》載:壽張有蚩尤祠。宋代詩人王奕曾與申屠伯驥同飲壽張蚩尤冢上,自西漢臵壽張縣(時謂壽良)至公元一九六四年撤銷,此地域一直屬壽張縣所轄。
今據《漢地理志》,其墓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冢高五丈。秦漢之際,居民由常以十月祭之,必有赤氣出如絳,民名之蚩尤旗。蚩尤戰敗於軒轅後,逃淮岱冀兗之地。史料所載的城於涿鹿宅於淮岱,遷徙往來,號令天下(岱,古指泰山;兗,古指兗州,即今兗州市),説明蚩尤被炎黃打敗後的勢力範圍和生存空間已縮小到泰山兗州、汶上、東平、鉅野一帶。《史記》二十八卷載“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闞鄉齊之西境地”。

蚩尤冢考古斷定

據史書記載,壽張原名壽良縣,至東漢時因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叔叔劉良,更名為壽張縣。三國時期,壽張縣屬東平國。
1964年,壽張縣建制撤銷,以金堤為界,金堤以北的張秋、十五里園、壽張、李台等四個鄉鎮劃歸陽穀縣。
從行政區劃資料來看,陽穀縣十五里元鎮葉街村自春秋、秦漢、三國時期到1964年期間,一直屬壽張縣管轄。所以史書上關於“壽張有蚩尤祠”的記載,指的就是這個地方。
聊城市文物局資料表明: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文物學家進行了三次考古:
1973年文物普查,在遺址中心發掘一條深溝,粗略定為仰韶文化遺址;
1994年,再次考古發現部分城垣,確定為後崗一期和龍山文化;同時發現並確定了闞城遺址,被確定為山東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2006年,山東省、聊城市經對“冢”及其周圍全面勘探,探明最上為漢代文化層,中為龍山文化層,底為大汶口文化層(兼有少量仰韶文化)。
對此,山東大學知名學者張金光撰文説,蚩尤陵所在地,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人文歷史連綿不斷,其絕對年代可追溯至6000年前,根據考古結果,僅這座古冢,便有自仰韶而漢代,縱貫三千年歷史。
杜夢華説,考古結果表明,皇姑冢地域與《皇覽》、《水經注》記載一致。“‘皇姑冢’具有蚩尤冢外部條件和內部特徵。”此外,據《皇覽·冢墓記》記載,在蚩尤冢附近一帶,每年十月都有祭祀蚩尤的風俗。而當今的陽穀及周邊地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上墳燒紙祭祖,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孃家上墳。“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應該和蚩尤有一定的關係。”
2006年和2008年,陽穀舉辦兩屆蚩尤文化研討會。在2008年研討會上,貴州省苗學會會長説,有文獻記載,考古支持,民俗佐證,“皇姑冢”就是蚩尤首級冢。

蚩尤冢蚩尤陵重建

蚩尤陵園 [1]  由中央電視台總美工錢運選規劃設計,佔地面積105畝,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由南至北中軸線上有九座建築,分別是:陵門、蚩尤銅像、南闕門、祭壇、寶典、北闕門、祭壇、寶殿、北闕門、碑亭、陵寢、闕樓。兩側對稱為碑廊、展覽館。已建成陵門、蚩尤銅像、祭壇、寶殿、陵寢等,今後將繼續努力打造這一祭祖聖地。

蚩尤冢橋-陵門

跨過陵前10米寬小河,橋長18米,橋寬8米,花崗石效果。陵門:採用漢闕組合式,由兩個重檐闕和四個單檐闕組成三個門,中間主門可開關閉式,門洞寬4米,高4.6米,門框為漢式刻圖案,門扇上鑲銅質圖案裝飾,門樑上懸掛《蚩尤陵》大匾額。兩邊均有柵欄式大門,用於平時遊客的出入,陵門總長為26米,主闕頂高為8.6米,門前距橋30米,東西達70米,東道由東西兩側繞行,陵門前形成廣場。

蚩尤冢蚩尤銅像

像立於2010年10月26日,全部由純銅製作,重約4.5噸,高10.8米,其中底座2米多,像高8米多,此像中的蚩尤頭飾牛角,手持大圭(中國古代在祭祀、宴饗、喪葬以及征伐等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只有部落首領才能持圭),腰掛火鐮石(擊石取火之用),此像中的蚩尤高大威猛,稜角分明,展現了五千年前部落首領的風采!銅像所用銅為國家級重點企業陽穀祥光銅業捐獻,表達了我縣人民對始祖蚩尤的敬仰之情!

蚩尤冢祭祀區

由蚩尤塑像向北20米,台基南北長達100米,東西寬62米,佔地6200平米,台高56公分,分為四級踏步登台,表面均用毛面花崗岩石鋪面砌築。香爐上的圖案為上古時期蚩尤部落的圖騰,寶殿內有蚩尤坐像,龍山時期文物展覽品(該文物為陳列複製品,真品在縣文化館保存)。

蚩尤冢蚩尤冢碑

復刻蚩尤冢碑 復刻蚩尤冢碑
2006年至今,苗民在蚩尤陵祭祀 2006年至今,苗民在蚩尤陵祭祀
此碑最能確定蚩尤冢在此地的原因 [2] 

蚩尤冢蚩尤陵重建陽穀縣文化界祭文

山東陽穀,東夷之都。城垣環列,光耀遠古。偉哉蚩尤,九黎之君,威振華夏,文明先進。創農耕,牛犁水利。年豐歲熟,金谷滿地。食肉者不知其美兮,哂之為“食沙石子”。蚩尤明於天道,守察日月星辰之運行,上觀氣象,掌執風雨迷霧及陰晴。編訂曆法,定播種收穫之時序,百業興旺,開肥沃東土而定居。天地人和,法制嚴明,各得其所。東夷之民,金石齊奏,絲竹諧鳴,龍飛鳳舞,歡樂蘆笙。杯盤高足,酒香醉人。手工精巧,土陶紡輪。冶銅為兵,戈弩劍戟,銅頭鐵額,所向披靡。披牛甲上陣,好似“四目六足”,揚尖角人,觀如“人身牛蹄”。與軒轅鬥兮,九戰而九勝。馳騁四方兮,中原威震。軒轅退守泰山,祈禱求救於上天,得九天玄女之兵書,知克敵制勝之妙法。黃帝聯軍大和合兮,終轉敗為勝。涿鹿之野總決戰兮,使九黎不敵。蚩尤殉難兮,山崩地裂。殷殷鹽池兮,染紅鮮血。九黎乃分化為三,南曰三苗,西北歸羌,餘部留於中原,融入軒轅為將。蚩尤為黃帝兵主戰神,雄偉煌煌。黃帝繪蚩尤畫像,安定四方。雖史筆昏曲,指王為寇,而盛德不泯,義存祀典。秦皇漢祖祭祀蚩尤,禮節惟恐不周,征戰勝利之所繫,仰賴戰神兵主之祺。蚩尤本闞姓兮,精魂歸於闞鄉。葬七尺之高崗兮,乃萬民敬奉之祖神。冢上絳旗高揚兮,碧空霞飛雲騰。冢土崇隆終不減兮,數千年而常青。巍巍乎中華三祖,炎帝黃帝蚩尤,炎帝乃黃帝之兄,蚩尤為炎帝之後。功業萬代兮,道貫古今,億萬中華之子,均為三祖苗裔。萬姓一家兮,競爭融合,同根同脈兮,和而有異。協和萬邦兮,龍騰虎躍,中華文明兮,多元一體。今之陽穀兮,眾志成城。高瞻遠矚兮,執政為民。探尋古史,撥亂反正。修整古冢兮,立碑以記偉績。當今河清海平,改革開放創新,政通人和,直奔小康。龍鳳和鳴共舞,神州百花齊放。弘揚中華悠久文化,承續三祖仁德之馨。自強不息兮,風正氣清。千秋萬代兮,日日維新。五洲四海兮,天下歸心。值功成盛典之期,應主事者之殷囑,用特為文記之云爾。

蚩尤冢人文意義

根據史書記載,在“涿鹿大戰”中,黃帝戰勝蚩尤,成為五帝之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種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沿襲了幾千年,所以在一些史學家所著的正統史書中,多是一些蚩尤作亂,以酷刑、殺戮統治苗民等內容;一些野史、文學專著中,蚩尤還被描繪成“人身牛頭、四目六手”等形象。
根據記載、研究以及考古發現,很多專家開始著書立説,為蚩尤“平反”。段寶林教授説,炎、黃、蚩尤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在向文明時代過渡期,各部落征戰是階級、民族、國家形成的一種催化劑,本無是非對錯之分。所以很多專家一致認為:中華始祖除了炎黃二帝外,還應有蚩尤一個席位。
很多專家還進行了考證,蚩尤九黎不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是漢族形成最初的重要淵源。段寶林教授曾撰文説,華夏族系,實際上是以黃帝部落為中心,由黃帝、炎帝、蚩尤九黎三大部落相互融合而形成。根據宋代《古今姓氏辯證》考證,漢族姓氏中“鄒”、“屠”二姓,最初便是由蚩尤部落姓氏“鄒屠”分化而來。
蚩尤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