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建平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蘇建平,男,1964年11月出生於四川省簡陽市,動物生態學家、博士生導師。1983年7月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1年6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隊隊員。 [1] 
現任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民盟青海省副主任委員。 [2] 
中文名
蘇建平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4年11月
畢業院校
蘭州大學
出生地
四川簡陽

蘇建平人物履歷

1979年9月—1983年7月:蘭州大學生物系動物學專業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隊——蘇建平 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隊——蘇建平
1983年7月—1985年7月:青海畜牧獸醫學院任教,並從事家畜生理研究。
1989年4月晉升助理研究員;
1994年8月晉升副研究員;
1999年11月晉升研究員。
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方樹泉優秀青年科學家獎。
1997年9月—2001年6月:本所動物學專業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動物生態學,獲理學博士學位。
2000年增選為獸類學報編委。
2012年5月民盟青海省副主任委員。 [3] 
政協青海省第8-10屆委員會委員,第10屆委員會常委。蘭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生態學會中國動物學會、中國獸類學會,青海生態學會(兼秘書長)。 [1] 

蘇建平主要業績

長期從事動物生態學研究,先後15次進入青藏高原無人區可可西里、羌塘和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藏羚羊及其它瀕危動物的生存狀況,為青藏高原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多次參與或主持青藏高原草地鼠害調查,從而掌握了該地區草地鼠害發生的基本規律,以及人為滅殺和自然過程干擾對害鼠種羣的影響機制,並提出了生態治理對策。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已培養碩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5名。
先後參加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中國科學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開放實驗站基金3項,所長基金1項,中國科學院特別支持項目1項,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中央組織部“西部之光”人才培養計劃資助,已發表論文研究30餘篇。 [4] 

蘇建平獲獎成果

青海湖地區社會經濟總體發展戰略研究,通過青海省科技成果鑑定。1998,第5完成人。
塞隆合理開發利用研究. 通過青海省科技成果鑑定。1999,第二完成人。
獲1996年度中國科學院方樹泉青年科學家獎。
獲2000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 [1] 
入選2016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名單。 [4] 

蘇建平任免信息

2017年6月4日,在中國民主同盟青海省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副主任委員。 [2]  [5] 

蘇建平人物事蹟

蘇建平:可可西里守望者 [6] 
  1983年,年僅19歲的蘇建平從蘭州大學生物系畢業,成為青海畜牧獸醫學院的一名老師,兩年後調到西北高原所,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開放實驗站研究鼠類生態。他先後30多次進入可可西里、羌塘和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藏羚羊及其他瀕危動物的生存狀況,他的腳印幾乎踏遍了可可西里的每一個角落。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700米,藏語意為“美麗的青山,美麗的少女”,因高寒缺氧,自然條件惡劣,被稱為“生命禁區”。但是,這片禁區卻是藏羚羊的“天堂”。它們如高原精靈一般,被譽為“可可西里的驕傲”。
“一定能破譯藏羚羊遷徙之謎”,蘇建平從藏羚羊的基礎數據做起,種羣分佈、遷徙路線、糞便資料……經過三十幾年的科考積累,他掌握了藏羚羊遷徙資料。有關藏羚羊遷徙之謎,他有自己完全不同的論斷:可能源自一種“種羣集體記憶”。大約4000—8500年前,青藏高原處於暖濕期,森林、灌木在可可西里大範圍延伸。由於藏羚羊偏好棲息於開闊草地,其種羣開始向較寒冷的北方遷徙。到了冬天,隨着北方被大面積積雪覆蓋,可可西里及更南地區的樹葉開始脱落,藏羚羊又南遷覓食。這樣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的季節性遷徙就成為藏羚羊種羣的集體記憶,並至今仍影響着它們的行為。
2019年6月,為表彰蘇建平在申遺中的卓越貢獻,青海省委省政府專門授予他“青海可可西里申報自然遺產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然而,在頒獎那天,蘇建平卻正在北京接受手術治療。“是我替他領的獎,到現在,獎盃還在我這裏,可是蘇老師卻再也見不到了。”張同作痛心地説。
作為可可西里的守望者,蘇建平不僅將青春留在了青藏高原,更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可可西里的讚歌。他用最純粹的自己演繹了最樸實的“犛牛精神” [6] 
(原載於《學習時報》 2019-08-07 A06版)
參考資料