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鐵目

鎖定
蘇鐵目現在合有9個屬和110個種,生活在柬亞細亞、非洲、澳洲和美洲等熱帶地區。它們是曾經在地球上普遜分佈的一類植物的殘餘。從化石研究中可以知道,蘇鐵目植物在上石炭紀就已存在,它們的中生代化石特別多,甚至可以説在其他類植物中特別佔優勢。
中文名
蘇鐵目
拉丁學名
Cycadales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蘇鐵綱
蘇鐵目
亞    界
綠色植物亞界
總    門
輪藻總門
亞    門
木賊亞門
亞    綱
蘇鐵亞綱
分佈區域
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墨西哥、西印度羣島、澳大利亞和南美為重。

蘇鐵目總體介紹

有1科10屬,約110種,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僅有蘇鐵屬Cycas 1屬,8種,產東南、華南及西南部。本科植物為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科,它的化石在石炭紀地層中已有發現,至三疊紀末和侏羅紀初最為興盛。常綠木本植物,樹幹粗壯,圓柱形,稀在頂端呈二叉狀分枝或成塊莖狀,髓部大,木質部韌皮部較窄;葉螺旋狀排列,有鱗葉及營養葉,二者相互成環着生;鱗葉小,密被褐色氈毛,營養葉大,深裂成羽狀,稀二回羽狀深裂,集生於幹頂或塊狀莖上;雌雄異株,小孢子葉球頂生,小孢子葉鱗片狀或盾狀,螺旋排列,腹面生有多數小孢子囊,雄精細胞有纖毛,能遊動;大孢子葉扁平,上部羽狀分裂或幾不分裂,生於幹頂羽狀葉與鱗狀葉之間,胚珠2~10,生於大孢子葉柄的兩側,不形成球花,或大孢子葉盾狀,則螺旋排列於中軸上呈球花狀,頂生,胚珠2,生於大孢子葉兩側;種子核果狀,有三層種皮,胚乳豐富。

蘇鐵目起源

蘇鐵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早二疊紀,約2.8億年前。雖然蘇鐵血統本身是古老的,但大多數現存物種都是於過去1200萬年內演化而成。

蘇鐵目種屬分佈

圖片
圖片(4張)
該目植物二疊紀開始出現,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時非常繁盛,種類極多,分佈世界各地,以後逐漸衰退,僅有10屬約100種,分佈較狹,且限於東亞、大洋洲、中美地峽和南非等熱帶地區。

蘇鐵目下屬分類

蘇鐵目蘇鐵科

有10屬約110種。常見如蘇鐵鐵樹)Cycas revoluta,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莖幹園柱狀,不分枝。僅在生長點破壞後,才能在傷口下萌發出叢生的枝芽,呈多頭狀。莖部密被宿存的葉基和葉痕,並呈鱗片狀。葉從莖頂部生出,羽狀複葉,大型。小葉線形,初生時內卷,後向上斜展,微呈“V”字形,邊緣顯著向下反捲,厚革質,堅硬,有光澤,先端鋭尖,葉背密生鏽色絨毛,基部小葉成刺狀。雌雄異株,6~8月開花,雄球花圓柱形,黃色,密被黃褐色絨毛,直立於莖頂;雌球花扁球形,上部羽狀分裂,其下方兩側着生有2~4個裸露的胚球。種子10月成熟,種子大,卵形而稍扁,熟時紅褐色或橘紅色。喜光,稍耐半陰。喜温暖,不甚耐寒,露地栽植時常在冬季採取稻草包紮等保暖措施。喜肥沃濕潤和微酸性的土壤,但也能耐乾旱。生長緩慢,10餘年以上的植株才可開花。

蘇鐵目形態特徵

該目植物一類具有塊狀莖或矮柱狀莖的喬木植物。莖表面粗糙,羽狀葉聚生於莖的頂端,種子裸露。

蘇鐵目化石

蕉羽葉化石 蕉羽葉化石
蘇鐵目化石多為營養葉片,晚石炭世已有記載,因未見生殖器官,難以確認,至中生代時極為普遍,一度認為蘇鐵起源於中生代。根據葉片的形態特徵,建立了幾個人為的形態屬,如蕉羽葉蓖羽葉假蓖羽葉、大網羽葉(Anthrophyopsis)、大帶羊齒、角羽葉等。氣孔器均為單唇式的,與種子蕨接近。有人還把卵羽葉也列入該目,但因缺乏表皮特徵的證據。古生代的生殖器官化石中,有發現於美國早二疊世地層的老蘇鐵和幻蘇鐵,結構類似於現代蘇鐵的大孢子葉,認為是由帶羊齒型葉子退化而來。中國山西早二疊世晚期的始蘇鐵(Primocycas),形態酷似現代蘇鐵的大孢子葉,比老蘇鐵和幻蘇鐵都進化得多,可能是現代蘇鐵的直接祖先,其營養葉子極可能是帶羊齒。在中生代地層,瑞典晚三疊世有布優維亞,其葉子亦為帶羊齒型,其大孢子葉稱古蘇鐵,亦與現代蘇鐵的大孢子葉相似。英國中侏羅世的卞尼亞,其大孢子葉的排列比較鬆散,和現代的澤米(Zamia)略接近,其葉子為蕉羽葉 [1] 
參考資料
  • 1.    崔金鐘主編.中國化石植物誌 第1卷 中國煤核植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