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壽張縣

(原山東省聊城地區轄縣(已撤銷))

鎖定
壽張縣,漢置壽良縣,故城在今東平縣內,東漢改名壽張縣,屬東平國南朝宋改名壽昌縣,北魏複稱壽張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遷治所於王陵店(今壽張鎮),1964年因豫魯水利矛盾調整省界而撤銷,金堤以北劃入陽穀縣,屬山東省,南部入範縣並改屬河南省,後復設台前縣,仍屬河南省,原縣域包括今河南省濮陽市台前縣全部和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南部,縣城為今聊城市陽穀縣壽張鎮
中文名
壽張縣(已撤銷)
行政區類別
建制縣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地理位置
華北平原、黃河北岸
政府駐地
陽穀縣壽張鎮

壽張縣歷史沿革

漢置壽良縣,屬東郡故城在今東平縣內。
東漢光武帝劉秀諱叔名良字,遂改名壽張縣,屬東平國。
南朝宋改名壽昌縣,屬東平郡
北魏複稱壽張縣,遷治所至今山東濟寧梁山縣壽張集。
隋屬濟北郡
唐屬鄆州。
宋、金屬東平府
金大定七年(1167),河決城壞,遂遷治所至今聊城市陽穀縣李台鎮竹口村,十九年(1179)復遷舊址。
元屬東平路
洪武元年(1368),黃河決口,縣治所南遷到今濟寧市梁山縣薛屯,屬東平府;十三年(1380)遷治所於王陵店即今聊城市陽穀縣壽張鎮,屬東平府;十八年(1385)改屬兗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屬東平州;十三年(1735)復屬兗州府。
1912年,民國時期屬山東省東臨道
1937年,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5年,屬冀魯豫邊區第八專署。
1949年9月,屬平原省聊城專區
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屬山東省聊城專區。
1958年12月,陽穀縣建制撤銷併入壽張縣。
1961年7月,從壽張縣中析出原陽穀縣境域恢復陽穀縣建制。
1964年11月壽張縣建制撤銷,金堤以南地區劃歸範縣,改屬河南省,金堤以北地區劃歸陽穀縣,屬山東省,縣城降為聊城陽穀縣壽張鎮

壽張縣相關記載

壽張縣百忍義門

張公藝,山東壽張縣人,生於北齊承光二年(公元 578 年)。張公藝一生正德修身,重禮重義,忍讓齊家,自北齊至隋朝九代未曾分家,闔家九百餘人,家道和睦仁善,被世人譽稱「九世同居」。
麟德二年,唐高宗去泰山封禪,路經壽張縣,聽説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每朝都對其表彰,因此慕名造訪張公藝家。唐高宗問張公藝為何能九世同居。當時已經八十八歲的張公藝答道:“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隨即請紙筆,書寫了一百個“忍”字呈給皇上,並講述了“百”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姑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 ”
據説,當時張公藝還對高宗説:“我家不光人義氣,我家的狗也與別家不同。”他又領着高宗參觀了餵狗的情形。全家一百隻狗,有一隻狗不到,這九十九隻都等着不吃食,直等到齊了才吃,高宗也很驚奇。後來,有句俗語“張公藝的狗缺一個也不吃食”便源於此。據説,唐王想試一試張公藝這個“當家”的本領,就送給他兩個梨,看他怎樣處理,張公藝就讓家人用石臼把梨搗碎放在水缸裏,叫全家人來喝。
唐高宗聽後連連稱好,賜給他縑帛以示表彰,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敕修百忍義門。唐高宗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
張公藝高壽九十九歲,於唐儀鳳元年(公元 676 年)去世。後來,張家後裔在陽穀縣壽張鎮東街,修建了一座祠堂,叫百忍堂,正中供奉着張公藝,牆上還描繪着這些感人的故事。張氏的後人也以“百忍”作堂號,以相互勉勵。
影唐:相傳因唐高宗幸張公藝居得名,去城十里。
唐張公藝墓:在縣南十里,明正德六年,參政史公立石志之。
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東安王永樂、隋大使樑子恭慰撫表其門。高宗有事泰山,臨幸其居,問本末,書忍字百餘以對。天了為流涕,賜縑帛而去。今祀於鄉賢祠。

壽張縣李逵坐衙

《水滸傳》有一段李逵在壽張縣坐衙的故事,原文如下:
且不説盧俊義引眾還山,卻説李逵手持雙斧,直到壽張縣。當日午衙方散,李逵來到縣衙門口,大叫入來:「梁山泊黑旋風』爹爹在此!」嚇得縣中人手足都麻木了,動彈不得。原來這壽張縣貼著梁山泊最近,若聽得「黑旋風」李逵五個字,端的醫得小兒夜啼驚哭,今日親身到來,如何不怕!當時李逵逕去知縣椅子上坐了,口中叫道:「著兩個出來説話,不來時,便放火。」廊下房內眾人商量:「只得著幾個出去答應;不然,怎地得他去?」數內兩個吏員出來廳上拜了四拜,跪著道:「頭領到此,必有指使。」李逵道:「我不來打攪你縣裏人,因往這裏經過,閒耍一遭,請出你知縣來,我和他廝見。」
兩個去了,出來回話道:「知縣相公卻才見頭領來,開了後門,不知走往那裏去了。」李逵不信,自轉入後堂房裏來尋。「頭領看,那 頭衣衫匣子在那裏放著。」李逵扭開鎖,取出 頭,領上展角,將來戴了,把綠袍公服穿上,把角帶繫了,再尋
靴,換了麻鞋,拿著槐簡,走出廳前,大叫道:「吏典人等都來參見。」眾人沒奈何,只得上去答應。李逵道:「我這般打扮也好麼?」眾人道:「十分相稱。」李逵道:「你們令史只候都與我到衙了,便去;若不依我,這縣都翻做白地。」眾人怕他,只得聚集些公吏人來,擎著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聲喏。李逵呵呵大笑,又道:「你眾人內也著兩個來告狀。」吏人道:「頭領坐在此地,誰敢來告狀?」李逵道:「可知人不來告狀,你這裏自著兩個裝做告狀的來告。我又不傷他,只是取一回笑耍。」
公吏人等商量了一會,只得著兩個牢子裝做廝打的來告狀,縣門外百姓都放來看。兩個跪在廳前,這個告道:「相公可憐見,他打了小人。」那個告:「他罵了小人,我才打他。」李逵道:「那個是吃打的?」原告道:「小人是吃打的。」又問道:「那個是打了他的?」被告道:「他先罵了,小人是打他來。」李逵道:「這個打了人的是好漢,先放了他去。這個不長進的,怎地吃人打了,與我枷號在衙門前示眾。」李逵起身,把綠袍抓紮起,槐簡揣在腰裏,掣出大斧,直看著枷了那個原告人,號令在縣門前,方才大踏步去了,也不脱那衣靴。縣門前看的百姓,那裏忍得住笑。正在壽張縣前走過東,走過西,忽聽得一處學堂讀書之聲,李逵揭起簾子,走將入去,嚇得那先生跳窗走了,眾學生們哭的哭,叫的叫,跑的跑,躲的躲,李逵大笑。出門來,正撞著穆弘。穆弘叫道:「眾人憂得你苦,你卻在這裏瘋!快上山去!」那裏由他,拖著便走。李逵只得離了壽張縣,逕奔梁山泊來,有詩為證:
牧民縣令每猖狂,自幼先生教不良。應遣鐵牛巡歷到,琴堂鬧了鬧書堂。
二人渡過金沙灘,來到寨裏,眾人見了李逵這般打扮都笑。到得忠義堂上,宋江正與燕青慶喜,只見李逵放下綠 袍,去了雙斧,搖搖擺擺,直至堂前,執著槐簡,來拜宋江。拜不得兩拜,把這綠 袍踏裂,絆倒在地,眾人都笑。宋江罵道:「你這廝忒大膽!不曾著我知道,私走下山,這是該死的罪過!但到處便惹起事端,今日對眾弟兄説過,再不饒你!」李逵喏喏連聲而退。梁山泊自此人馬平安,都無甚事,每日在山寨中教演武藝,操練人馬,令會水者上船習學。各寨中添造軍器,衣袍,鎧甲,槍刀,弓箭,牌弩,旗幟,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