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蘭屬

鎖定
蘭屬(學名:Cymbidium Sw.)是蘭科下的一個屬,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莖極短或變態為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分佈於亞熱帶熱帶亞洲(如印度北部、中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與婆羅洲)以及澳洲北部,通常生長於氣候涼爽的高海拔地區。
温帶產者多為地生蘭,包括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蘭、菅草蘭春劍線葉春蘭8個原生種,在中國古代有數千年栽培鑑賞的歷史。世界上最早的兩部蘭花專著是寫成於1233年的《金漳蘭譜》和1247年的《蘭譜》,專門論述了蕙蘭屬地生蘭種類及栽培經驗方法。
中文名
蘭屬
拉丁學名
Cymbidium Sw.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微子目
蘭科
蘭屬
約48種
亞    科
蘭亞科
樹蘭族
亞    族
萼足蘭亞族

蘭屬植物學史

蘭屬學名來源

蘭屬的拉丁學名“Cymbidium”來自古希臘語詞“κύμβη”(“kúmbē”,本義為“容器空腔”,引申指腓尼基人的小船),指本屬一些物種的唇瓣與合蕊柱離生,其基部凹陷。又一説拉丁學名來自拉丁詞“cymba”,意思是碗、杯或船, 帶有小後綴“-idium”,是指某些物種的唇瓣形狀。

蘭屬分類歷史

吳應祥將中國蘭屬定為31種,並將這31個種劃分為5個組2個亞組;陳心啓和吉占和認為中國蘭屬有29種和一些變種,其中27種與吳應祥相同。Du和Cribb系統將全屬全球共48種植物分為3個亞屬和14個組,後Du等又增加到52種,陳心啓和吉占和在此基礎上將中國的29種又分為3個亞屬11個組;黃家平和戴思蘭又用R分析對蘭屬的37個種、變種及品種和37個形態特徵性狀進行了數量分類研究,將其大致分為兜瓣型、竹葉瓣型、多花型、素心瓣型和奇瓣型5大類;後楊冬之等採用“二元分類法”將葉藝和花藝性狀初步確定為國蘭品種分類的第一級標準,花色、花部結構則分別作為第二、三級分類標準。
基於最大似然法構建所有參試ITS2序列的系統發育樹,蘭屬的系統發育樹被分為4大分支,蘭屬中的建蘭亞屬、蘭亞屬和大花亞屬被明顯區分開。在不同分類階元也獲得一些有效區分,如亞屬水平上的大花亞屬、組水平上的建蘭組、大花組、蘭組。除Vandopsis外,其他屬均在屬水平上形成單系分支。系統發育樹的拓撲結構與傳統系統學大體一致,與形態學鑑定結果也一致。 [7] 

蘭屬形態特徵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 [1] 
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 [1] 
除了極個別的腐生種類外,蘭屬植物都具有綠色的葉片。蘭屬植物每個假鱗莖着生的葉片的數目,因種而異。如建蘭、珍珠矮等的葉片只有2-4片,春蘭4-6片,送春、蕙蘭可多達10片以上。大雪蘭、獨佔春等的葉片數不定,新葉不斷髮出,老葉不斷枯萎。葉片在假鱗莖上着生的姿態,也因種而異,大致可以分為:直立葉、半直立葉、垂葉等四類。 [2] 
直立葉——也稱立葉,葉片直立或斜上生長,完全不彎曲,如通海劍蘭、珍珠矮、保山建蘭等。 [2] 
半直立葉——葉片斜上生長,僅達葉片3/4以上長度向外彎斜,如春劍、丘北冬蕙蘭、蜜蜂蘭等。 [2] 
半垂葉——葉片斜上生長,達葉片1/2以上長度向外彎曲,如春蘭、建蘭、墨蘭、寒蘭、蓮瓣蘭、多花蘭、虎頭蘭等。 [2] 
垂葉——葉片斜出,僅達葉片1/3以上長度即向外彎曲。 [2] 
蘭屬植物的葉片多數為帶狀或線形,上下幾乎等寬,葉基部稍窄,葉先端漸尖,沒有明顯的葉柄。但有部分種類葉基部的顏色明顯淺於或深於上部葉片的顏色,有個明顯的分界線,俗稱“關節”。如西藏虎頭蘭“關節”以下顏色明顯較淺,邱北冬蕙蘭則明顯較深,形成紫色的“細柄。”葉片的長短、寬窄,葉基橫切面的形狀等因種而異。葉片最寬的可達3-4釐米,如西藏虎頭蘭、多花蘭;而狹小的僅0.5釐米左右,如線葉春蘭、蓮瓣蘭。葉片最長的可達1.2m以上,如長葉蘭;葉片最短的僅15-20釐米,如部分春蘭、建蘭、珍珠矮等。有的葉片平展,如墨蘭、寒蘭、春蘭等;有的沿中脈折起,尤其是葉基部分,橫切面呈“V”形,如蕙蘭、送春、套葉蘭、春劍等。帶狀葉片的葉尖多數為漸尖,但也有個別種類葉片先端具有尖缺刻,俗稱“剪刀口”,如大雪蘭、獨佔春、硬葉蘭等。蘭屬植物中,僅有兔耳蘭和無齒兔耳蘭兩種不具帶狀(或線形)的葉片,而是具有葉柄的橢圓形葉片。 [2] 
蘭屬的葉片有厚有薄,有草質、革質和厚革質之分。大凡附生種類質地都較厚,如硬葉蘭、紋斑蘭屬於厚革質;虎頭蘭、蜜蜂蘭屬於革質;而地生種類質地較薄,如春蘭、蕙蘭、建蘭、寒蘭等屬於草質。蘭屬的葉片多少都成二列排列,兩邊分開,幾乎在一個平面上。葉片在假鱗莖上只長出一次,在一定的時間內長成,不會隨着生長髮育而再增加葉片的數目(大雪蘭、獨佔春除外)。也就是説,新葉只能從新生的假鱗莖上生長出來,老的假鱗莖是不能再生長新葉的。蘭屬的葉片顏色在黃綠至墨綠之間,色澤深淺的不同既因種而異,也與生長環境的光照強度有關。 [2] 
虎頭蘭、蜜蜂蘭一般多為黃綠色;而墨蘭、通海劍蘭則為墨綠色。同一個種類因生長在光照較強處,則葉色較淺;而生長在光照較少的地方則葉色較深。一些蘭屬的種類葉面光滑,看上去有光澤,如建蘭、墨蘭、蜜蜂蘭、寒蘭等;而另一些種類的葉片,用手觸摸顯得粗糙,且無光亮,如蕙蘭、送春、春劍等。 [2] 
蘭屬的葉脈是典型的單子葉植物的平行脈。有的種類主脈明顯,葉面橫切面略呈“V”形,而側脈不明顯;有的種類除中脈外,兩側還具1-2對較明顯的側脈,如墨蘭。 [2] 
蘭屬的葉緣,有的種類全緣,無鋸齒,如墨蘭、寒蘭等;而有些種類葉綠有細鋸齒或粗鋸齒,如春劍、蕙蘭、送春、通海劍蘭等。 [2] 
花葶側生或發自假鱗莖基部,直立、外彎或下垂;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苞片長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較大或中等大;萼片與花瓣離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時與蕊柱合生達3-6毫米;側裂片直立,常多少圍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彎;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通常從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時末端膨大或中部斷開,較少合而為一;蕊柱較長,常多少向前彎曲,兩側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時具短毛,花粉團2個,有深裂隙,或4個而形成不等大的2對,蠟質,以很短的、彈性的花粉團柄連接於近三角形的粘盤上。 [1] 

蘭屬種類分佈

全屬約48種,分佈於亞洲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向南到達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中國有29種,廣泛分佈於秦嶺山脈以南地區。 [1] 
蘭屬植物質體基因組ML系統發育樹 蘭屬植物質體基因組ML系統發育樹 [6]

蘭屬下級分類

中文名
拉丁名
特徵描述
蘭亞屬
(3組4種)
Subgen. Cymbidium
附生蘭;花較小;唇瓣與蕊柱離生;花粉團2個,後方有深裂隙,三角形至橢圓形,略壓扁,極罕花粉團4個(中國不產)。
硬葉組
Sect. Cymbidium
葉厚革質,先端為不等的2圓裂、2鈍裂、2尖裂或微缺。
多花組
Sect. Floribunda Seth et Cribb
葉背面中脈較2條側脈更凸起,尤其在下部;花葶近直立或稍外彎,通常密生10-50朵花;蕊柱長12-15毫米,為萼片長度的2/3。
帶葉組
Sect. Himantophyllum Schltr.
葉堅紙質,先端漸尖,不裂;花葶下彎或下垂;唇瓣上2條縱褶片具密集的腺毛。
大花亞屬
(4組14種)
Subgen. Cyperorchis (Bl.) Seth et Cribb
附生蘭;花一般較大;唇瓣基部與蕊柱基部合生達2-6毫米;花粉團2,後方有深裂隙,三角形、四方形或棒狀。
莎草蘭組
Sect. Cyperorchis (Bl.) P. F. Hunt
花序下垂;花下垂,近鐘形;花被片不展開。
大花組
Sect. Iridorchis (Bl.) P. F. Hunt
植株每年長出新假鱗莖;葉先端不分裂;花葶發自假鱗莖近基部處;花粉團非四方形。
腋花組
Sect. Eburnea Seth et Cribb
植株每2至數年長出新假鱗莖;葉帶形,先端2裂;花葶發自葉腋;花粉團近四方形;粘盤兩側具絲狀附屬物。
斑舌蘭組
Sect. Parishiella (Schltr.) P. F. Hunt
植株每年長出新假鱗莖;假鱗莖裸露;葉狹橢圓形,生於假鱗莖頂端;花葶發自假鱗莖基部,花平展;花粉團三角形。
建蘭亞屬
(3組11種)
Subgen. Jensoa (Rafin.) Seth et Cribb
地生、半附生或腐生植物;唇瓣與蕊柱離生;花粉團4個,成2對(每對由不等大的2個花粉團組成)。
兔耳蘭組
ect. Geocymbidium Schltr.
半附生植物;假鱗莖扁圓柱形至狹梭形,具節;葉倒披針狀長圓形至狹橢圓形;花葶從假鱗莖側面節上發出。
建蘭組
Sect. Jensoa (Rafin.) Schltr.
地生植物;假鱗莖極小或卵球形;葉帶形;花葶發自假鱗莖基部。
腐生組
Sect. Pachyrhizanthe Schltr.
腐生植物,無綠葉,亦無假鱗莖,地下有肉質、分枝的根狀莖。

蘭屬育殖技術

蘭屬繁殖方式

大花蕙蘭常用分株、播種和組培繁殖。
分株繁殖;在植株開花後。新芽尚未長大之前,正處短暫的體眠期。分株前使質基適當乾燥,讓大花蕙蘭根部略發白、略柔軟,這樣操作時不易折斷根部。將母株分割成2-3筒一叢盆栽,操作時抓住假鱗莖,不要碰傷新芽,剪除黃葉和腐爛老根。
播種繁殖:主要用於原生種大量繁殖和雜交育種。種子細小,在無茵條件下,極易發芽,發芽率在90%以上。
組培繁殖:選取健壯母株基部發出的嫩芽為外植體。將芽段切成直徑0.5mm的莖尖,接種在製備好的培養基上。用MS培養基添6-苄氨基腺嘌呤0.5mm/L.52d形成原球莖。將原球莖從培養基中取出,切割成小塊,接種在添加6-苄氨基腺嘌呤2rag/L和萘乙酸0.2mg/L的MS培養基中,使原球莖增殖。將原球莖繼續在增殖培養基中培養,20d左右在原球莖頂端形成芽,在芽基部分化根。90d左右,分化出的植株長出具3~4片葉的完整小苗。

蘭屬栽培管理

盆栽大花蕙蘭常用15釐米-20釐米高筒花盆,每盆栽2-4株苗。盆栽基質用蕨根、苔蘚和樹皮塊的混合物。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也可用濃度在0.1%以下,氮、磷、鉀比例為1:1:1的複合肥,每週噴灑1次。使假鱗莖充實肥大,才能促使花芽分化,多開花。但萌芽力強的品種,要控制葉芽生長。不使養分過多消耗.就必須進行摘芽,使一個假鱗莖着生一個葉芽。
掌握淡肥勤施的原則,氣温在15℃-30℃的晴天施肥最適宜,陰雨天不施肥。隨時剪去枯葉、病葉。花芽長出後,如數量過多,去除弱芽,保留壯芽。病蟲害防治:主要病害有黑斑病和輪斑壞死病危害葉片,可用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荊800倍液噴灑。蟲害有介殼蟲、紅蜘蛛和蝸牛危害新芽、花莖。介殼蟲和紅蜘蛛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殺。有蝸牛則在台架及花盆上噴灑敵百蟲或用敵百蟲毒餌謗殺。

蘭屬主要價值

蘭屬觀賞

本屬的地生種類,如春蘭、蕙蘭、寒蘭、建蘭、墨蘭等,在我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世界上最早的兩部蘭花專著,即《金漳蘭譜》(1233)和《蘭譜》(1247),就是專門論述蘭屬地生種類及其栽培經驗的。近年來,大花附生種類,如虎頭蘭、黃蟬蘭、獨佔春等也受到很大的重視。主要以大花種類為親本,雜交培育出來的大花蕙蘭品種系列,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當今花卉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 [1] 

蘭屬藥用

據《中藥大辭典記載》蘭屬植物建蘭、春蘭以及蕙蘭的花可入藥,含有酸性磷酸酶、酯化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同工酶等成分。蘭花味辛,平,無毒,具有調氣和中、止咳、明目等作用,主治胸悶、腹瀉、久咳、青盲內障等。 [8] 
中國有近12000種藥用植物,其中藥用蘭科植物有約78屬298種,是我國藥用植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具有清熱解毒、活血調經、潤肺化痰、生津止渴、止血、斂瘡的功效。我國對蘭科植物的藥用及相關記載可追溯至15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其中有關於白及、石斛、天麻等蘭科植物藥用的記錄;歷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都有收錄以蘭科植物為基原的中藥。我國多個少數民族如瑤族、景頗族、彝族、獨龍族、藏族、黎族、侗族、仡佬族等都有蘭科植物藥用的習慣。目前國內已經有20餘屬蘭科植物化學成分研究的報道,已發現糖類、黃酮類、生物鹼類、茋類、萜類、苯酚類和甾醇等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癌、抗炎、抗病毒等功能。 [9] 

蘭屬食用

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食用蘭科植物的習慣,其常作為零食或配菜等補充性食物。在土耳其,蘭莖粉“salep”提取自地生蘭根莖,用於製作傳統熱飲和冰淇淋;在津巴布韋流行的名為“chikanda”的蛋糕,由當地人採集野生地生蘭塊莖製作而來。中國也有悠久的食蘭歷史。清代飲食著作《養小錄》中記載蘭花“可羹可餚,但難多得耳”,可見蘭花可炒菜也可做湯,但食材稀少。 [9] 

蘭屬植物文化

蘭屬植物是蘭科中最早引種馴化的類羣,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自衞返魯,隱谷之中,見蕙獨茂,曾説:蘭當為王者香草。於是“王者香”便成了蘭花的別名了。在中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有記載“蘭”。愛國詩人屈原更是蘭花的愛好者,從《楚辭》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他不僅種蘭,而且佩蘭、詠蘭,以蘭蕙自比。但也有學者如陳心啓(1988)認為,真正的蘭屬植物被栽培利用的記載應始於唐代末年。南宋後期,出現了兩部世界上最早的國蘭專著:趙時庚(1233)的《金漳蘭譜》和王貴學(1247)的《王氏蘭譜》,分別記錄蘭花名品30和50餘種。元代以來養蘭進入昌盛期。明代楊安道(1412(存疑))的《南中幽芳錄》中收錄蘭花栽培品種30餘種(劉仲健等,2006)。清代朱克柔(1796)《第一香筆記》、許霽樓(1865)《蘭蕙同心錄》中分別收錄蘭花名品80和50餘種。民國吳恩元(1923)的《蘭蕙小史》則記載了蘭花新、舊名品140餘個。 [5] 

蘭屬代表物種

建蘭 Cymbidium ensifolium (L. ) Sw.
地生植物;假鱗莖卵球形,長1.5-2.5釐米,寬1-1.5釐米,包藏於葉基之內。葉2-4 (-6)枚,帶形,有光澤,長30-60釐米,寬1-1.5(-2.5)釐米,前部邊緣有時有細齒,關節位於距基部2-4釐米處。花葶從假鱗莖基部發出,直立,長20-35釐米或更長,但一般短於葉;總狀花序具3-9(-13)朵花;花苞片除最下面的1枚長可達1.5-2釐米外,其餘的長5-8毫米,一般不及花梗和子房長度的1/3,至多不超過1/2;花梗和子房長2-2.5(-3)釐米;花常有香氣,色澤變化較大,通常為淺黃綠色而具紫斑;萼片近狹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2.3-2.8釐米,寬5-8毫米;側萼片常向下斜展;花瓣狹橢圓形或狹卵狀橢圓形,長1.5-2.4釐米,寬5-8毫米,近平展;唇瓣近卵形,長1.5-2.3釐米,略3裂;側裂片直立,多少圍抱蕊柱,上面有小乳突;中裂片較大,卵形,外彎,邊緣波狀,亦具小乳突;唇盤上2條縱褶片從基部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半部向內傾斜並靠合,形成短管;蕊柱長1-1.4釐米,稍向前彎曲,兩側具狹翅;花粉團4個,成2對,寬卵形。蒴果狹橢圓形,長5-6釐米,寬約2釐米。花期通常為6-10月。 [3] 
產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西南部、貴州和雲南。生於疏林下、灌叢中、山谷旁或草叢中,海拔600-1800米。廣泛分佈於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北至日本。 [3] 
蕙蘭 Cymbidium faberi Rolfe
地生草本;假鱗莖不明顯。葉5-8枚,帶形,直立性強,長25-80釐米,寬(4-)7-12毫米,基部常對摺而呈v形,葉脈透亮,邊緣常有粗鋸齒。花葶從葉叢基部最外面的葉腋抽出,近直立或稍外彎,長35-50(-80)釐米,被多枚長鞘;總狀花序具5-11朵或更多的花;花苞片線狀披針形,最下面的1枚長於子房,中上部的長1-2釐米,約為花梗和子房長度的1/2,至少超過1/3;花梗和子房長2-2.6釐米;花常為淺黃綠色,唇瓣有紫紅色斑,有香氣;萼片近披針狀長圓形或狹倒卵形,長2.53.5釐米,寬6-8毫米;花瓣與萼片相似,常略短而寬;唇瓣長圓狀卵形,長2-2.5釐米,3裂;側裂片直立,具小乳突或細毛;中裂片較長,強烈外彎,有明顯、發亮的的乳突,邊緣常皺波狀;唇盤上2條縱褶片從基部上方延伸至中裂片基部,上端向內傾斜並匯合,多少形成短管;蕊柱長1.2-1.6釐米,稍向前彎曲,兩側有狹翅;花粉團4個,成2對,寬卵形。蒴果近狹橢圓形,長5-5.5釐米,寬約2釐米。花期3-5月。 [4] 
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東部。生於濕潤但排水良好的透光處,海拔700-3000米。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佈。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