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河村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轄村)

鎖定
蘇河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西部,距鎮政府所在地約4公里處,全村5個村民組,798人,除一組北坡外,其它四個小組居住連成一片。土地面積4931畝,耕地面積2421畝。現有黨員19名,村兩委幹部4名。農作物以傳統作物小麥、玉米、紅薯為主,經濟作物以花生、棉花、芝麻、豆類、煙葉種植為主。
中文名
蘇河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河南省宜陽縣韓城鎮
人口數量
798人

蘇河村概況

蘇河村東臨朱家溝村,北接馮莊村,西挨袁莊村,南與西石村鄉的後凹村隔山相望。全村人95%以上姓蘇,據傳乃大文豪蘇東坡的後裔,其它姓氏僅有王、李、張、董四家,村中間有一條自西而東的小河穿村而過,故名蘇河村。這條小河據説原是運送糧食的河道,故名運糧河,後來上游修建水庫,以及氣候變化,河水流量逐漸變小,早已無法承擔運糧的重任。全村地形大致可以看做漏斗型,兩邊(南北)是山丘,中間(東西)低窪。村南面有兩座小山,一曰柏山坡,一曰貓山坡,柏山坡上長滿了柏樹,據傳説漢光武帝劉秀,在一次同赤眉軍的戰鬥中,坐在此山坡上休息,隨手把鞋裏面的一粒柏樹種子扔在了坡上,後來漫山遍野就長滿了鬱鬱葱葱的柏樹;而緊挨着的毛山坡,荒草叢生,竟沒長出一棵柏樹。從遠處觀望毛山坡,如同一隻匐在地上睡覺的貓,因此也叫貓山坡。
村裏到鎮上有硬化公路一條,離鄭盧高速韓城出口約5公里路程。

蘇河村教育醫療

蘇河村原來的義務教育水平一直走在全鄉的前列。村內原有初中、小學各一所,均以村名命名。蘇河初中生源主要來自蘇河村以及附近的馮莊村、袁莊村和朱家溝村,初一至初三三個年級共三班,原在校學生150人左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蘇河初中生源較多、辦學質量較有保證、且取得了一些成績的時期,學校在全鄉學科競賽中多次名列前茅,培養了幾十名考上中專、中師以及讀高中後考上大學的學子,尤以九十年代初期從蘇河中學走出、最終考上北京大學的硃紅濤最為出名。小學校舍狀況較好,佔地面積850餘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684平方米,小學教育跟初中的境遇大致相同,2000年以前,在校生人數基本在100人左右。後來隨着三農問題的日益突出,大量學生遠赴鎮上、縣上讀書求學,伴隨着鄉鎮中小學合併的大潮,有着40年校史的蘇河初中最終被撤銷,小學校也僅剩數名學生,一名留守教師。
村中有衞生所1個,醫務人員1名,僅進行幼兒疫苗接種及日常的輸液、打針等簡單醫療服務。

蘇河村來源

從北宋時從山西遷居過來第一户蘇姓人家,蘇河村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或許因離城市相對較遠,至今村風淳樸,遇有紅白喜事,全村人一齊出動,好不熱鬧。村內現存有蘇氏宗祠堂,柏山坡頂上修建有奶奶廟,初一十五,逢年過節,四面香客雲集,香火繚繞。村寨中間,一棵蒼勁的古柏,據洛陽市政府認定,這棵古柏距今已有五百年,它見證着蘇河村歷史,庇護着全村的父老鄉親。

蘇河村鄉俗文化

清明祭祖:蘇河村祖墳佔地數十畝,柏樹鬱鬱葱葱,四季常綠。清明時節祭奠先族是村裏延續百年、亙古不斷的傳統,全村蘇姓族人全都參加,外地的族人也儘量趕來,青壯年敲鑼擂鼓,威風八面,一路上向孩童拋灑糖果,村中長者主持祭祀儀式,莊嚴神聖,傳承風骨。
柏山寺:柏山坡下的柏山寺,據傳修建於武週年間,原廟宇二百餘間,寺中奉敬龍王爺、青苗爺、送子奶奶神、十八羅漢等各路神仙。寺內鍾聲響,十里聽聲音。戲樓紅燈掛,紫光照碑林。雕樑又畫壁,飛檐勾青雲。
二月十八廟會:相傳一代女皇武則天定都洛陽,當年農曆二月十八到柏山寺一遊,看中此地風水寶地,隨定農曆二月十八為古剎大會。如今,經村民集資和政府撥款,又重修了柏山寺,廟會被認定為鄉俗文化節目,每年此日,搭台唱戲,敲鼓喧天,村中男女老少齊參與,搭火造飯,熱情招待四方來客……

蘇河村勞動生產力

伴隨着農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農業機械化水平也相應提高,出現了大量的富餘勞動力,為了幸福的生活,他們大部分也投身到了巨大的外出務工洪流之中,但因此也出現了中國農村普遍面臨的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在村裏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愛。
蘇河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約4公里處,全村5個村民組,798人,除一組北坡外,其它四個小組居住連成一片。土地面積4931畝,耕地面積2421畝。現有黨員19名,村兩委幹部4名。農作物以傳統作物小麥玉米紅薯為主,經濟作物花生棉花芝麻、豆類、煙葉種植為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